王東梅
摘 要: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內質優(yōu)良。然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發(fā)展,外來文化從多個領域進入我國,導致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影響,中小學生身上的傳統文化元素日漸稀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基因,促使廣大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良好熏陶,打好中文學習的基礎,顯然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作者結合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優(yōu)秀文化,提高小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yǎng),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教學策略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發(fā)展,外來文化從多個領域進入我國,導致我傳統文化深受影響,比如改革開放之初的美國文化與英國文化,近年來的韓流和日本文化等,對我國文化的沖擊作用不可小視。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內質優(yōu)良。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我國傳統文化基因,促使廣大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良好熏陶,打好中文學習的底子,顯然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為此,我結合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優(yōu)秀文化,將傳統識字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及形象性充分發(fā)揮出來,提高小學生識字質量與效率,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yǎng),促進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二、用傳統文化深化漢字講解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xù)的核心載體,每一個漢字都鐫刻著一種傳統文化,或蘊含著一個古老傳說,既是語言的載體,又是文化傳播的工具,每一個文字本身就是一座瑰麗的文化寶藏。因此,從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教育教學開始,就要注重加強對他們的傳統文化熏陶,在引領他們進行漢字認識時,就要注重滲透我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引導他們對漢字深度理解,以為他們后續(xù)的語文學習積淀傳統文化底蘊,促進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
例如,我在引領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就漢字“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先觀察“木”的甲骨文,讓他們認知到古人是如何緊貼自然外觀構造象形字,并激發(fā)他們進行主觀想象,讓他們積極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力,從而從對字的記憶中聯想到樹杈與枝干,接著寫出楷書“木”,并講解“木”的書寫順序及筆畫,繼而將兩個“木”拼接粘合起來,構建出“林”字,進行拓展性學習,以至于再延伸到“森”字學習,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獨木難支、雙木成林、三木成森”小短句,增進他們對漢字“木”的全面與深刻認識,并激發(fā)學生對漢字的濃厚興趣。
三、用傳統文化透析不同造字方法
綜合起來我國漢字共有四種造字方法,分別是象形、會意、指事和形聲。這些造字法是促使各漢字得以生成的驅動根基,蘊含傳統文化的思維內涵,潛藏我國古代先輩的睿智才華,同樣體現非常厚實的傳統文化特色和潛藏非常深厚的傳統文化內質。因而,在引領學生進行漢字認知的過程中,要注重用傳統文化透析不同的造字方法,讓他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先輩如何在社會勞動實踐中加強感性梳理和理性歸納,從而形成傳承傳統文化與知識的智慧結晶——漢文字,增進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認識,加深他們對漢字的深度印記,并不斷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和現代語文素養(yǎng),促進他們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高,促進他們更好地協調發(fā)展、健康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
例如,對于象形字的認識,要注重引領學生從繁雜的外觀上抽解出簡單的輪廓,讓學生學會去繁取簡抓核心的認知方法,比如“人”字,引導他們想象其正如人的兩條腿在走路,源于古代體力勞動基本上是人的所有勞動,只有走動著才能勞動,只有勞動才能生存,方為之“人”,否則不能為人。又比如“傘”字,在講解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入一把實物傘,讓學生通過現場觀察傘的外形和構成,引導他們感知下面的點、撇和一橫像傘的整個骨架,而上面的人則代表著傘布的意思,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牢固地將其記住。再如,“一”、“二”、“三”等字,引導學生認知到其只是以象征性的符號傳遞某些信息,是典型的事字。
四、用傳統人物典故關聯識字學習
聽故事是小學生的最愛。因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活動中,要積極對學生的這一特殊愛好加以充分利用,通過引入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經典古代人物故事,促使他們對識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感知深入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并激發(fā)他們對識字教學和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例如,我曾經引領學生就“司”這字的認識過程,引入司馬光的生平故事,讓他們了解到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學家,他小學時候非常聰明,具有非常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其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堪為感人,由此讓學生在了解司馬光這一高大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增進對“司”字的認識,并增進對傳統人物及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五、結語
我國漢字是世界語言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基于象形為主要和基本特點,主體上屬于體系嚴密的表意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進行了大幅度的優(yōu)化簡化,但許多字不再是單純的象形。積極引領學生通過滲透傳統優(yōu)秀文化進行識字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喜愛情感,增強識字效果,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廖陳波,鄒王偉,董翡.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綻放[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5(01).
[2]何小波,王昭君,陳珊.讓傳統文化在識字寫字中傳承——于永正《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片段賞析[J].江西教育,2014(09).
[3]陳小鵬,李大彬,王仲杰,高秀芳.當前小學識字教學的文化局限與拓展——兼談探究形義識字法[J].文教資料,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