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摘 要: 課堂語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師的語言藝術“左右”著課堂氣氛,也影響著教學效果。課堂語言對于教師而言,既是一種能力彰顯,又是一種藝術性表現(xiàn),如何讓課堂語言成為點燃學生熱情的“導火索”,值得廣大教師認真思考。
關鍵詞: 語文教師 課堂語言 藝術性 魅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依靠視聽覺與視覺引發(fā)學生思考是最主要的兩條途徑,這兩條途徑都需要借助語言完成??萍及l(fā)展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教學手段先進化,這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豐富的元素,教學形式越來越新穎。然而這些輔助工具給語文課堂帶來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傳統(tǒng)教學精髓的流失。多媒體剝奪了教師的“話語權”,很多教學活動在沒有教學語言的支撐下根本無法完成[1]。那么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怎樣優(yōu)化語言、精煉語言,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本文從語文教學實踐出發(fā),對此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別開生面”的導入語
如何讓學生盡快從紛雜混亂的課間進入到集中學習的課堂,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專心學習,是考驗教師課堂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以學生“興趣點”和“情感點”最為接受的話題為切入點,通過簡練而別致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他們拉開課文的序幕,為語文課堂打造一個精彩的開始,需要教師設計一個“不一樣”的導入語。
如“我的母親”一課,作為胡適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這篇課文中,胡適先生用生動的語言勾勒出了一位和藹可親的母親形象。而借助胡適的筆法為設計導語,則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手段。例如:“很多同學都因自己的名字被人取笑過,但胡適卻對此不以為然。他經(jīng)常調侃自己:古有孔、孟說,今有我‘胡說’……”這段導語在應用時勢必會讓學生哄堂大笑。其實,胡適是我國非常有名的學者,他有很多經(jīng)典之作,但當人們問及他師承何人時,他總是說母親是他的第一任老師。那么他究竟有著一位怎樣偉大的母親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我的母親》中一探究竟吧。通過“一段趣聞”的方法引入新知,不但與中學生天性相契合,而且自然而然地將話題引到“母親”上,與課文中關鍵內容相吻合,可謂一舉兩得、別開生面。
二、“精彩紛呈”的提問語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根據(jù)學情和學生認知進度設計“提問語”,讓學生以某個或者某系列“問題”進行思考,并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其認知與思維得到發(fā)展,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熬始姵省钡奶釂栒Z,可以使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也可以增進彼此的情感,為教師反饋促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信息,從而讓學生獲取更多有價值的知識。提問語的設計要把握時機、注意難度,語言既要明白簡單,又要精確到位。如學習《背影》時,全篇只要幾個問題就能將各個知識點聯(lián)系在一起,給學生提供一條思考的“主線”,讓他們抓住課文的“精髓”,加深理解。問題:背影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問題:開篇即描寫背影對你有什么觸動?如此處理的意義在哪里?問題不多,但都問到了“點”上,并且問題是依照由易到難排序的,可以給學生打開思路一段“緩沖”時間,沿著“問題串”,他們對整篇課文的“脈絡”會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再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會對作者的思想與情感有更深的了解。教師的課堂語言運用能力表現(xiàn)在設計的每一個問題都以教材實際和學生認知實際為基礎,既能使問題真正對大多數(shù)學生起到“學有所得”的效果,又能讓學生在問題中體驗到課堂語言之無窮魅力。
三、“畫龍點睛”的評價語
評價語在課堂語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對學生的肯定、鼓勵、鞭策,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能夠及時調整與修正自己的學習方向和方法,都與教師的評價語息息相關[2]-[3]。如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詩時,通讀之后請某位學生朗讀,該同學朗讀得非常好,將詩人的豪情壯志、精神百倍的情感完全表達了出來,這時中肯且準確的評價不但能給予該同學激勵,讓他建立強大的自信,而且能給其他學生設立一個“標準”。基于此,筆者設計導語時采用了“畫龍點睛”式的設導方法:“該同學朗讀得很到位,尤其讀到‘左牽黃,右擎蒼’時,情感充沛,將詩人豪放的性格勾勒了出來;而讀到‘鬢微霜,又何妨’時,蘇軾灑脫不羈的形象猶似重現(xiàn)。整篇詞朗讀得毫無詞中一貫的兒女情長之態(tài),將詩人孔武剛建的英雄氣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堪稱典范!”毋庸置疑,這種評價語言比簡單而空洞的“你讀得太棒了”更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與信任,能讓其他學生更準確地發(fā)現(xiàn)“好在哪里”,并以此作為參照反思自己。
馬卡連珂曾指出,語言的不同會讓同樣的教學方法其效果相差出二十倍,作為拓寬初中生知識領域的“引路人”,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可見一斑。課堂語言不但是對教師基本功的一種考量,更是對教師教學藝術的一種彰顯,運用語言得當?shù)慕處?,能夠將語文獨特的藝術氣息傳遞出去,讓語文課堂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戴春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例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點撥藝術手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2(36):23.
[2]劉偉.對初中語文課堂小結有效性的探索與思考[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3(12):60.
[3]劉志剛.精彩的課堂藝術的結尾——淺談初中語文課堂結尾藝術[J].赤峰學院學報:作文教學研究,2014(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