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萍
摘 要: 教學風格不是點滴的優(yōu)點,不是一時的應境之需,不是“作秀”,不是模仿,需要教師以我為主、以揚長為主,虛心學習、勇于實踐、敢于探索、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尋求進步,在教學中錘煉風格。
關鍵詞: 教學風格 教學反思 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庇薪涷灥慕處煴囟ㄓ凶约邯毺氐慕虒W風格。
教學風格指教師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和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學思想、教學技巧和教學風度的獨特結合和穩(wěn)定表現(xiàn),它是在長期教學過程中經過反思錘煉而成的。
反思有利于教師對教育教學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教師由“一般型”教師成長為“骨干型”教師。反思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內省”,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發(fā)展教師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教師專業(yè)能力,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反思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及關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教育專著中把教師的成長概括為六個階段,即適應期、熟練期、風格期、骨干期、學術期和理想期。在這六個階段中,適應期是教師成長的關鍵時期。一個教師最終要發(fā)展到什么層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適應期的發(fā)展狀況。如果適應期內,教師不能完全適應教育工作,隨著激情消減、倦怠滋生,發(fā)展后勁會越來越小。相反,如果教師在適應期內很快找到感覺、找準路子、建立信心,后面的路則越走越寬。經過適應期錘煉,教師逐漸成熟起來,能較為輕松地駕馭課堂、把握教材、管理學生、解決問題,這就進入了熟練期,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危險期。進入熟練期后,一些適應期內成長較快的教師伴隨領導和同事的夸獎,容易產生滿足感,甚至滋生驕傲情緒。這一階段教師發(fā)展速度明顯降低,徘徊不前,教師成長曲線呈水平狀。熟練期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的教師一兩年就能走出低谷,有的教師則一輩子停留在這一階段。這個時候,正好是教師從教四五年的時候,此時最應該做的就是立足課堂,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因為這將直接影響下一個階段:風格期。教師要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要走的路還很長。首先,風格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客觀上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其次,風格全面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必須進行全方位“包裝”才能形成;最后,風格是素質和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需要時間和閱歷的積累。
在磨礪風格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審視自身特點和影響自己心理發(fā)展的環(huán)境,特別是文化氛圍,權衡某種教學風格是否適合自己;還要考慮相關條件,評價某種教學風格能否得到充分發(fā)揮,能否在教學中產生積極效果。
教學風格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確立教學風格必須勇于在教學實踐中鍛煉。這里說的教學實踐不是平時一般的備課上課,而是那種有較高要求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一般是公開地接受檢驗、評議,因而它不僅要求踐行“課程標準”,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還要求展示教師獨特的風采。在長期教學過程中,點滴的、臨時的、隨意的、展示出來的可能只是一些優(yōu)點,它們可能并不穩(wěn)定。當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點,將它們明確呈現(xiàn)出來,并且試圖為其尋找理由和依據(jù)以后,教師的行為就會受到強化,這時教師應開始自我反思,總結教學實踐經驗,使之與理論結合,上升為規(guī)律性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教學風格。
第一要反思教學。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風格形成和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因素。教師上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從目標設定、內容選取、策略運用、過程安排等教學重要方面進行回顧總結,審視成敗得失,尤其找出凸顯個人特點的主要問題,并從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上分析原因,設計相應對策,力求在隨后教學中不再出現(xiàn)類似問題。
第二要評析教例。從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策略、方法、手段的運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等方面考察一堂課的成敗得失,明確其優(yōu)點與不足,然后指出這些優(yōu)點或不足的表現(xiàn),最后闡述理由,說明為什么對或不對。既可以全面評析,又可以只涉及某一方面。如指出缺點,還可以提出自己新的設想等。
第三要敘述故事。用敘述方式研究教學問題,詳細記敘自己或他人一堂課或一堂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揭示這堂課或這一環(huán)節(jié)反映的教學問題,闡明自己的看法或主張及理由。敘述教學故事一定要研究“故事”即事實,注意人物的言行、表情、心理活動、環(huán)境氛圍等,但僅研究事實還不夠,必須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是當前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一般涉及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等。
第四要評論教學。就當前整個教學或某一學科教學中某一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陳述理由,并通過舉例加以證明。還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和方法。
在一個教學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很年輕的特級教師異地獻課,授課的階梯教室坐滿了上課的學生及慕名而來的觀摩教師,大家都想一睹這位年輕特級的風采。上課鈴響起,從觀眾席上站起一位相貌平平、腋下夾著講義的小個子教師,他快步走向講臺,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儒雅倜儻”,臺下一陣噓聲。年輕人站在講臺上,平和友善地環(huán)顧有些躁動的人群,宣布“上課”,當他放下講義時,發(fā)現(xiàn)講桌上有一層淡淡的粉筆灰塵,他迅速走下講臺,轉到背對學生,面朝黑板,用嘴輕輕向前方吹灰塵,之后開始上課……這一細微的動作使全場師生立即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
這個案例給我很大啟發(fā),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這一細微的舉動閃現(xiàn)著一位特級教師處處以學生身心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認認真真地干每一件事。
我們不但要反思自己的教學,還要反思別人的教學?!八街梢怨ビ瘛?,通過觀摩別人的公開課、分析別人的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是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觀摩他人成功的教學可以為我們提供活生生的教學典范,感受不同教學風格;即使觀摩不很如意的實驗課,也可使我們少走彎路。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反思意識和習慣,就沒有持續(xù)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