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宋麗華 劉嘉宜
摘 要: 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偏向語法結(jié)構(gòu)的教學法盛行,許多教師認為詞匯不具備生成能力而忽視了詞匯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習得策略單一、記憶方法枯燥,導致二語學習效率低下,并鮮少應(yīng)用于語言交際,故大學英語教學迫切需要一種科學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旨在探析一種相對新穎的教學方法——詞塊法(Lexical Approach),試圖通過詞塊法的具體教學和產(chǎn)出性訓練,增強學生的詞塊意識,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輸出的流利性和準確性。
關(guān)鍵詞: 詞塊法 大學英語教學 二語詞匯習得
1.引言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石。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都是在語法的框架內(nèi)進行的,把語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核心,認為語法是語言學習的框架,具備生成新句子的能力,是第一性的。而詞匯只是語法框架內(nèi)的填充,是孤立的詞匯的總和,故詞匯教學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沒有獨立的地位,一般將其包含在聽力、閱讀、翻譯、口語、寫作等基礎(chǔ)課的教學過程中。于是詞匯教學演變成了單詞及其詞義的簡單重復,這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與此同時,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學習詞匯的方法必然單一、枯燥。很多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僅停留在基礎(chǔ)層面,不能深入體會和理解詞的關(guān)聯(lián)意義,即內(nèi)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文體意義(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義(affective meaning)和搭配意義(collective meaning)。有的學生甚至死記硬背詞匯表,按照英語單詞的漢語釋義機械地背誦,但往往是“背了忘,忘了背”。即便背得滾瓜爛熟,其習得的僅僅是消極詞匯,進行語言產(chǎn)出時仍詞不達意,擺脫不了漢語的思維模式。這種把重點放在一味擴大詞匯量上的行為,也是二語詞匯習得的一種錯誤方向,這樣習得的詞匯自然不能向詞匯知識的深度發(fā)展,不可能把已學的詞匯轉(zhuǎn)為成自己的積極詞匯。并且在詞匯學習中,學生一般“聚焦”詞義,滿足于了解相關(guān)詞的漢語意思或相關(guān)漢語詞的外語對應(yīng)詞,對于該詞的語體特征、句法屬性等,幾乎不予關(guān)注。因此,學生的詞匯產(chǎn)出能力非常薄弱,通常表現(xiàn)為說不順口、寫難順手、詞不達意,非常不利于語言輸出的流利性和準確性。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試圖探析并應(yīng)用一種相對新穎的教學方法—詞塊法(Lexical Approach),通過詞塊法的具體教學和產(chǎn)出性訓練,增強大學生的詞塊意識,完善二語詞匯習得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輸出的流利性和準確性。以期通過此種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改善以語法結(jié)構(gòu)為中心的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單一的詞匯習得方式,提高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2.詞塊法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2.1詞塊法
著名語言學家Michael Lewis于1993年首次在其發(fā)表的The Lexical Approach中提出了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教學新方法和新思路—詞塊法(Lexical Approach),此法對筆者的英語教學給予了重要的啟發(fā)。他所提出的“詞匯是人際交流的基礎(chǔ)”成為應(yīng)用語言學中一個日益重要的話題。
詞塊法與其他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理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詞”的看法。后者把“詞”看做“單詞”,認為句子的生成是靠語法把單詞組織起來的;而詞匯法則認為“詞”不僅是單個的詞,還包括存儲在我們心里詞庫中詞的組合,“詞”的概念應(yīng)該擴展到詞塊和固定組合形式,不同類型的詞塊才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
從本質(zhì)上來說,詞匯教學法也屬于交際法,因為兩者都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都把外語學習看做交際功能的學習過程。但Lewis指出,雖然交際法自出現(xiàn)以來對英語教學和學習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它的許多核心原則,如加強學習者的自主性(autonomy)、重視接收能力(receptive skills)、淡化錯誤糾正的重要性等,卻沒有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很多教師還是沿用著被摒棄多時的行為主義的教學模式,即講解—操練—復用的PPP模式。詞匯教學法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在二語習得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試圖揭示當前英語教學和學習的本質(zhì),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模式。
2.2詞塊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根據(jù)Lewis的詞塊教學理論,本文擬將詞塊法應(yīng)用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以期運用詞塊教學理法的精髓,結(jié)合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的實際,改善大學英語教學中行為主義的教學模式,并解決大學生在二語詞匯習得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教師應(yīng)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幫助學生逐漸了解、認識、適應(yīng)直至熟練應(yīng)用這種新的詞匯習得方式。
2.2.1增強學生的詞塊意識
教師應(yīng)向?qū)W生介紹詞塊法的具體理論和實際學習方法,并進行演示,使學生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并初步具備詞塊意識。在詞塊法教學的初期,教師可以把當前教學單元的單詞以詞塊形式打在PPT上,引導學生在Pre-Reading教學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教材進行學習和理解,并在教材中找出相應(yīng)詞塊,強化詞塊意識。例如,筆者在講授新時代大學英語(New Times College English)第二冊第一單元時,就給出了如下詞塊:get around to,out of the ordinary,return the favor,catch up on each others’ lives,drop off,pull into,slow down the ambulance,large shapes and shadows。
由于已經(jīng)預習,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自己的預制詞塊,因此學生在“課堂討論”和“詞塊對號入座”環(huán)節(jié),發(fā)言非?;钴S。同時,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應(yīng)把教學重點放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例如用錯詞匯,糾正方式應(yīng)以重構(gòu)(reformulation)為主,不提倡過多糾錯,此階段也被Lewis強調(diào)為錯誤的可接受性階段。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詞塊的敏感性,帶動課堂氣氛,有效改變了以往詞匯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機械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
2.2.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詞匯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詞匯學習者,這意味著對學生進行詞匯學習策略的培訓是不可或缺的。進行策略培訓既可以幫助解決詞匯教學質(zhì)與量之間的矛盾,又能讓學生學會用策略指導自己的學習,提高自學能力和二語詞匯習得的效率。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對詞匯的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的研究和學習都是必要的。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該有意識地將常用的、重要的詞塊,從形式、功能及語境方面進行詳細講解,教會學生辨別詞塊結(jié)構(gòu)中的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并通過翻譯、造句等形式,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詞塊中的可變部分。同時,課外可以要求學生對單元課文進行詞塊標識,并對所接觸的詞塊分類整理,建立自己的詞塊學習資料庫,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詞塊學習策略。
2.2.3鞏固練習
通過前兩個階段的教學過程,學生的詞塊意識已經(jīng)成型,對詞塊的敏感性也不斷增強,需要外界刺激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詞塊意識。教師可以在Post-Reading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來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增強其語言產(chǎn)出能力。如將文中的詞塊用記號筆醒目標出,或分類摘錄;鼓勵學生背誦文中詞塊密集的段落;以詞塊為中心設(shè)計選詞填空、完形填空或配對連線;進行以詞塊為單位的翻譯練習;給出重要段落的主要詞塊,復述課文;利用所學詞塊自編劇本,進行話劇表演;進行相關(guān)的主題作文寫作;中期檢測及期末測試亦以詞塊為中心等,通過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詞塊意識。
3.結(jié)語
詞匯教學法的核心原則是把“詞”的概念擴展到詞塊和固定組合形式中,不同類型、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詞塊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詞塊本身的性質(zhì)已經(jīng)決定了它們可以和什么樣的詞塊一起組成什么樣的句子,也就是說,詞匯本身包含了語法信息。接受詞匯教學法實際上意味著教師必須重新認識二語習得的本質(zhì),發(fā)展一套既能反映語言和語言習得的本質(zhì),又決定學習內(nèi)容和方法的指導性原則。這種改變比大綱或者課本設(shè)計、課堂的組織形式等實際操作涉及的內(nèi)容要更廣、更深。
詞匯法為大學生二語詞匯習得提供了教學策略上的指導,其主要貢獻主要有:(1)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能用目標語進行交際,而不是語法規(guī)則+一堆單詞;(2)學習的過程是“觀察—假設(shè)—驗證”,而不是“講解—操練—復用”;(3)詞匯教學法提高了教師和學生對詞匯的重視,以及對詞塊、詞語搭配等的敏感性,給學習者提供了一套系統(tǒng)有效的詞匯學習方法,也幫助教師探索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Becker,J.The phrasal lexicon[A].In Nash-Webber,B.& R.Schank (eds.).Theoretical Issues in[2]National Language Process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67.
[3]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4]Lewis,M.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xical approach[A].In Coady,J.and Hockin,J.(e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馬廣惠.詞塊的界定、分類與識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1):1-4.
本文作者的教學研究課題“詞塊教學對提高大學英語四級成績的研究”,獲得濟南大學泉城學院2014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立項。本文是該項目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經(jīng)過教學實踐的驗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作為2015年項目終期檢查的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