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
摘 要: 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具有自主性,同時與同伴之間需進行合作交流。該學習模式可在極大程度上將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出來,利用小組形態(tài)將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來,改變傳統(tǒng)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合作學習的氛圍;充分平衡學生的合作參與度;正確引導合作學習,以及課后教師需及時點評學生合作情況五個方面對小學數學學習的合作學習進行探討,以期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新鮮感,激發(fā)學習興趣,促使教學效果的強化。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有效實施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特別是近幾年,對合作學習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然而,由于一部分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實質的正確理解,在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下面我就小學數學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作探討。
一、小學數學中學生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1.合作學習的激勵基礎。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特征、家庭環(huán)境、生活經歷等不同,他們的個性心理也會不同,有的能力高,有的能力低;有的氣質好,有的氣質差;有的性格剛強,有的性格溫和;有的需要強,有的需要弱;有的信念堅定,有的信念動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就會不斷顯現(xiàn),并發(fā)生碰撞與相融。小學生就會在與他人的合作學習、用心交往中,受到朋友、同學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尋找與別人的差距,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讓學生逐步樹立信心,學會尊重他人,掌握完成任務、達到目的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實現(xiàn)自我。同時,也希望表現(xiàn)自己,把自己的長處向同學、家長和教師展示,得到他們的認同,引起別人的注意和欣賞。
2.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在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探究,有學習者之間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自我提高、自我激勵、自我認知的意識。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共同參與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學生在心理現(xiàn)象、知識能力、思維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同伴間的相互合作提高了兒童從他人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地獲得信息,建設性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有效解決團體中的問題。特別是在爭論和沖突中,兒童不得不根據他人的看法重新考慮自己原來的想法,提高兒童理解和處理社會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合作學習的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若要開展合作學習就必須構建優(yōu)良的氛圍,以激發(fā)學生興趣,而教師在此過程中肩負著極大的責任,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啟蒙者。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思維發(fā)展不成熟,故而缺乏良好的思維能力,加上數學對于多數學生而言較難,故而缺乏學習信心,對于數學學習興趣不高。若此時教師對此置之不理,那些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更消極,即使開展合作學習,學生也只是敷衍了事。因此教師需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優(yōu)良的合作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在講授“容量”這一內容時,可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情境,請兩個學生上臺,并在兩個不同大小的杯子中倒?jié)M水,讓他們喝完,很明顯杯子小的那位同學喝得更快。此時教師便可提問原因何在,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樣可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興趣。
三、充分平衡學生的合作參與度
為了避免學生的參與度不平衡,教學中要制定合理的合作學習目標。正如合作學習研究者指出的:“在教學目標上,注意突出教學的情境功能,追求教學在認識、情感和技能上的均衡達成?!痹诤献鲗W習過程中,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目標為主線,制定出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學習細目標。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xiàn)目標,通過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是對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鍛煉。在制定各學習小組細目標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小學生認知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情感體驗和文化背景各異,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要確定“保底不封頂”的教學目標,采取分層教學與分層要求的策略。如,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問題時分層提要求;練習作業(yè)時,分層次、梯度出題,把每位學生推上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解決“吃不了”與“吃不飽”的矛盾,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經驗基礎上都有所收獲與發(fā)展。
四、正確引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應是教師指導下學生間有序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視學生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生命活力。目前教學中,有些教師一味追求突出學生“自主”,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認為這樣才不會阻礙學生思維,其實這恰恰是對合作學習的錯誤認識。為了消除上述錯誤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的數學基礎和認知水平,把能“放”的內容放心、放手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獲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但對超出教學目標的要求、范圍,要充分發(fā)揮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即為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而互動與交融,對學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幫助。學生能做的盡量讓他們去做,學生能說的盡量讓他們去說,但該教師引導的必須教師去引導。
五、課后教師需及時點評學生合作情況
在學生合作時教師應對學生合作情況予以觀察,而后予以點評,對小組合作與學習情況予以觀察。一般而言,點評方式有很多種,可點評小組集體,并將最優(yōu)秀的學生選出來,尤其是一些學習成績不好,平時積極性不高但是在合作學習時熱情高且十分努力的同學,需予以表彰鼓勵,以保持其學習熱情,并樹立自信心。還可以將最佳配合人員或者最佳小組選出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考核時需考慮到每一位學生。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小組之間開展自評,可為學生頒發(fā)鉛筆、小本子、小紅花等獎品,使學生擁有成就感,在學習中收獲喜悅,這樣學習興趣才能長久保持。
總而言之,在課堂上教師需采用靈活且合適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將自身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并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使其在合作中學會自主探索,在解決問題時富有創(chuàng)造性,使其更積極地參與課堂,并學會自學,將主動權還給學生,促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