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嵐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通用的一種書面語言,在“五四”之前的千百年間一直占據(jù)重要的交際地位?,F(xiàn)如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文言文的精髓,彰顯文言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呢?筆者認為,處理好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者之間的平衡,是推行文言文教學課堂改革、解決現(xiàn)存文言文教學弊端的關(guān)鍵。
一、文言是根基
文言文言簡意賅,底蘊深厚,韻味雋永,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當之無愧的璀璨瑰寶。只是時隔久遠,學生心中充滿了畏懼和厭倦。
筆者認為,這一現(xiàn)狀的出現(xiàn),與文言文本身的晦澀難懂有關(guān),更與教師“填鴨式”的“滿堂灌”有關(guān)。放眼當下的語文課堂,很多教師講課時常常不把學生當做活生生的“人”,而是當做杯子,不管杯子的容量和質(zhì)地,一股腦兒地把開水、溫水、冷水、豆?jié){、羹湯往里倒,久而久之,教學效果不佳,愈發(fā)助長學生的抵觸情緒。
初中文言文教學,雖然要求翻譯時“一一對應(yīng),字字落實”,但教師完全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適當“偷懶”,選講、精講其中一部分,重點梳理一些特殊“文言”現(xiàn)象,例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倒裝句等,把余下的時間和疑問留給學生,放手讓他們用《古漢語常用詞典》自行探究解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遇到“文言”問題時自行思考,提高生生間的合作意識。
二、文章是載體
文言文課堂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文言文的組成材料是“文言”,要讀懂文本,首先要掃除“文言”的障礙;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目的是通過“文言”理解“文章”的意義。
首先,口中有“言”,加強文言文的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文言文的學習,從正音、句讀、節(jié)奏、韻律開始,文言文讀得多了,對文章的整體感受就慢慢形成。其次,目中有“句”,著眼于全局,重視整體感知,整體把握,然后才是局部精講、精練。最后,心中有“文”,連蒙帶猜,疏通全文,在互相“講解”大意的過程中掌握整體的“文”和重點的“言”。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言文“文章”的閱讀情境,借助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比較,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匯,掌握文言句法,把握文章特點、理解文章內(nèi)容、領(lǐng)會文章內(nèi)涵。例如“記”這種文體,是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議論,不需要死記硬背,只要將《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進行比較閱讀,學生不但能快速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而且能熟記文章中描寫景物的語句,更能將其中“畫龍點睛”抒情和議論句爛熟于胸。日積月累,學生的對于文言文不僅知其“言”,更知其“文”。
三、文學是目標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占全部課文的20%左右,是整個義務(wù)教育階段文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文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文言”,梳理“文章”外,還要關(guān)注“文學”素養(yǎng)的點滴滲透。
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煉詞煉句”的事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區(qū)區(qū)十八個字,卻運用了比喻、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正側(cè)面結(jié)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寫出一幅“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的畫卷,使人沉醉精妙的文言其間。
當代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是為了“逆歷史潮流”,重新用文言文寫作與交際,而是主動從文言文的遣詞造句中,品味文學的妙趣,挖掘文學的價值,汲取文學的營養(yǎng)。偶爾,寫幾首古體詩,仿寫《××銘》、《××記》、《記××游》,都是十分有趣、有意義、有創(chuàng)造的嘗試,激發(fā)廣大學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由衷熱愛、學習和傳承。
四、文化是精髓
文言文是古代人民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是古代文化、禮儀、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
掌握了常用“文言”,便擁有了打開古代文化寶藏的鑰匙,但是,“文章”間的“文學”要義和“文化”因素,就像蒙塵的古董,需要教師和學生用慧心和慧眼擦拭、發(fā)掘。
中學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知識容量大,涉及范圍廣,讓我們領(lǐng)略認王羲之、王徽之、王敬之等為代表的“魏晉風度”?!度饲倬阃觥分校踝娱嘣诔趼勍踝泳床∈诺南⒅?,“了不悲”“都不哭”,是一種看淡生死,極度悲傷心情的刻意壓抑,是一種不敢相信弟弟病亡的矛盾體現(xiàn),到后來,觸景生情,睹琴思人之后,終于再也無法控制悲慟的心情,“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四兩撥千斤,催人淚下,令人扼腕嘆息。古人云:“文以載道”,學習文言文,必須立足“文言”,讀通“文章”,掌握“文學”,悟得“文化”,“讀文明道”,學習古人的章法、辭采,了解古人的生活、習性,感召古人的思想、情感,并從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綜上所述,文言文閱讀教學,只有處理好“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者之間的平衡,才不會使學生對文言文心存畏難、敬而遠之,才能使學生真正樂學、愛學、善學文言文,有的放矢地突破當前文言文教學的瓶頸,彰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