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霞
[摘 要]產生于《易經》的太極圖包含著深刻的宇宙人生哲理。以太極圖的視角,觀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師生關系,研究黑白互襯、進退互融、動靜互益、陰陽互補、剛柔互濟之道,致力于構建圓融的課堂互動場,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在矛盾中追求平衡,在對立中走向和諧。
[關鍵詞]課堂環(huán)境 師生互動 “太極圖”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9-010
《易經》是蘊含儒道思想的重要國學經典,被譽為“百經之首”“大道之源”。產生于《易經》的太極圖,概括陰陽易理,體現(xiàn)宇宙人生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可謂于至簡中蘊藏大道,有“中華第一圖”的美稱。連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也稱之為“一幅完美無缺的圖案”。近來,筆者發(fā)現(xiàn),以“太極圖”的視角觀照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別有一番妙趣。
一、“白”與“黑”互襯
太極圖由黑白兩種對比最為強烈的極端色構成,視覺上構成很強的沖擊力。如果以整個太極圖來比照課堂教學內容的話,那教師已教的、正教的、將教的知識是顯性的,是太極圖中的白色部分;教師沒教的、來不及教的、不用教的知識是隱性的,就是太極圖中的黑色部分。教師通常想在課堂上講得面面俱到,這也不能舍,那也不能漏,“眉毛胡子一把抓”,這反而造成“面面不到”的情況。學生不僅因此無法消化大量的知識,淺嘗輒止,還容易造成依賴教師灌輸?shù)男睦?,養(yǎng)成思維惰性。有智慧的教師往往懂得“白”與“黑”的道理,只教一部分,另一部分讓學生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自能讀書,融會貫通。例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文,詳教了《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帶出另外三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通過比較異同,歸納總結出民間故事的寫法。在這堂課中,竇老師授予學生的不僅是“魚”,更是“漁”,是觸類旁通的能力。這樣的課堂,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配比均勻的課堂,是“白”與“黑”互襯的課堂,是開放生長的課堂。
二、“進”與“退”互融
太極圖中黑白兩色并不是直線分割,而是由一條“S”形的曲線分開。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數(shù)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這條曲線劃分出的黑白部分你退我進、你進我退的情形,表現(xiàn)相克相生的道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懂得進退之道。例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執(zhí)教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猴子種果樹》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會講這個童話,講好這個故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聽故事,知結構;第二步是講故事,用結構;第三步是續(xù)故事,化結構。薛老師提供基本句式,然后退后一步,讓學生前進一步。學生有了自由的創(chuàng)造空間,又有了基本句式這一抓手,言語訓練如魚得水。教師的“退”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誠如《老子》(第四十一章)所說的:“進道若退?!边@樣的課堂,是相互消長與彼此成全的課堂,是“進”與“退”互融的課堂,是屈伸體道的課堂。
三、“動”與“靜”互益
太極圖是靜止的,但注目細看,仿佛是流動的漩渦,具有飛動的氣勢和力量,充滿內在的生命力。圓形又使這兩個力得到了平衡。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都知道,一堂課如果從頭到尾安靜,會顯得沉悶;如果從頭到尾活躍,則顯得浮躁。好的課堂,應當追求動靜結合。比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執(zhí)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時,告訴學生讀書要學會主動提問,自主解決問題,要求學生自學后提真實的問題,提學生自己難以一下子解決的問題。于是,學生開始自學,自由提問;王老師梳理問題,并記在黑板上;接著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以這些問題為誘餌,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語言文字;最后,進行寫話練習。王老師為我們呈現(xiàn)了質疑和感悟相結合的開放的課堂,給足了學生靜思默想的時間,挖掘了學生的思維深度。整個課堂動靜跌宕,一起一伏間充滿生命的律動。動與靜的最佳時間配比是如何的呢?通過“互動場”課題組多年的課堂觀察與研討,我們認為一堂課中學生動態(tài)學習和深入思維的最佳比例大約為22比18(分鐘)。(當然,這只是初步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這樣的課堂,是能最大限度利用學生思維的課堂,是“動”與“靜”互益的課堂,是張弛有度的課堂。
四、“陰”與“陽”互補
太極圖中的白表示“陽”,黑表示“陰”,故有“陰陽魚”之稱。白色陽面里又有黑色小圓圈,是“陽中陰”;黑色陰面里又有白色小圓圈,是“陰中陽”。陰陽對立而又統(tǒng)一,陽在陰中萌發(fā),陰在陽中產生,陽被陰吸收,陰被陽融匯,兩者互為補充,互相消長,并陰陽而成太極。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崩献诱f:“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痹谡n堂教學中,女教師更多地展現(xiàn)“細膩陰柔”的一面,男教師則更多地展現(xiàn)“粗獷陽剛”的一面。
2014年6月,筆者參加蘇州市小學語文骨干教師高級研修會時,觀摩了姑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教研員惠蘭老師和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實驗中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羅天濤老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理想的風箏》一課。女教師與男教師的同題異構課展現(xiàn)出了別樣的風采?;萏m老師引導學生“篩選”“聚焦”“體味”語言文字,體會諸如“泛起”“引起”“漾出”等詞匯細膩的差異,品讀著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體現(xiàn)出女教師的婉約柔美。但惠老師的課也不乏大氣,體現(xiàn)在她對篇章結構的關注與探討。羅天濤老師的課堂剪裁粗獷大氣,簡略探討了“怎樣的劉老師”這個問題后,重點探討了“怎么寫”這個問題,并從“選典型”“抓細節(jié)”“抒真情”三個角度入手展開教學。羅老師抽絲剝繭,如在“選典型”這個版塊,引導學生探討“通過什么事寫人?為什么用三個事例?詳略安排有什么講究?為什么這樣安排順序?為什么要對原文進行刪節(jié)?”這如“剝蕉心”一樣,讓人步步驚喜。羅老師的課也不乏細膩之處。如“抒真情”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最后一節(jié)中感情最強烈的一句“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進行體悟,發(fā)現(xiàn)文本語言的小孩子語氣,從而體味到作者對老師的那種孩子般的依戀和深情。不同性別的教師用不同的風格教學同一課,演繹了“陰”與“陽”的互動和諧之道。這樣的課堂,是“陰”和“陽”對立統(tǒng)一的課堂,是“陰”與“陽”互補的課堂,是沖和自然的課堂。
五、“柔”與“剛”互濟
談完陰陽相生之后,有必要談一下剛柔相濟的道理。北宋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陰陽的特性受自然的制約,但是剛柔的風格卻是完全可以自由轉化的。打過太極拳的人一定能體會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道理。其實,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也一樣有剛柔相濟之道。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孔子游春》一課,他把孔圣人的身份還原為教師,把傳道的地點還原為課堂,把上課的課題還原為“游春”,在優(yōu)美的課件、詩化的語言的引導下,學生身臨其境,仿佛親歷了這一課堂,這是一種平和的優(yōu)美。在“觀水論道”一段中,巧妙的語言文字訓練設計層層推進,讓學生體味理性的深度;王老師一帶而過和學生論志,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課堂的高度,等到學生心有所動時,眼前已經矗立起一座巍巍的高山。在這樣的壯美里,王老師結束了余韻悠長的整堂課。這樣的課堂,是格物之細膩與立境之雄闊相輔相成的課堂,是“柔”與“剛”互濟的課堂,是中正大氣的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太極圖里汲取互動的智慧,可以讓我們的課堂在矛盾中追求平衡,在對立中走向和諧。在課堂環(huán)境下,如何處理師與生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取與舍的關系……我們不妨多參考太極哲學,從中采擷一二,構筑圓融的課堂互動場,讓我們的課堂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