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和根
[摘 要]目前的閱讀教學,教師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對默讀避而遠之,這造成了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不明顯一個重要原因。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默讀,以達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能力,既講究默讀時機的選擇,默讀策略的運用;也重視孩子默讀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他們的默讀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教學 默讀 案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2-005
在日常閱讀中,我們用得最多的是默讀。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尤其在公開課中,卻很難覓得默讀的蹤影。上課教師往往擔心“冷場”,因而對默讀避而遠之。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不同學段的默讀有著明確的要求:第一學段,學習默讀;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三學段,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由此可見,默讀應該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有一席之地。筆者近期對自己聽過的課以及網上的一些教學實錄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默讀確實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一、運用默讀達成目標
默讀跟朗讀、講授等一樣,是教師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在課堂中,教師如能針對文本的特點、目標的需求適時地采用默讀組織教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案例一: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金色的漁鉤》教學片段
師:這篇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快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靜心默讀,6分鐘左右,教室里逐漸響起孩子們自由練說主要內容的聲音)
師:下面請同學們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寫了一位炊事員老班長照顧三個病號過草地而自己犧牲的事。
師:這么長的課文用一句話就概括出了主要內容,真不簡單。但概括主要內容并不是越簡單越好的,關鍵是要把事情講清楚。看看同學們有補充嗎?
生1:我覺得缺少了時間,應該加上“1935年秋”。
生2:他好像沒有講明白事情的起因,我覺得應該加上“受指導員的囑托”。
……
【評析】《金色的淦鉤》是一篇2500多字的文章,朗讀一遍需要20分鐘左右。但我們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對長課文的學習,默讀的優(yōu)勢就顯現(xiàn)出來了。由于默讀省去了口耳的參與,通過視覺直達大腦中樞,大大縮短了大腦的反應時間,提高了閱讀的速度。有關研究表明,小學中高年段學生默讀速度快的孩子每分鐘可達800字左右。在本案例中,速度快的學生五六分鐘就默讀完了全文。這樣,孩子們就有充裕的時間練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了。從交流效果來看,多數(shù)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的成功是因為默讀大顯了身手。
二、指導默讀培養(yǎng)能力
默讀是小語教學的目的之一。語文課堂不僅要幫助孩子獲取語文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能力,讀是一項很重要的語文能力。關于“讀”,我的導師——特級教師章師亞經常教誨:朗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默讀也如此。因此,課堂中除了運用默讀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外,更應注重孩子默讀能力本身的訓練與培養(yǎng)。
案例二: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這篇文章與我們之前學過的所有文章比有一個特點,你們發(fā)現(xiàn)嗎?
生:(異口同聲)長——(師生數(shù)一數(shù),共有11頁)
師:那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讀完它呢?
生:用朗讀。
師:估計這節(jié)課不一定能讀完。(學生笑)
生:用默讀。
師:對,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方法。還記得什么是默讀嗎?
生:不發(fā)出聲音的讀。
師:是的,“默”就是不出聲的意思。但要想讀得快除了不出聲,還得做到不動嘴唇,不用手指著讀。我們雖然不能做到“一目十行”,但最起碼要一個詞一個詞或一個短語一個短語地讀。下面,我們來比賽,看誰最快把這篇課文默讀完。(學生躍躍欲試)
師:預備,開始——
(學生紛紛開始默讀。教師巡視提醒動唇、指讀的孩子,要改掉默讀的陋習)
【評析】任何一種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方法,默讀也是如此。本案例的教學很顯然是指向默讀方法指導的。為達成課標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從二年級下冊起就安排了默讀的訓練。作為小學第二學段的學生,默讀時做到不出聲已不難,但普遍存在兩個毛病:一是一邊默讀一邊動嘴唇,二是一邊默讀一邊用手指。這說明這些孩子在默讀時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這大概是2011版語文新課標將不出聲、不指讀的要求由第一學段挪到第二學段的原因吧!這兩個毛病的存在直接影響孩子的默讀速度。本案例的教學就是一個以課文為材料,以提升默讀速度為目的,以幫助學生糾正動唇、指讀毛病為關鍵點的默讀訓練。在教學中,教師不但指出默讀時不要動唇、不要指讀,還教給學生克服這些毛病的方法:至少以詞為單位看。同時,教師還不忘在學生練習時適時提醒。而比賽的介入又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默讀的熱情。
案例三: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教學片段
師:從剛才畫魚的句子我們可以看出,聾啞青年的魚畫得栩栩如生,就像活魚游到了紙上。那他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好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發(fā)現(xiàn)青年成功的秘訣。請默讀課文,將對你有啟發(fā)的句子畫出來,圈出重點詞,并把你的思考寫在句子旁邊。
(學生面對教師的要求有點茫然)
師:這叫做圈畫批注。其實,這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讀書方法——“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時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等寫在旁邊,收獲會更大。怎么圈畫批注呢?請看投影。
(教師以“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這句話為例,向學生演示如何圈畫批注:圈“每個星期天”,注“堅持不懈”;圈“一整天”,注“多么勤奮”;圈“忘了……忘了”,注“看魚看得真投入”。學生生默讀課文,圈畫批注。教師作巡視指導。5分鐘后交流)
生1:大家請看“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這句話。我從“融為一體”看出,青年畫得非常專注,仿佛自己就是金魚。
生2:我找到了“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我從“呆呆”“靜靜”感受到青年看魚很專注。
……
【評析】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非常強調學思結合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默讀是學思結合最和諧、最及時的一種學習方式。然而,邊讀邊思的默讀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養(yǎng)成的,它需要教師給予指導,加以訓練。在本案例教學中,教師提出“聾啞青年為什么畫得這么好”這一問題,為孩子們在默讀中進行思考提供了憑借和動力。問題是讀與思的結合點。在實際的操作中,問題可以是教師提出,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接著,教師以文中句子作示范,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如何進行讀思結合,又如何進行“圈畫批注”。這一做法對學生的指導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之后,再讓學生進行讀思實踐便水到渠成了。從孩子們交流時精彩的發(fā)言便可看出孩子們的“思”是到位的。當然,良好的默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這需要教師的持續(xù)指導和大量的默讀實踐。
三、兩者兼顧實現(xiàn)雙贏
作為手段,教師要講究默讀時機的選擇,默讀策略的運用;作為目的,教師要重視孩子默讀方法的指導,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相融的。高明的教師就應該兩者兼顧,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默讀能力,從而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贏。
案例四: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教學片段
師:孩子們,鼻子一酸是種什么感覺?
生:很想哭的感覺。
生:心里難受。
師:真會讀書。心里難受,想哭,這就叫鼻子一酸。讀——(學生讀“鼻子一酸”)
師:不對啊,“我”向母親要錢買書,母親給“我”的錢不少?!拔摇睉摳吲d,心想事成了嘛??伞拔摇备吲d了嗎?(學生讀“鼻子一酸”,再讀,三讀)
師: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學生舉手)
師:不著急,請大家靜靜地讀一讀“慈母情深”這個故事。想一想文中哪些句子讓“我”鼻子一酸,畫上波浪線。(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都已經畫好了。有的同學用尺子畫,有的同學徒手畫。老師建議大家徒手畫。有的同學不但畫了,還在有些詞語下加了著重號。這說明他的思考深了一步,很好。
師:還有的同學不但畫了,還在一些句子旁邊寫了一個詞或一句話,這是他思考的結晶。太棒了。
師:好,有的同學畫了兩三處,多的同學畫了八處。其實,畫多畫少沒關系。只要你用心思考,就有收獲。好,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
【賞析】這是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片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王老師圍繞作者為什么“鼻子一酸”引發(fā)學生思考,而后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讓學生感受母親的辛苦、勞累以及對“我”的愛。在這一片段中,王老師顯示高超的默讀教學藝術。作為教學的手段,他將默讀運用得恰到好處。當王老師提出“母親給了我錢,我為什么鼻子一酸”的問題時,有幾個孩子舉手了。但王老師沒有立即請他們回答,而是讓孩子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尋找引起“我鼻子一酸”的句子。因為,他知道默讀是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徑。在充分默讀后,孩子們思維的火花開始綻放,不是一兩個孩子,而是許多孩子。作為語文的一項能力,王老師時時不忘滲透默讀方法的指導。在布置孩子們默讀時,他建議孩子們將找到的句子畫上波浪線。在孩子們默讀時,他不停地巡視,同時以表揚的方式無痕地指導孩子。這些指導對提升孩子的默讀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思考,這將是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老師要珍視這樣的時刻,課堂上應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寂靜?!蹦x是教師教學的法寶,也是學生學習的法寶。默讀需要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實現(xiàn)逆襲。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