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彬
摘 要: 古詩極富美感,對小學生來說學起來很有點難度。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幫學生快速進入詩歌描繪的情境,與作者心靈交匯,相互融合,產(chǎn)生共鳴?作者嘗試使用“五讀古詩”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摘 要: 小學 古詩教學 “五讀古詩”法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yōu)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小學語文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8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這些詩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總體而言,古詩表達形式重含蓄,詩文講究凝練,充滿畫意。
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與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學習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如何創(chuàng)新古詩文教學方法,在學習古詩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古詩文教學走出困境?如何讓學生進入詩歌描繪的情境,與作者心靈交匯,相互融合,產(chǎn)生共鳴,從而陶冶學生靈性,讓學生真正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走進文學殿堂感受語文的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讀準字音,讀通古詩
這是所有課文教學都必須做到的,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的字音,然后把古詩連貫地、流利地讀下來。
二、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
古人作詩講究有板有眼有韻律,所以讀詩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這也是古詩韻律美的體現(xiàn)。
如何給古詩劃分節(jié)奏?對小學生接觸到的古詩一般按以下方法進行:一是根據(jù)古詩的自然聲律節(jié)奏劃分;二是按意思劃分。粗略地歸納,一般五言就是二三或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多數(shù)是二二三或者四三。當然,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對待。
要想讀出韻律,還需注意平仄。孩子還小,可以簡單講解、簡單要求,如平聲拉長,仄聲短促。這樣讓孩子們初步感知古詩的韻律。
三、讀懂題意,了解詩人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古詩身上同樣適用,有些題目就顯示或暗示了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或者詩人的主要思想感情。如“尋隱者不遇”,讀這個題目,要先讀正確:尋/隱者/不遇;然后理解“隱者”,再來理解題意——詩人拜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就是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還可以設疑留問:為什么要去拜訪隱者?之后進入古詩學習。
要理解古詩,必須首先了解詩人的生平與經(jīng)歷。因為每個詩人所處的時代與人生經(jīng)歷不同,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語言風格。只有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體會出作者的感情。如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如果不了解詩人的經(jīng)歷,又怎能理解詩人的“喜欲狂”?
四、直譯句子,讀通詩意
對小學生而言,很多古詩都比較直白,借助一定的工具書都能自己讀懂。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用好工具書,之后用自己的話通順地說出詩句的意思。
五、讀出畫面,感悟詩情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確,在小學生接觸的古詩中,精練的語言背后常常藏著一幅幅畫面。只有理解這些畫面,才能理解詩人的情感。所以,在學生讀通詩意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找找詩中有哪些人、哪些景,找出畫面,之后老師引導學生品字析詞,賞析語言,進而理解詩人的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們展開聯(lián)想:想想相關(guān)成語、古詩句、作者的想法、語氣……這樣做,一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完成相關(guān)積累;二是有助于對詩人和詩歌的理解。
我這樣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古詩:
1.(在直譯詩句的基礎(chǔ)上)下面,請大家再次自由朗讀這首詩,思考:讀著每一句詩,你會想起什么?可以是成語、有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可以是古詩句,也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
生自讀、想象。
2.交流(預設)
要求:先讀詩句,說說這句詩的大意,之后說自己想到的。
第一句:古人學問無遺力。
生:(讀詩句后)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
引導:“無遺力”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不遺余力”)
師:做什么事不遺余力?”(做學問:讀書、學習)
師:理解到這兒,你有什么感受?
生:古人學習十分勤奮、十分刻苦、孜孜不倦,不遺余力……
師:我記得我們學過很多描寫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誰來說幾個?
(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十載寒窗、聞雞起舞、夜以繼日……)
師:同學們積累的成語真不少,誰能簡單講一講這些成語背后的故事?
(學生選一個說)
小結(jié):古人讀書做學問真是不遺余力、孜孜不倦。
再齊讀第一句。
第二句:少壯工夫老始成。
生:(讀詩句后說大意)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會取得成就。
引導:這是一個多么漫長的過程。這就告訴我們:學習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滴水穿石……)
師:是啊,真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生:“學海無涯苦作舟。”)
師:“讀書破萬卷。”(生:“下筆如有神?!保?/p>
(學生可能還會說出一些詩句……)
師:只有經(jīng)過努力,方有所成,否則就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p>
師:讓我們記住這一句:少壯工夫老始成。
過渡:看來,做學問真是一件苦差事,我還有一個問題:下了工夫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嗎?(可能不一定)因為:……
第三、四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紙上得來終覺淺”,誰來告訴我這句詩的大意?(生說)
師:記得我們曾經(jīng)學過這樣一個有關(guān)歷史故事的成語。(生:紙上談兵)
師:主人公誰?結(jié)果如何?為什么?(趙括,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師:再讀?。ㄉx這句)詩句的大意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
師:那該怎么辦呢?
生: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老師、醫(yī)生的成長:學校畢業(yè),沒有經(jīng)驗……
(師以自己為例,簡述)
當然,趙括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趙括來到我們眼前,你會怎么說他?
(要求用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是呀!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皩嵺`出真知”呀!讓我們再一起讀讀這兩句(生讀)。
三、結(jié)語
我們好像看見在那個冬天的深夜里,陸游讀書時突然產(chǎn)生強烈的感觸,于是,他立即叫來自己的兒子,把他想到的語重心長地告訴他的兒子。讓我們語重心長地讀這首詩!(學生齊讀)
陸游一番話讓我們明白了?(生:實踐出真知……)
這樣教學既能深入理解詩句,了解詩人情感,又能借這一首詩學習、積累很多相關(guān)聯(lián)的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以上是我概括的“五讀古詩”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變序。如在學生想象畫面,深入理解詩句之時再介紹詩人的經(jīng)歷,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
總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方法。情是古詩的魂,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諸如愛國情、山水情、兒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師只有帶領(lǐng)學生盡情地讀,一步一步、層層深入地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chǎn)生共鳴,展開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真正讀出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