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通
十六年教學,十六年墾讀。常以為“獨上高樓”便能“望斷天涯”,誰料,“行人更在青山外”,穹廬獨守不如思維的遠行。常以為教好教材定會公德圓滿,誰料用好教材才是制勝的法寶。常以為教師講出人文性就是生命化課堂,誰料學生讀出人文性才是對教師水準的考量。一腔熱血,常伴三尺講臺勤奮斗;半世人生,應隨教改之風多取經(jīng)。
本次學習,經(jīng)過反思,收獲如下:
一、守護問題推動論
“沒有問題的課堂是問題最大的課堂,暴露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有效運用問題”,是打造剛性課堂的有效途徑。
我們常停留在對預設性知識的追求中,忽視生成過程中暴露問題的價值性;我們常滿足于搜集知識量的多少,忽略能力轉換過程中有效性的有無;在課堂觀察中,我們常對出現(xiàn)的問題淺嘗輒止,忽視針對性解決問題時形成的學科資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常習慣于在反思中建立理想,忽視丈量理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
學習中感受到,高效課堂首先是“問題立骨”。閱讀本質決定了讀在講先、學在教前,從文本出發(fā),抓立意,看選材,明結構,找手法。每一次獨立限時訓練,無不暴露出:習慣的缺陷,認知的困難,規(guī)范的粗糙,思維的簡單。學情示病因,教師開藥方。在以學定教的模式中,目標定得準,才能師生共前進。課堂教學可以定位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處理機制,正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總之,問題的積累,決定復習的方向;問題的梳理,指引測試的傾向;能力的形成,來源于問題知識的導向;思維的定式,取決于教師點評的指向。
其次,針對階段性的問題,限定積累空間,廣度著眼,深度錘煉。部分學生人文性的缺失,是語文教學的隱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能更深切地體會到:大語文,是生活,需要讀寫互動天天練。在對生活的積累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后寫,課外讀,分主題,明感情。這樣不斷積累的情感記憶有助于學生從知識的外延,把注意力投向問題知識的內涵。
感慨于劉金玉老師“以小見大”的訓練過程,感悟于趙謙翔老師“綠色暢想”,感覺教師就是建筑師,建立互動模式,建立知識儲備體系,建立知識點講解模式,建立自身的思想理論模式等。在此過程中,問題是構成課堂剛性結構的基點。
二、建構學習的能動體系
“教育是一種呼喚”,呼喚學生忠實于理想,忠實于現(xiàn)實,忠實于今天,忠實于明天。呼喚的載體即為學習能動體系的建構。
首先,“意在筆先——意識控制作用的自覺”。自覺是注意力的一種覺醒,培養(yǎng)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維,進而增加學生的情緒記憶與經(jīng)驗記憶。組織教學是活躍思維的重要手段,“洋思”組織教學的關鍵詞是“舉起你的手”:明確目標時舉手(知道本文學習目標的同學舉手?),驗證學習態(tài)度時舉手(認為自己真正研究的舉手?),引導學習習慣時舉手(沒整理筆記的舉手?),把握教學進程時舉手(能復述全文的舉手?),塑造求異思維時舉手(他的回答與你的一樣嗎?不一樣的舉手。),鑄煉各種能力時舉手(找一個身邊以小細節(jié)反映大主題的事情,想不到的舉手?)??傊?,在先學后教的模式下,思維的自覺是一種動力定型的過程,能動體系會在激勵機制中成長(表揚時,幫學生鑄造一雙隱形的翅膀),能動體系會在監(jiān)督機制中成熟(批評時,打出愛的一巴掌)。在張弛之間,在思考之中,擺正態(tài)度,化育心靈;明確規(guī)范,觸類旁通。
其次,行勝于言——用“緊張”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緊張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培養(yǎng)學生良性的緊張感首先在于時間的限定(教學設計中,根據(jù)對學情的把握,要給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以時間的分配,以保證思考的充分性)。沒有限時,真實有序便失去寄托,沒有限時活躍思維更無所依托。“洋思”的經(jīng)驗是:向時間要效率,拿起時間之刀解剖課堂,當其游刃有余時,方可視為高效之始,且良性的緊張感應外化為自主、合作與探究。自主是一切學習行為方式的前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自我探究應成為課堂延伸的主導,當一種被動緊張在自我挖掘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價值證實的時候,合作探究才有動力。洋思的經(jīng)驗是:讓學生在疑惑中“痛并快樂著”。
再次,“心手相師——讓意識控制與無意識互相喚醒”。當我們把由教師導演的意識控制作為引導學習的一種手段時,無意識靈光會時隱時現(xiàn):學生或因點滴收獲而形成鉆研意識,或因教師夸獎而形成獨立意識,或因對比反思而形成求真意識,或因思維轉變而形成超越意識,當這些意識一經(jīng)老師點化(教師點化是一種升華)成為一種激發(fā)內能的無意識時,生命才能覺醒,因此我們在為學生規(guī)劃時間之時要為自己鎖定空間,《種樹郭橐駝》中說:“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Q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的確,我們預設得太多,就消解了生成;我們點化得太少,就鈍化了靈性;我們將時間據(jù)為己有,就淹沒了尖子生。心手相師,在呼喚中,我們更應老成持重。
三、澆灌智慧之花
內在靈魂結構的塑造,要求語文教師本該就是一種哲學體系。人文性的魅力,更要求這種哲學體系應具有美學的意義。大語文觀的一個“熏”字,逃脫不掉美學領域中的“氣韻、吞吐、氤氳”之態(tài),“感傷、唯美、物哀、會通物我”更會以剎那的永恒升華個體生命。
“悟”是教師評價與指導的核心,沒有悟性便沒有智慧,當我們疲憊于知識的密度時,唯有智慧能派生出靈魂的自由;當我們倦怠于工作的節(jié)奏時,唯有投入能安定心靈的浮躁。趙謙翔老師的十年一劍,洋思中學的柳暗花明,無不是充分的例證。
教師悟出語文的直觀性,學生就能衍生出觀察的有序性;教師悟出語文的暗示性,學生就能收獲鑒賞的目的性;教師悟出寫作的系統(tǒng)性,學生就能掌握閱讀的操作性。佛語云:妙悟是一種直覺。如何帶領學生撕開時間之皮,跨越文化的街壘,去尋找盎然的古意,去體驗靜里春秋,著實需要打造性靈的空間,進而建構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系和自我接受體系。現(xiàn)實告訴我們:有生活就有文化沖突。學生的直覺常常會醞釀一種文化的顛覆,記憶知識囫圇吞棗地背誦,整理知識一知半解地接受,分析知識只言片語地概括,運用知識無的放矢地應用,而此時教師的作用是不讓學生漠視自己的存在,發(fā)現(xiàn)智慧的影子,捕捉妙悟的玄機,發(fā)揮點化功能,建立主流意識。在本次學習中,趙謙翔老師托物言志的“未開海棠”,劉金玉老師即事抒情的“不封陽臺”,無不在集體的回聲中彰顯生命的智慧,在條分縷析的評價中領略對生活的悟性。教者需,會畫龍,會點睛,一切盡在評價中;學者須,悟方法,悟人生,本體自覺方有用。只有語文之悟,才能使“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
王陽明有詩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緣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看,枝枝葉葉外頭尋?!?/p>
其實語文教育的任務不僅在于向外探求知識,更在于內部生命宇宙的建立。
觸摸高效的質感,感覺到課堂結構本該擁有的硬度,領悟到知識的廣度比不上智慧的深度,體驗到高效課堂應擁有能動體系的溫度??傊?,學科本質要深究,教改模式要建構,學生本位要落實,思維引導是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