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娟
摘 要: “綠色語文教學”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倡導綠色教學,推動教師角色轉變,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以實現(xiàn)教育工作者由“經師”向“人師”的轉變?yōu)檠芯磕繕?。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質是使人的智力和潛能得到全面發(fā)展,使人的精神素質和人的境界全面提高,為學生打下“終身發(fā)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終促進學生精神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的健全發(fā)展。
關鍵詞: 綠色語文 個人素養(yǎng) 課堂主導
三尺講臺,站上去很容易,可真正要站好、站住腳,讓臺下學生滿意、讓學生家長放心,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從教八年,在不斷學習和磨煉的過程中,我認為我才理解了“語文教師”的含義,即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得到全面發(fā)展,精神素質和境界全面提高,為學生打下“終身發(fā)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終促進學生精神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的健全發(fā)展,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的使命。
一、提高個人素養(yǎng),深厚教師文化底蘊,以學促教,教學相長。
有這么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儲備一桶水。話很質樸,卻道出一個很深刻的道理: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因素,課堂展現(xiàn)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應該包括教師的個人魅力和文化底蘊。教育歸根結底要落實到教師上,所以教師的角色轉變很關鍵,同時評價體系也處于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至關重要的地位。綠色語文,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角色轉化的良性探索方式,不僅要給學生自由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空間,更要將老師從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提高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將陷于“成績論”“分數(shù)論”中的教師解放出來,回歸最本真最質樸的教育者身份。通過多年教學,我更是對這個道理感觸深刻。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傳承文化和教授知識的重要載體,對教師的個人要求較高,只有教師的知識量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在課堂上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地組織課堂教學。并且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fā)達,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多種多樣,已經不局限于單一途徑,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大。所以,要駕馭好一堂課,真正交給學生需要和感興趣的知識,教師的知識儲備必須充足,教師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語也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說法,所以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必須多讀書,讀好書,讓書籍成為精神的糧食,不斷充實自己,在閱讀中體悟圣賢的思想,聆聽哲人的教誨,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從而充實心靈,讓個體的生命在閱讀中充實,在書籍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應該在閱讀中感觸經典、品讀美文,實現(xiàn)個人素養(yǎng)的提高,這樣才能以身作則,更好地指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給學生呈現(xiàn)精彩的課堂。
二、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以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是“奠基工程的基石”、“基礎的基礎”,是“人的教育”,綠色語文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落實這一理念,就要從課堂入手,從教師的思維入手,教學應該學會做減法,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不僅僅局限于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和讀讀課文,更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注重通過教師引導,引發(fā)學生深層次地思考,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見地、有深度,這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國文,在學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種,在生活上是必要生活中的一種。”既然可以成為生活的一種,就可以生活化的教授,這就需要教師的付出和組織,為學生搭建好展現(xiàn)的舞臺,做好架構工作,那么學生自然會跟進,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潛能。教師在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引導方法。比如文化課學生和特長生,教學時要有區(qū)別。文化課的學生比較傳統(tǒng),文化底子較好,接受能力強,傾向于教師講,自己在課堂上默默地寫。教師要多設計學生活動,不僅要讓學生動手,更要讓學生動嘴,將他們掌握的知識內化為一種能力,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另外,還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習變得輕松。特長生比較另類,崇尚個性,思維具有跳躍性,但是定力差、注意力難以持久,文化課底子相對薄弱,所以需要教師多引導,上課內容要更靈活,對教材做有針對性的取舍,教學設計要由易到難,有漸進性、過渡性和區(qū)分度,這樣在不損傷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有適應的過程,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也是如此,一個教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學生和學生的個性不同,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做好“備學生”工作,為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海德格爾說過:人應當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熬G色語文”既是詩意的教授語文,又是對語文學科“語文”與“人文”統(tǒng)一的本真屬性的回歸,還是對急功近利、唯考是圖的“灰色語文”的叛逆和挑戰(zhàn),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屬性,我們期待讓語文永遠伴隨人生、讓人生永遠離不開語文,這就是“綠色語文”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高鈺﹒語文教學的思考.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0).
[3]張向東﹒當前語文教育中幾個問題的思考.中國教育,2010.
[4]徐余忠.綠色語文:理念與生命的回歸[J].教學與管理,2005(22).
[5]陳穆.對“綠色校園”理念的定位及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2(22).
[6]王樹云.營造教師的綠色心態(tài)[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11).
[7]臧三虎.情境教學是作文的“綠色通道”[J].甘肅教育,2008(11).
[8]張若鳴.論綠色課堂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