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編者按
作業(yè)與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必須有較高質(zhì)量的作業(yè)和練習作基礎。然而目前我們的作業(yè)與練習設計普遍存在著低效高耗的現(xiàn)狀,某種程度上成為學生課業(yè)負擔重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寧波市教研室著眼于“輕負高效”的目標,對作業(yè)和練習的設計、應用、評價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和思考。本刊特就此開辟專欄,供大家學習討論。
將課堂練習作為備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進行設計,在教學中保證學生的練習活動時間,并能把練習融入閱讀教學過程,已成為教師們的教學共識。但在練習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練習的效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練習活動中學生思維的空間比較狹窄。教學中,雖然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架構了練習活動,但練習的實施比較封閉,僅局限于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的內(nèi)容填入練習單,或已設置了固定的格式讓學生“對號入座”,或要填寫的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統(tǒng)一性。缺少練習時對思維廣度和深度的訓練,缺少對班中不同學生學習差異性的觀照,練習比較機械、呆板,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練習活動中學習內(nèi)容的遞進比較缺乏。雖然在教學推進過程中安排了數(shù)次練習活動,但練習與練習之間沒有聯(lián)系,后一個練習與前一個練習沒有層次的遞進,沒有學習內(nèi)容的有序深化。這個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歸根結底是課堂還處在“以教為主”的常態(tài),練習只是教師“教”主導下的學生“學”的跟隨活動,零散而缺少整體性,忽視了學習內(nèi)容的結構化,不利于學生從“學過”走向“學會”“會學”。
練習活動中學習過程的展開不夠充分。雖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相關的練習,但很多時候等同于每個人完成了一份作業(yè)然后校對答案,缺少交流、互補、整合、提升的機會。練習過程沒有體現(xiàn)學生思考的軌跡,沒有充分自主學習后的合作交流,沒有交流后的辨析改進,更缺少了教師在學生學習基礎上進行的有效指導、串聯(lián)和提升。練習的過程應是思維逐步深化的過程,是認識理解逐漸清晰的過程,是取長補短、不斷提高的過程,但因為過程沒有展開而缺失了。
因此,在練習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在練習活動推進閱讀教學過程的同時,能凸顯學習的主體,開放學習的空間,活化學生的思維,展現(xiàn)學習的過程,使練習活動助力學生的高效學習。
一、內(nèi)容追求開放,需要活化思維
練習的內(nèi)容需要盡可能地開放,能夠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需求,能使優(yōu)秀的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學習理解,亦能使發(fā)展相對慢的學生學有所得。能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潛入文本,深入思考,更能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受到學習的啟發(fā),促進發(fā)展。
一次優(yōu)質(zhì)課評比內(nèi)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配套讀物《紅樹林》,短文從“海上的奇觀、神奇的仙境、奇特的生長、奇崛的精神”幾方面介紹了紅樹林,其中第3自然段是三年級學生學習自然段的典型語例。
我乘坐的小船,慢慢劃進紅樹林深處。這簡直是一個夢幻般的世界。一株株紅樹縱橫交錯, 盤根錯節(jié),相互絞在一起,形成一張海上的綠色大網(wǎng)。紅樹褐紅色的樹干彎彎曲曲,高的十幾米,低的兩三米,支撐著碩大的樹冠。樹枝上盛開著紅的、白的花朵,微風中飄著淡淡的幽香。我好像走進了神話里龍宮的大花園,陶醉在這幽靜而神奇的仙境里。
在教學這段話時,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了這樣一個練習活動。
默讀第3自然段,摘錄描寫紅樹林的詞語。
(提示:表格中有橫線,同學們摘錄前想一想,怎么摘錄更好。)
這是一個開放的練習活動,摘錄詞語的練習很普通,學生也常練習,但這次的摘錄完全不同于平時關鍵詞語的摘錄或優(yōu)美詞語的積累,一個框三條橫線給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在課堂上,教師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靜靜思考,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摘錄。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差異,捕捉現(xiàn)場生成的資源,然后進行交流展評。
這個練習,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給予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層次,從無序狀態(tài)的詞語摘錄,到關注段落的有序表達,再到發(fā)現(xiàn)段落的結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練習的實施過程中,關注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有層次的交流指導,使學生在練習后有了更新的學習體驗。練習內(nèi)容的開放,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活動關注聯(lián)結,需要層次遞進
教學推進過程中我們會安排數(shù)次練習活動,需要關注練習與練習之間的關聯(lián)和遞進,不能使每個練習活動處在割裂狀態(tài)。圍繞核心目標實施練習時,能使練習有足夠的廣度架構起學習的內(nèi)容,能二度甚至三度地推進使用,這樣學習的目標就能更集中,學習的主線會更清晰。
《文成公主進藏》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 “故事長廊”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訓練學生在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簡要復述課文的能力。課堂上,著重指導學生復述好故事的主干部分“公主進藏”。
第一次練習:感知內(nèi)容,理清文脈
(1)默讀課文,根據(jù)課題想想課文重點寫了什么。
(2)課文重點寫了“公主進藏”,那么進藏前寫了什么?進藏后寫了什么?嘗試用小標題概括: _________→ 公主進藏 ? ?→_________
第二次練習:表格梳理,了解經(jīng)過
(1)默讀進藏部分內(nèi)容,自主完成表格(摘錄關鍵詞語)。
什么地方 遇到什么 公主怎么做 結果怎樣
(2)交流整理表格內(nèi)容。
(3)引導發(fā)現(xiàn)構段順序,了解民間傳說故事的特點——情節(jié)相似。
第三次練習:借助表格,練習復述
(1)根據(jù)表格中的內(nèi)容,借助關鍵詞語,指導復述第3個小故事。
(2)習得方法,每個小故事情節(jié)相似,按表格順序進行復述。
(3)4人小組合作,借助表格每人復述一個小故事。
(4)4人小組展示合作成果。
以上三次練習活動的實施,有很大的關聯(lián)度,前一次練習是后一次練習的基礎,后一次練習是前一次練習的發(fā)展,互相聯(lián)系,層層深入。根據(jù)重點理清故事內(nèi)容,利用表格梳理故事情節(jié),再借助表格中的關鍵信息復述課文,這種“滾雪球”式的遞進過程,使練習的目標非常明確,練習具有極高效度。學生在這樣結構化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方法,習得了能力,學會了技能。
三、過程凸顯主體,需要循序漸進
閱讀是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完成的自我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人是學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基礎,以相關的練習為載體,在交流展示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啟發(fā)思考、提示方法,通過練習過程的逐步深入,使理解慢慢到位,觀點漸漸明朗,能力層層提升。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景陽岡》節(jié)選自《水滸傳》,學習課文,要理解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快樂,從而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比較全面地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習得閱讀方法”作為學習的核心目標。課堂上,進行了這樣的練習。
讀了故事,武松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觀點需要用課文中的事實來說明。
圍繞“武松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為讀懂人物形象的主線,學生需要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進行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要吸納同伴的觀點,作出分辨。小組合作又是全班交流的基礎,通過教師的串聯(lián)、引導讓學生對武松這個人物形象有比較全面的把握。這個過程需要充分地展開,并要尊重學生的學情,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指導,對武松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從局部到全面。實施經(jīng)歷了以下過程:
(1)學生按要求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完成的把卡片貼在黑板上,隨機引導將相同的特點歸并。
(3)統(tǒng)一對武松“勇敢”(膽子大、無畏)、“酒量好”(豪爽)、“力氣大”等特點的認識——這就是《水滸傳》中“英雄”“好漢”的形象。
(4)展開討論“機智”“固執(zhí)”等特點。
▲“機智”——“敏捷”“臨危不懼”“臨陣不亂”
請貼“機智”的小組說明理由,說說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讀出來的。小組匯報。學生說語段,談理由;請貼“敏捷”“臨危不懼”的小組發(fā)表意見。聚焦武松的“一閃”,欣賞傳神的描寫,合作朗讀體會。
▲“固執(zhí)”——“倔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
請貼“固執(zhí)”的小組說明理由,說說是從文中的哪些地方讀出來的。小組朗讀匯報,組員闡述理由;請貼“倔強”“不聽勸阻”的小組補充理由。串讀文中武松與店家的對話描寫并體會。
(5)交流辨析“多疑”(不解好人心)、“謹慎”(小心、警覺)等特點。
▲請貼卡片的小組說明理由。
▲辨析“多疑”與“謹慎”。
貼“謹慎”的小組匯報“謀我錢財、害我性命”處,討論:聯(lián)系前面店家的表現(xiàn),應該是“多疑”還是“謹慎”?
▲引導:“謹慎”的特點故事中也有體現(xiàn),能找出來嗎?(武松打死猛虎后的表現(xiàn)粗中有細)
(6)整理特點,體會多樣。
我們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多角度地讀出了武松的性格特點,他——勇敢機智、豪放謹慎、膽大無畏;他又——倔強固執(zhí)、多疑好強、粗暴自負。讀書,就是理解,讀書,更是發(fā)現(xiàn)。小說多側(cè)面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讓我們認識了英雄性格的多樣性、豐富性。
練習活動的展開始終以學生的閱讀理解為基礎,凸顯學習的主體,在學生學習的基點上引導、歸整、辨析,使思考逐步深入,對武松的認識也由最初的“豪爽”“勇敢”等單一英雄形象走向“既勇敢機智又倔強固執(zhí)”“既膽大無畏又多疑好強”等多重側(cè)面形象。
四、面向全體參與,需要多向互動
每個練習活動的實施需要學生全員參與,在課堂上,只有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體驗了學習的快樂,學習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效果。參與過程不能僅停留在學生與教師的單向?qū)υ捴校趯W生獨立的練習體驗后,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亦有合作小組之間的智慧共享,有教師的組織引導,亦有同伴啟發(fā)后的改進提升。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參與者,也是學習的評價者,練習活動的開展需要多向互動。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人物傳記,文章用八百多字寫盡了徐霞客豐富的一生。根據(jù)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我們把“了解小傳文體選材的典型性”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圍繞這個目標,課堂上實施了這樣的練習活動。
引導對比:徐霞客一生中有那么多的考察探險,課文為什么選擇了這兩件事情(考察石灰?guī)r地形和長江源流;探險真仙巖山洞和麻葉洞)來寫呢?默讀課文第3到第6自然段,找一找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這個練習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從參與的次數(shù)統(tǒng)計,學生至少有3次機會,自主學習—小組內(nèi)匯報自己的觀點—上臺根據(jù)分配的任務匯報;從交流的視角看,有小組內(nèi)組員之間的交流,有組內(nèi)觀點的統(tǒng)整,有面向全班同學的匯報;從參與的身份講,學生既是學習任務的參與者,又是練習活動中的傾聽者、評議者。這樣實施練習活動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開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潛能,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我價值,真正實現(xiàn)了“還學于生”的課堂教學境界。
(浙江省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 ?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