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耀光
摘 要: 美術老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愉悅學生的精神,美化他們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走進生活、觸摸自然,學會鑒賞、活躍分析,動手創(chuàng)作、發(fā)揮潛能。
關鍵詞: 美術課 審美教學 中學教育
美,無處不在,散落在天地萬物間。羅丹曾說:“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笨梢?,只要你有一雙慧眼,只要你懂得欣賞,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美。對于美的追求,各年齡層的人都趨之若鶩,但他們對美的認識卻大相徑庭。特別是那些正接受初級教育的小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有待提高,審美情趣還處在初級階段,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尚未被挖掘。因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愉悅學生的精神,美化他們的心靈,就落在美術教育上。那么,美術老師如何在課堂上實現(xiàn)這個目標呢?
一、走進生活、觸摸自然
生活猶如一座藝術寶庫,高雅明凈,濃郁熱烈,只為有心人展示。只有置身其間,慢慢行走,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它的曼妙和精彩,才能讓原本沉寂的它變得生動、傳神和富有生命。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自然,美麗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凸凹起伏的原野,碧綠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老師嗎……我深信美麗的風景,在青年氣質的發(fā)展上具有的那種巨大影響,教師的影響是很難和它競爭的?!边@段話充分說明自然景物對學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如波瀾壯闊的大海,白云飄飛的藍天,云霧繚繞的山峰是自然之美;噴薄欲出的紅日,變幻莫測的山市,五顏六色的極光是自然之美;和風吹送,山花爛漫,百草豐茂,花果飄香,鶯歌燕舞亦是自然之美……生活中無論長者還是頑童,無論學者還是村婦,無論洋人還是國人幾乎每個人都迷戀于大自然的卓越風姿中。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寫生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親近自然,讓他們暫別教室這個固有的空間束縛,接受大自然的清新洗滌,觸摸大自然的博大與浩渺,感悟大自然真實的美感意蘊。如血的夕陽,婆娑的翠竹,繁茂的枝葉,展翅高飛的小鳥……這一個個鮮活的美都會將學生心底那份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愫喚醒。情感萌發(fā)了,此時再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用心體驗,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學會鑒賞,活躍分析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除了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近自然以外,還可以借助美術作品這種最直觀、最值得鑒賞的藝術形式手段。因為,它是先人用他們的想象力,把腦海里的美好景象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以作品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詮釋了另一種別樣的美。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既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又是一種思想的交流,這種交流使人身心愉悅,能產(chǎn)生精神共鳴。
因學生生活閱歷尚淺,知識修養(yǎng)不足,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以及作品背后的含義,讓學生用簡單的語言闡述看完作品后的心理感受,此時,教師可適時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時代背景,加深學生印象,再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分析。這樣,多角度思維,多重心理感受,能活躍學生分析,有助于他們審美能力、鑒賞水平提高。有些教師覺得美術作品分析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一個學生能對一份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他能夠通過作品,觀察到隱藏在作品中的美,說明學生的鑒賞能力已經(jīng)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不要求每位學生能對一幅作品侃侃而談,但至少,一份作品出來,能夠發(fā)表獨到的見解。這是教學時教師應注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此外,教師還應切記選擇美術作品時,要選擇那些貼近小學生情感、最能引起它們興趣的藝術作品。
學生通過欣賞美術,不僅多角度學習和認識了自然的美和美術作品蘊含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而且通過了解中外美術發(fā)展概況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和掌握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崇尚文明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在開發(fā)學生心智、潛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三、動手創(chuàng)作,發(fā)揮潛能
美術教育不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想象是繪畫中極其重要的過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象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
美術活動中以提高審美素質為主線,以提高造型能力為突破口,以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為出發(fā)點。不能把教師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學生,讓每個學生有個性、有特點、有專長,善于觀察,勇于表現(xiàn),敢于標新立異,教學中經(jīng)常帶學生進行寫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分析、比較,動腦筋思索怎樣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并教給他們學會各種適合孩子們運用的繪畫技法:如水墨畫、兒童畫、吹塑版畫……繪畫創(chuàng)作中,尋找到最佳構圖及最為合適的繪畫形式,學生運用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化無形想象為可視形象,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目的在于培養(yǎng)他們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愿望和追求。如畫人物練習時,小學階段人物比例關系及“像”與“不像”其實并不重要,關鍵是畫面的想象、布局、環(huán)境襯托及色彩搭配,在學生大致掌握人物大小比例的基礎上,利用欣賞活動、影片啟發(fā)他們想象人物的多種姿態(tài),如跑、跳、蹲等動作,在黑板上畫出動態(tài)線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不一會兒,一幅幅精彩的人物形象便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很強,畫面主題突出,構圖恰到好處,學生運用頭腦中儲存的一切信息,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康德說:自然的美是一個美的事物,藝術的美是一個事物美的表現(xiàn)。要教會學生表現(xiàn)美,必定教會學生知道什么是美,因此,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學至關重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美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需要廣大老師認真思考,努力探索。以上只是個人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粗淺認識,只要我們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美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