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凱丁
大路向西筆直延伸,把這片大平原一分為二。高緯的陽光以不尋常的角度投射下來,六月的冷風搖曳著長草和小灌木,疏落的牛羊無精打采地在空無一人的牧場上吃草,如果不是大塊頭的肌肉車接二連三地掠過,我根本不信自己正來到狂野西部。
如此安詳平靜,我心里嘀咕,多待幾天要么瘋掉,要么想入非非,就像杰雷米那樣。
五分鐘前,他開著車,突然挑起話頭,說我們今晚去找熊。
杰雷米是一個極其友善的加拿大小伙兒,我們的司機兼向導。與此行在當?shù)卣J識的幾位一驚一乍的女士相比,他就像塊木頭一樣沉默。
他沒和我主動說上超過三句話。
每次都是我問,嘿,有塊鹿指示牌?這附近有鹿?
嘿,這是什么鳥?
嘿,那兒有匹馬。
熊這個話題猶如一個隱喻,在我腦中揮之不去。越危險,越向往;越阻止,越好奇。自由選擇總是時代進步的標志。至于頭腦簡單的我,純粹是為了爆發(fā)小宇宙,才總是追問杰雷米,啥時候可以去找熊。
后來,有姑娘警覺地問道,那個,你真要跟他去找熊?
當然,我哈哈一笑,如果有的話。
現(xiàn)在我們連山在哪里都沒摸著頭腦。
小說描寫武林高手時,會用人未到氣先至之類。我正睡得迷迷糊糊,車內開始發(fā)出騷動聲,隨即我們被一股強大氣場籠罩,不由手腳發(fā)涼。北美大陸最壯觀的山脈就橫亙眼前,若隱若現(xiàn)的雪頂,黑黢黢的森林,轉瞬即逝的急流……當我們離開主干道,陽光無影無蹤,窗外越發(fā)凄冷,豪雨開始噼啪地敲打著車窗,落基山板起臉給了我們第一個下馬威,它分分鐘都在暗示,這里誰說了算。
抵達卡那那斯基斯的三角洲酒店讓每個人都松了口氣,天色突然向好,夕陽給遠山抹了些粉色。見我們贊嘆著東張西望,接待人員輕描淡寫地隨手一指,喏,那就是拍斷背山的地方。
哇。
這天晚上快九點,暮色方濃,我們安頓下來,直奔餐廳。這是一個幽暗的森林餐廳,桌椅都是和環(huán)境渾然一體的木制,樹葉印花鋪滿著深紅色的地毯。沒看到什么人,只有遠遠傳來高腳杯和餐具輕觸的聲音。待我們點完菜,杰雷米要了瓶比木桌顏色還要深的啤酒。
這個酒如何?我問。
私人作坊的,艾伯塔特產。你要嗎?
好。
借著“鐵匠黑艾爾”的酒興,我又問起了熊。
他淡定,說附近山上就有,有時能遠遠望見。既如此,我且忍住,怕他劇透了。
飯后,經過停車場旁邊的垃圾桶,杰雷米說,你看這個設計—
我走上前細細研讀這個“防熊”的牌子上寫什么,原來人可以把手伸進去觸動機關,打開垃圾桶的蓋子,而熊不能……
嘿,你們鄉(xiāng)下人真會玩。
從壯美到平淡,取決于你是多感性的人。雪山、湖泊、草甸、森林循環(huán)多次,新鮮感遞減。就在我開始懷疑落基山還能帶來什么不同時,杰雷米突然剎車了。在通向班夫國家公園的路上。
他做了個小聲的手勢,快速拉開車門,一邊說,那邊應該有什么。我們有點摸不著頭腦,只能跟著他橫穿馬路,路邊幾輛車也相繼駐足,數(shù)人圍觀。
“Elk”“Elk”聲此起彼伏。
加拿大落基山的國家公園或省公園中,你甚至不用刻意尋找,它們總會在路邊和你不期而遇。1山羊 2馬鹿 3駝鹿
二十米開外,一頭威猛的雄鹿正在路邊的林間低頭覓食,泰然自若,對周圍的看客熟視無睹。人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一幕,有膽大者甚至摸進林中,相隔數(shù)米,端起相機狂拍。這一舉動沒有驚到鹿,把杰雷米倒是嚇得夠嗆,他斥責攝影者趕緊退后,說離雄鹿太近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這種被叫作“elk”的鹿,經常被誤譯作麋鹿,其學名應為加拿大馬鹿(Cervus canadensis)。辨識它,可以通過其巨大的體形、樹枝狀的角,以及最顯著的白色臀部。據(jù)說,歐洲的探險家最初在加拿大見到這種體型超大的鹿,聯(lián)想到他們所熟識的駝鹿(歐洲管駝鹿叫elk,美洲則叫moose),于是把它命名為elk,意指這種像駝鹿的動物。
成年雄鹿身材魁梧,長2米高1.5米,重量相當于5個成年男子。如果不是距離近,你很難感受到這種大型偶蹄動物的氣場。之前,我們在卡那那斯基斯鄉(xiāng)間曾遠遠地瞥見過一頭,只是兩百米外的一個剪影,誰知這家伙如此壯觀。
讓人驚奇的也在于此。我們后來在路邊多次看到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一種在北美洲常見的小鹿。與馬鹿相比,它們十分膽怯,總是風一樣地隱匿進密林中。
加拿大馬鹿的分布,從亞洲西伯利亞到北美洲西北部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是它們稱霸的關鍵。人類需要它們提供肉、獸皮、鹿角和鹿茸,曾把它們帶到南美和大洋洲,還造成了嚴重的外來物種入侵事件。
根據(jù)艾伯塔馬鹿協(xié)會,北美的馬鹿數(shù)量曾高達1000萬頭,但在上世紀初僅剩10萬頭。后來,保育計劃讓整個北美地區(qū)的馬鹿恢復到了100萬頭,這僅是最近20年的事情。
我突然想到,菜牌上經??吹降摹皏enison”,是馬鹿肉嗎?
杰雷米解釋說,持牌的獵人可以根據(jù)配額捕獵一定量野生動物,但平常在餐桌上吃到的鹿肉或野牛肉,都是飼養(yǎng)的。加拿大有不少馬鹿養(yǎng)殖場和北美野牛牧場。據(jù)統(tǒng)計,加拿大飼養(yǎng)的馬鹿約3.5萬頭,分布在800個牧場;另外美國還有1200個牧場,養(yǎng)殖了7萬頭。
多年來,在歐美不同的餐廳吃過幾次鹿肉,我沒有任何好感。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看到它們在原野間出沒,而不是被切成小塊拌著醬汁在餐盤里黯然失色。就像此刻,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興高采烈地觀看它們如何在林間游蕩,一邊向孩子們解釋這種生物如何的存在—難得的人類與地球言歸于好的一幕。
在那頭雄鹿附近,還有四頭體型稍小的,前前后后,沿著林間的動物小徑,低頭吃草。一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姿態(tài)。
自信者平和。
賈斯柏國家公園也好,班夫國家公園也好,在路上與動物邂逅都不是新聞。野生動物的存在,反倒成為了文明而非野蠻的標志。
記得我們第一天參觀完麋鹿島公園的北美野牛保育,路邊不時有些混濁的水洼,女向導告訴我們,這是野牛滾過的地方。正當我們悵然若失時,車窗右側幾米處出現(xiàn)一個棕色的大塊頭。它先是抬起頭,咀嚼的同時,用小眼睛一動不動地鎖定我們,似乎在確認闖入者的意圖。見我們只是停車拍照,很快它便放松下來,繼續(xù)鉆研它的草地,對我們視而不見。
麋鹿島公園是個很妙的地方。它離埃德蒙德市大概40分鐘車程,完全是一副鄉(xiāng)野景象。野牛保育所位于丘林之間的草場,穿過一片白楊林,清晨的陽光撒在滿地是蒲公英的草地上,大烏鴉在谷倉頂盤旋,燕子歡快地追逐鳴叫,新鮮草籽散發(fā)著初夏的氣息。
往草地里走上五分鐘,就到了一個比成年人還高的圍欄門口,那兒就是野牛保育的核心。
工作人員和我們說起,他們在冬季時如何把野生野牛趕到復雜的圍欄區(qū),并把它們“化整為零”。
圍欄建立在草原上,就像一個遍布螺旋的迷宮,巧妙的圓形設計可以保證野牛不至于因為驚慌失措而狂奔導致受傷。待它們平靜下來,各條分岔路會把它們分割成小群體,這些龐然大物將會逐個通過一次僅能過一頭牛的狹長通道。這些通道頗有心思,上寬下窄。考慮到野牛的體形,一旦野牛進去了,猶如一個貼身的庇護所,可以讓它們安靜下來。為防止意外,工作人員還可以緊急卸除一扇門,讓野牛暫時跑進另一個圍欄里小憩。最后,它們將逐一接受體檢,然后妥善安置。
站在野牛圍欄的制高點,工作人員指著幾百米外,與草原接壤的林木帶邊有一些褐色小點,“野牛,你們快看!”
帶著疑惑,幾個眼神不好的小伙伴互相詢問,看見了嗎?
……
所以,那頭野牛的出現(xiàn)拯救了我一天的心情。
加拿大的道路是如此有趣,拿當?shù)厝说脑捳f,有時會變成一場戰(zhàn)爭。
說的是河貍與人的沖突。
加拿大人給了河貍很高的地位,但它們不滿足于5分硬幣的背面。我們經過的道路兩旁經常是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吹揭粋€個大小樹枝和斷木堆起的小丘。那就是河貍的家。這些嚙齒動物完全無視人類規(guī)則,對它們來說,正經事只有修建堤壩、筑巢和繁衍后代。然而,它們僅僅憑借尖利無比的牙齒,就可以破壞道路結構、樹木和莊稼,或者筑壩導致大水沖毀道路,造成數(shù)百萬元的損失。
一個世紀前,毛皮貿易興盛,大量捕殺及棲息地破壞讓北美大陸只余下10萬只河貍。但短短數(shù)十年,這些動物已經攀升至2000萬的數(shù)量級,成為長相可愛的小麻煩。
于是在如何控制它們的數(shù)量,同時又要給予它們合適的生存權的問題上,加拿大人傷透了腦筋。同樣是釘子戶拆遷,加拿大的新聞說的卻是這些混賬河貍。在我等聽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為了保全道路,加拿大人用鐵絲網(wǎng)圍住路旁這些小麻煩的家,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致。
由于時間不對,沒看到生性靦腆的河貍。據(jù)說這些動物喜歡早晨或傍晚出沒,可是每逢傍晚,我們總是在尋找熊的路途上。
說回熊這種特別的動物。
自然法則里,越接近食物鏈頂層,數(shù)量就越少,掠食動物都需要足夠的地域活動。其中,狼、獅通常會形成群體,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其他貓科動物則是獨自行動,并劃定領域。
而熊的數(shù)量,在資源富饒的地方,會出乎意料地多。它們活動的區(qū)域可能高度重合,并能相安無事,這一點,和大多數(shù)頂級掠食者都不同。
因此在加拿大或阿拉斯加的一些區(qū)域,甚至會同時出現(xiàn)三種熊—黑熊、棕熊和北極熊。2014年一個研究揭示,美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已經重新覆蓋北美大陸,從落基山到東海岸,現(xiàn)在加拿大95%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
數(shù)量是,80萬頭!
6月往往是它們最活躍的時期之一,它們吃喝玩樂之余,不忘發(fā)展男女關系,因此人們也有更大的機會和它們遭遇。
杰雷米說了個他自己的版本。
某天他在森林中跑步,剛一轉彎,突然發(fā)現(xiàn)對面樹上有頭呆萌的小熊。第一反應是“好可愛”—轉瞬就汗毛倒立—“你不可能看到一頭落單的小熊,它媽媽就在后面?!?/p>
“我就慢慢退回轉彎處,然后轉身拔腿就跑,能跑多快跑多快?!彼粺o驚險地說。
如果你去查當?shù)匦侣?,熊與人的互動還蠻多的,不過熊咬人還真是新聞。換言之,黑熊并沒有什么攻擊性,如杰雷米所言,“只不過你不要裝死就是了,那是沒用的。”當同行的旅伴問起以訛傳訛的裝死大法好,杰雷米給出了毋庸置疑的結論。
他沒說出口的話,我這個半吊子可以補充—因為黑熊喜歡吃尸體。
當然,熊多數(shù)時候都在吃素,野果、樹根、嫩芽,有時會吃昆蟲,直到冬眠需要積累脂肪前,才有更多蛋白質需求,于是從鮭魚、河貍到鹿都在食譜上。它們也會間或闖入人類領地,對著廚余垃圾大流口水。
……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熊還是無影無蹤。我們曾穿過森林觀賞野花,曾到過豎著熊牌子的弓湖,曾在早晨的大雨中騎馬跋涉,可它們連一坨排泄物都不給遠道而來的客人觀摩下。
久之,大家的注意力也就分散了。
這天黃昏,我們開了個把鐘頭的車,經過暮光低沉的噴泉湖(Spray Lake)。那是一個安靜異常的省公園,目光所觸,沒有人,沒有車,沒有動物,只有明信片一般的景致。當大伙兒揮霍完最后一絲興奮勁合影、自拍、發(fā)完朋友圈,打開上車睡覺模式后,這一天眼看就要結束。
一個上坡—“熊!”杰雷米高呼。
什么?我們的臉都快貼上窗玻璃。
道路的右側是一片山林,一個黑影就在我們右前方幾米外的地方。一頭小黑熊!心狂跳,拉開車門,我抓起手機就拍。
也就這么幾秒鐘,這頭小熊愣了愣,探起身來了解情況。兩種好奇的動物短暫對視,然后它嗖得一下就消失在灌木叢后。
怎么回事。
我如夢方醒,趕忙回放剛才抓拍的照片,卻發(fā)現(xiàn)照片上只有劇烈抖動的失焦,哪還有熊的蹤跡。
美洲河貍(beaver)
作為加拿大的國寶,河貍在5分硬幣上有一席之地。這種動物在加拿大的影響非常大,最早可追溯到歐洲移民的皮毛貿易。因為勤勞和智慧(改善環(huán)境來維持生存),也讓加拿大人對它們刮目相看。
北美馴鹿(caribou)
自1937年就出現(xiàn)在25分硬幣上。這種著名的鹿是以為圣誕老人拉車的形象出現(xiàn),但很多人把它們和麋鹿(駝鹿)、馬鹿混為一談。區(qū)別它們的小技巧是,駝鹿體型最大有成片的角,馬鹿有白色屁股。
白嘴潛鳥(loon)
加拿大的國鳥,1加元的象征,因此1加元也被稱為“l(fā)oonie”。它們是捕魚好手,在夏日的湖上經??梢?。
北極熊( Polar Bear )
2加元上的住客。北極熊是極圈里最有統(tǒng)治力的捕食者,也是北美地區(qū)最大的野生動物,成年熊體長可達3米。加拿大許多北方城市,都有它們的蹤影。
其他
最常用的硬幣以外,加拿大在發(fā)行各種紀念金銀幣時,也不忘讓當?shù)馗鞣N著名動物登場,它們包括:駝鹿(2012年終于首次登上5加元銀幣)、加拿大雁、美洲黑熊、北美野牛、白頭海雕、貓頭鷹、狼等等。由于加拿大艾伯塔省也挖出大量恐龍化石,因此硬幣上最有氣勢的還是各色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