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莎
提到學習外語,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過早地接觸第二門語言,會對母語產(chǎn)生影響,進而混淆兩種語言。也有的家長認為,3到6歲是孩子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究竟孰是孰非?事實上,我們可能低估了人類的能力。人類不僅能夠在正常情況下順利地掌握母語,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能夠?qū)W會和使用兩種甚至多種語言。最新的研究顯示,學習第二門語言或許可以使我們的大腦更加聰明。
語言是一種復雜且有系統(tǒng)的符號,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橋梁。說起語言的學習,從來就沒有太早這回事,甚至有證據(jù)證明大腦在出生之前就可以發(fā)展成為“雙語大腦”。
人類的聽覺系統(tǒng)在妊娠晚期就開始工作,腹中的胎兒能聽到的最強有力的音符是來自媽媽的聲音。當然,想要進入一個新生兒的思想去決定對什么產(chǎn)生偏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從語言方面來講,研究人員已經(jīng)想出了一個方法。當一個感到舒適、喂養(yǎng)得很好的嬰兒在接受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時,會更用力地吮吸奶嘴。美國康考迪亞大學的發(fā)展心理學家克里斯塔·海因萊因運用這一點對新生兒進行了研究。這些嬰兒的母親中,有一些只會使用英語,另一些既會使用英語也會使用塔加拉族語(一種在加拿大十分常見的語言)。
當研究人員給這些嬰兒播放多種語言的錄音時,媽媽只會說英語的嬰兒只在聽到英語時更加用力地吮吸奶嘴,而其他嬰兒在聽到英語和塔加拉族語時都會用力吮吸奶嘴?!斑@些嬰兒才剛剛出生,你一定會好奇他們是怎么成為雙語使用者的?!焙R蛉R因說,“那是因為他們在母親腹中的時候已經(jīng)接收到了母親傳達的雙語信息。”
在美國猶他州,小學生們已經(jīng)可以運用非母語的第二門語言流利地學習、閱讀、唱歌、開玩笑,無論是法語、西班牙語,還是漢語、葡萄牙語。他們是美國一個“完全沉浸式”語言項目的參與者。這個項目開始于2009年,來自25所學校的1400名小學生參與其中。在參與項目的一所小學里,學習漢語的一年級學生被分為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其中一些孩子以5人為一組席地而坐,一邊讀書一邊用耳機聽漢語講述的故事,其余的孩子則學習寫作課程?!八麄冊谶@一年里不斷進步。”他們的老師阿普里爾·里奇說,“我們這學期從8月開始,開始的時候他們只會說英語。但是,他們在次年1月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準確遵從漢語的提示。在學會說漢語之后,緊跟著學會閱讀和書寫。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能從他們的日常對話中聽到夾雜著漢語的英文。他們互相幫助,并且在同伴忘記詞語的時候互相提醒。”
這個項目的本意不完全是我們通常所討論的針對愈加全球化的世界,而更多的是為了讓年輕的一代更好地利用大腦。研究顯示,多種語言使用者的大腦在推理、多重任務處理、理解和調(diào)節(jié)沖突方面更有優(yōu)勢。在相同的年齡,他們更好地保持了認知水平,甚至延緩了老年癡呆的出現(xiàn)。也許一個“雙語大腦”不能完全與聰明的大腦劃上等號,但是它代表了更靈活、更擅長利用資源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