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晚,微信朋友圈首批廣告正式亮相,這可能是中國信息流廣告乃至內容營銷發(fā)展中一個代表性的轉折點。它顯示的是媒介與品牌之間一種互促的工作方式和全新的合作模式,挑戰(zhàn)雙方在“用戶”與“營銷”之間探索極致的體驗。
大客戶策略
據權威數據統(tǒng)計,2014年我國數字營銷規(guī)模約1500億元,同比增長34.8%,預計2017年數字營銷市場規(guī)??蛇_2862億元。而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4億,日均分享總次數達到30億。在這樣龐大的數據中,76.4%的用戶習慣于使用朋友圈來查看朋友動態(tài)或進行分享,由此可見微信的信息流廣告市場非常龐大。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15年初,微信朋友圈啟動了原生廣告,通過非常成功的大客戶策略,從一開始就對微信廣告的價格進行了相當高的錨定。同時微信在商業(yè)合作上的準邀請制、不斷測試廣告產品效果與用戶反應的務實的態(tài)度,引發(fā)大量用戶表達和參與討論,也同時再次證明了原生廣告的核心獨特價值:正確的廣告,并不是對用戶的騷擾,而是一種對于用戶的增值服務。
基于精準用戶到達的朋友圈原生廣告,加上更有效的驅動被到達用戶的紅包機制,微信的整體營銷模型已經基本成立,并且必將逐步展現(xiàn)出足以傲視其他數字營銷渠道的優(yōu)秀的效率和效果。
朋友圈唯二懸念
朋友圈廣告首發(fā)為什么是寶馬、vivo和可口可樂?號稱經過了微信大數據的精心篩選,以消費者畫像為投放基礎的原生廣告,受眾是否如所說般精準?
微信營銷體系雖然強大,但是在未來也存在著兩大風險和懸念:基于公眾號體系的Open ID設計,這一設計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社交網絡中,對消費者身份信息保護最嚴格的機制。但是這個機制嚴重地限制了企業(yè)對消費者數字身份的識別能力,也極大地限制了企業(yè)之間進行消費者交叉銷售的合作可能性。
在這種限制之下,微信下一步是否能夠提供比較開放和比較靈活的、基于消費者畫像的數據開放性,來支持企業(yè)靈活與精準的原生廣告投放策略,是另一個未知的中國數字營銷的問題。
微信VS微博
在社交數據的開放和價值探索上,新浪微博作為中國第二位的社交平臺,在2014年其實有非常多令人驚艷的成績展示。
首先,基于社交數據挖掘之上的效果營銷,面對中小企業(yè)這樣最難伺候的廣告主,微博依然取得了銷售額200%以上的增長,這其中不僅僅反映的是微博廣告銷售能力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背后微博原生廣告效果的價值。
其次,基于UID、手機號碼、郵件地址的精準投放能力,微博已經將這部分的能力開放到和Facebook同樣的深度;另外,微博平臺已經開始支持投放策略的商品化,投放效果好的數據包可以成為近似客戶再次投放直接使用的策略,這個創(chuàng)新也會進一步刺激數據驅動的營銷策略產品的發(fā)展。
結論是,無論微信還是微博,在上面展開真正有效的營銷工作都必須越來越緊密地和數據的搜集、統(tǒng)計、計算和再次使用結合起來,這個過程必須有專門的軟件進行支撐,否則科學的營銷和效率的提升無從談起。
CASE1.有錢就是任性
你收到的是寶馬、可口可樂、還是vivo?
由于此前微信一直高呼用戶體驗為先,而第一波微信朋友圈廣告在發(fā)布前四天就開始預熱,因此大家對第一次出現(xiàn)的廣告都會有一定的好奇心。于是,當廣告出現(xiàn)時,朋友圈出現(xiàn)了各種調侃和吐槽:
1.年收入 100 萬元以上,消費能力強,收到的是寶馬廣告;
2.買不起 iPhone 6 ,但買得起小米的,收到的是 vivo 的手機廣告;
3.連小米,甚至紅米都買不起的,收到的是可口可樂的廣告;
4.什么都沒收到的,微信是在告訴你,好好干活,別耍朋友圈了。
另一種說法則是,這次朋友圈廣告推送是微信基于大數據分析,通過對用戶紅包現(xiàn)金流分析進行投放的:2014年紅包流量1000元以下的朋友圈集中投放可口可樂廣告,1000~10000元集中投放vivo,10000元以上投放寶馬廣告。
但從朋友圈的各種評論來看,此次投放并不算精準。刷到寶馬的人表示自己買不起寶馬,刷到可口可樂的人則表示自己沒那么“屌絲”,而刷到vivo的人感嘆為什么沒有收到寶馬的廣告。
現(xiàn)在網上已開始流傳一份微信朋友圈廣告門檻:一、目前只接受國際大品牌,并要對廣告內容進行嚴格審核;二、合作門檻要500萬元起。不定向任何條件即通發(fā)的情況下,一天可到達2億多個賬號,通投價格40元/CPM,也就是一天要將近900萬元投入;三、核心城市定向,例如北京,價格為140元/CPM,可轉發(fā)的加收20%;四、定向條件暫時僅包括地域、操作系統(tǒng)、聯(lián)網方式、學歷跟年齡,每多一個條件都得加收,具體的價格文件未出臺;五、朋友圈廣告是以廣告主公眾號形式發(fā)出。
據說,此次廣告投放,寶馬和可口可樂采用的是定向投放給目標用戶,而vivo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因此采取的“通投”模式,投放比較均勻。
CASE2.游戲分發(fā)的可能
即使現(xiàn)在的朋友圈廣告門檻相當之高,但對游戲公司來說,如果真的能一天覆蓋2億賬號,按照移動廣告1%的轉化,這將帶來200萬玩家。單個玩家的獲取成本只有5元錢左右,這對動輒30元錢的玩家獲取成本來說,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生意。
而對騰訊來說,一方面,過高的廣告門檻,背后可能又會是極低的轉化效率,這會攔住絕大多數想要進行朋友圈廣告投放的企業(yè)。這種情況下,游戲公司無疑會是一個大金主。再退一步說,游戲可以直接推薦游戲的動畫CG,這一點都不掉價。
另一方面,國內手游安卓渠道之復雜,對接渠道之多,讓很多中小CP無力在研發(fā)之外繼續(xù)承擔發(fā)行的工作,所以誕生出了發(fā)行商這個角色。今年移動游戲領域有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應用商店和發(fā)行商開始紛紛自主研發(fā)游戲,而這很可能會對整個發(fā)行商市場進行一次重新洗牌。
在群雄并起時,一家平臺商跳出來說要發(fā)行一款游戲,那其他競爭關系的平臺商會怎么對待這款游戲呢——聯(lián)手抵制。在過去的十年以來,既成為一個強的平臺商、又成為發(fā)行商,做到這一點的有且只有一家:騰訊。
但在移動游戲時代,騰訊曾經所積累的優(yōu)勢正在逐漸被其他公司瓦解。因為渠道和入口逐漸碎片化。但朋友圈廣告的分發(fā)模式,卻可能讓騰訊重新找回這種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