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英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一個國家社會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滲透著對該國文化的學習;同時,對一個國家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高中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跨文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高中英語的學習應該將文化與語言有效地結合起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跨文化 差異 引入
隨著經(jīng)濟及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突出,英語作為一門普遍的、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這就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國際型人才,培養(yǎng)成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一、跨文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的必要性
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是指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學習。語言來源于文化,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制約著語言的形式,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語言與文化相依相存,不可分割。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學習的能力。此外,在國際環(huán)境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下,跨文化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愈發(fā)顯得必要和重要。
1.國際環(huán)境的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與他國的交流日益頻繁,國際合作日益增加,國際社會的交往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F(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的流通與發(fā)展,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交往越發(fā)活躍。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與交流能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國際型人才,以適應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讓他們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自身的優(yōu)勢。要使跨文化交際順利地進行,英語學習者就必須熟悉地知道講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就是語言使用者在交際過程中要具備所用語言的文化知識。一個語言學習者,如果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語言。學習高中英語的學生也不例外。
2.語言差異與文化差異的要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fā)生下列情況: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chǎn)生誤會。對于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于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fā)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或氣憤;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面無表情,鴉雀無聲;然而,在國內(nèi),同一個笑話會使聽眾笑得前仰后合。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是文化的直接反映??梢哉f,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這里我們粗略探討一下英語國家的人(或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以美國人為代表)與中國人之間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是多方面的,我們只圍繞語言交際這一方面進行考察。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舉止行為、飲食習性等等與語言交際無關的差異,則不贅述。即使在語言交際范圍內(nèi),我們也只能探討一些最常見的差別。
比如,“知識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大學教師、大學生以及醫(y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等一切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而且中學教師也是知識分子。在中國農(nóng)村有許多地方,連中學生也被認為是“知識分子”。但在美國和歐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所以這個詞所指的人范圍要小得多。此外,還有其他區(qū)別。在美國intellectual并不總是褒義詞,有時用于貶義,如同我國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樣。這個例子說明,切不可以為雙語詞典上的注釋都是詞義完全對應的同義詞,不要以為在不同的語言中總能找到對應詞來表示同一事物。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ハ嗔私獠皇且患菀椎氖拢煌幕瘑柕慕涣鞒3S龅嚼щy。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更要學習那些英語國家的文化,這就需要培養(yǎng)我們自身的跨文化學習能力。
3.日常交流的要求。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淵源、社會環(huán)境和價值理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往往會因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造成誤解,這種誤解不同于語言或語法錯誤導致的誤解。對于語法錯誤,對方會認為你缺乏足夠的語言語法知識而給予原諒。但對于文化差異導致的錯誤,對方可能會認為你粗魯或無禮,從而造成交際困難或沖突。長期以來英語國家的人民和我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習俗、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影響著學生語言信息的獲得,進而造成他們在英語語言交際中的障礙。例如,中國學生學英語最早會說的是:“Whats your name?”、“Who is that?”、“How old are you?”等句子,但如果在與英美人交流時問對方這樣的問題,對方會認為你無禮,從而導致交際障礙。這些合乎語法的句子如果用錯了場合和對象,違反了目的語的習俗或價值觀,不僅達不到交際目的,而且可能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因此,英語交際能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學生對英語的正確運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英語文化的諳熟程度。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社交禮儀、宗教禁忌等文化信息。所以,英語教學應當是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合。語言教學能夠使學生掌握交際必備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文化教學不僅有助增強學生學英語的興趣,開闊學生視野,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能夠使語言知識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得以正確運用,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差異性、潛力性,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也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應該被應試教育給約束,只是一味地強調(diào)成績與分數(shù);而是應該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出發(fā),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講英語國家的文化,將英語的學習與文化的學習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促進學生跨文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跨文化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學習能力很重要。那么,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利用英語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和掌握語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授fork, knife,學生掌握這些單詞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在西方國家人們吃飯并不像中國那樣用筷子,而是用刀、叉等器具。而且一般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進而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到西方的飲食文化。這一系列的飲食文化拓展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的單詞更加了解。但教師在滲透這些異國文化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讓學生明白用筷子吃飯有著刀叉所不能替代的妙處。英語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可以遇到很多英語文化。這就需要教師將學生培養(yǎng)成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身邊的英語,碰到這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解決或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探討。同時,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和網(wǎng)絡技術,這樣就可以大量的接觸英語方面的知識,也能方便學生自主的學習英語。
2.學好漢語。母語文化是基礎,學好外語的前提是先學好自己的母語——漢語。語言從直觀上看是交流的工具,信息的載體。母語掌握不好,即便你能學好外語,聽得懂對方的意思,也不能用準確、生動、高雅的漢語表述出來。語言還是思維的工具,母語基礎差,思維就不清晰,人就缺乏智慧,也很難學好外語。語言的精髓是文化,是價值觀。不掌握母語文化,在文化層面上缺乏自信或過于自信,就不能好好地與人家交流,何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何談引入先進文化?所以說學好外語的前提是學好漢語。因此,高中生們在學習英語和其他學科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對漢語的學習。只有學好漢語,才能利用外語將其發(fā)揚光大,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弘揚和發(fā)展中華文化。
3.了解漢英差異,引入文化。中國和將英語當作母語的國家在語言和文化上存在著差異,只有了解這些差異并對癥下藥,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語。這些差異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詞匯。在漢語和英語中存一些詞匯,雖然都是指某種生物,但是其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卻截然不同。例如:令人生厭的magpie 與報喜的喜鵲。英語中magpie 用來比喻愛嘮叨、喋喋不休的人。而在中國喜鵲被視為“吉祥鳥”,人們把它與喜事、吉利、運氣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常說:“喜鵲叫,喜事到”,喜鵲臨門是令人高興的事。fish與魚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英文化的喻義更是大相徑庭。英語中fish 含有貶義色彩,一般用來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 (可憐蟲),a loose fish (生活放蕩的女人),fish in the air (水中撈月)。漢語中魚和“余”諧音,中國人過春節(jié)時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沒有魚。據(jù)說,即使在不出產(chǎn)魚的山區(qū),人們也用木頭刻成魚的形狀,擺在餐桌上,借此表達年年有余(魚)的良好企盼。特有的社會習俗賦予了魚以豐富的文化色彩。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詞,如dog與狗,bear與熊,owl與鷹等在中英中表達的文化涵義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學好外語的同時應該了解這些差異,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2)禮儀與習俗。接受禮物時,中國人一般出于禮貌是不當面打開禮物的,而這在英美國家卻被認為是無禮的表現(xiàn),送禮人會認為你不尊重他。正確的作法是除了道謝外,還應當場打開禮物,并禮節(jié)性地問一句“May I open it?”,拆開禮物后再大加贊揚一番。人們通常會說“Thank you.I like it very much.”或“This is just what Ive always wanted.”等。
去朋友家做客要離開時需向主人告別。在中國,主人通常會把客人送到樓下,甚至再陪著走一段,然后告別,這時主人會說“慢走!”;英美人告別時主人通常把客人送到門口,說幾句道別的話,整個過程就此結束。所以我們在送英美客人時不必送出很遠,分手時也不能照搬中國的說法“Walk slowly”,而應該符合英美習慣說“Take care”。
(3)肢體語言。招呼對方過來時,美國人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動;而我們則手掌向下,手指前后移動。在美國,向某人伸出中指,表示輕蔑、惡意:把中指疊加在食指上,表示祈求好運,因此英語中有“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眾所周知,英美人的聳肩表示不知道、不以為然或很遺憾。
在我國,同性之間尤其是女性之間手拉手走路是很常見的,但在西方,兩個同性青年手拉手走在街上會被認為是同性戀,相反,異性之間這樣的行為卻被視為正常。在我們的文化中,觸摸小孩子是親昵的表現(xiàn),但是在西方,除非親人或親密的朋友,其他人是不能隨意觸摸或親吻小孩兒的。
許多非語言交際行為是約定俗成的,具有獨特的文化信息,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異就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造成交際失誤或失敗。所以,學習并了解英美國家的非語言行為對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進行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教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應該進行文化教學,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引導學生接觸歐美文化。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加強文化信息和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個人信仰、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文化包容性和文化適應性,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能夠充滿信心、成功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