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我們知道“文藝為基層服務,美術為基層服務”是個老話題,但是現(xiàn)在想做好這些卻不是那么容易。當前社會信息化程度高,信息的產生和交換速度越來越快,群眾已經不滿足于一般化的服務了。雖然在21世紀新的形勢下,美術作品在數(shù)量上不斷增多,美術家的隊伍也空前龐大,但我們始終面臨著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日趨增長的對文化藝術的需求應該得到更好滿足的問題。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田黎明:我覺得對于基層的文化服務,重點應該是在基礎性的普及和高端性的引導,而且這兩個點要同步?;A性普及就是:我們的藝術怎么樣能讓老百姓喜歡。比如說老百姓常見的中國畫題材——梅蘭竹菊四君子,這都是家喻戶曉的題材,都很熟悉了。但是這“四君子”所反映是中國文化所呈現(xiàn)的人文精神,是一種志向和崇尚道德的崇高理念。像這樣的題材,老百姓肯定都很喜歡,但是如何賦予傳統(tǒng)題材一定的新意這是很重要的,這是時代所賦予藝術家的責任。而這種新意也要在形式上讓老百姓能夠接受。所以說形式也應該傳承中國畫的文脈,一路發(fā)展下來,讓大家看得懂。
《中國美術》:基礎性普及和高端性引導具體應如何進行?
田黎明:齊白石講過:“畫要畫人家看得懂的畫,說話要說人家聽得懂的話?!边@兩句話很樸實,其內涵卻很深奧。應該說這句話代表了齊白石的藝術理念,同時也代表了老百姓向往美好的一種理念。我解讀齊白石講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普及基礎,二是高端的引領。齊白石的藝術大家都熟悉,老百姓也人人都知道他——畫蝦,畫小雞,畫白菜。齊白石的藝術老百姓之所以喜歡,原因是有老百姓喜歡的題材,然后又有簡練的畫法,還有符合時代審美的繪畫形式和形象語言。他的畫映射出了老百姓心里所向往的那種美好。在這個層面上齊白石走得確實相當深入,也成為一個時代的楷模。
至于高端的引領,我想主要還是在文化精神和藝術境界上來引領。毛主席也說過不能只搞“陽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我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始終都要去深入生活,去了解老百姓喜愛什么樣的藝術。
《中國美術》:對于藝術家要深入生活您怎么理解?
田黎明:深入生活,一方面是體驗,另一方面要去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什么?發(fā)現(xiàn)老百姓喜歡的事物。把人民喜愛的、向往的東西通過自身的繪畫載體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藝術家要做的事情。
所以習主席在去年10月份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就特別提出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藝術家的中心任務是創(chuàng)作。所以藝術家要努力出精品,要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我覺得習主席指明了新時期藝術家的藝術方向。
藝術家要深入到生活當中,更加深入地去貼近百姓,觀察老百姓所喜愛和贊揚的、美的事物,要去掉一些浮躁的東西。社會上有很多浮躁的現(xiàn)象,作為藝術家的我們都觀察到了。我覺得這些現(xiàn)象不是我們畫家應該選擇的創(chuàng)作點。想要去掉這些浮躁的東西,首先是要去掉自身浮躁的狀態(tài),一心一意來研究藝術。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承接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脈絡和把握時代人文精神的語境,這樣就自然具備引領性。其實所謂的“高端”并不是指畫得多么精妙或者是多么復雜,更多地指在內容與形式上適合于時代發(fā)展,適合于老百姓的共識,這對于一個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在藝術的語言和形式探索上,要接地氣和有文化體驗的厚度。這種厚度大家也許都能感覺到,但是通過自己獨特的筆墨感覺方式把這種厚度把握住或者體驗到,對于藝術家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中國美術》:您也曾長期在基層工作,一定會有很多獨特感受并且轉化到了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要做到這些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
田黎明:我覺得作為一個畫家在生活中要努力把握“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美就在生活中,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它。記得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一次我?guī)W生下鄉(xiāng)來到一個小島上,那上面有一對老夫婦開個招待所,平日的打理也由這兩位老夫妻來做。時值盛夏天氣炎熱,學生畫一天畫回來了,就從院子里的一口水缸里舀水沖涼,一會兒就把一缸水用完了。第二天我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缸水是老兩口從很遠的地方一擔一擔、一桶一桶地挑回來的,我們這樣輕易地用掉這缸水卻沒有被他們埋怨,心里真是既慚愧又感動。一個學生病了,這老兩口還給這個同學做病號飯,并且問寒問暖,說今天不要出去畫畫了,這孩子發(fā)燒了,我們給熬點魚湯,下點面條。這些都讓我們很感慨。他們所呈現(xiàn)的是中國人那種敦厚的性情,令你沒有辦法不感動。無疑這就是一種美,就可以在這個美當中去提煉你的藝術語言。所以說假如~位藝術家選擇畫一座山,一定會有一種思想背景在里面,那就是他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座山,熱愛這一片地域帶給他的這種感受。
《中國美術》:普世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和真實的情感表達是非常有感染力的,這也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基礎。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上弘揚“真、善、美”的標準應該是不會被改變的宗旨。
田黎明:是的,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美是一種鑄成的美,而這種美需要通過載體把它轉換出來。它不是直接顯現(xiàn)的,所以就產生了中國畫的意象表達。所謂的意象是對生活的一種“緣物狀情”的認知方式,借助主題來反映體驗到的生活的美、社會的美和自然的美。比如說我們畫農民工,可以從各個角度來反映農民工的狀態(tài),有苦澀的,也有平淡無私的,還有默默奉獻的美等等,這些角度都是可以選擇的。所以藝術家要沉下來,真正地深入生活,在生活當中尋找能夠觸動你心靈的感動,還要把感動與傳統(tǒng)的文化關聯(lián)起來,與中國人的審美情懷聯(lián)系起來,這個時候再跟繪畫載體相碰撞,藝術感覺就會慢慢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