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沙拉·伊麥斯是以色列一家鉆石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但令她最驕傲的身份,則是一名猶太母親。
沙拉12歲時父親去世,雖然她還未成年,卻毅然接下父親的酒吧生意,并將其打理得風生水起。其問,她沒有因生意而丟棄學業(yè),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
轉眼,沙拉長大成人,并經歷了三次失敗婚姻。倔強的她獨自帶著大兒子以華、二兒子輝輝和小女兒妹妹艱難度日,她發(fā)誓要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人。
1991年,中國和以色列建交,這對沙拉來說是個機會。于是,41歲的沙拉帶著14歲的以華、13歲的輝輝和3歲的妹妹回到了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作為中以建交后第一個從中國返回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沙拉受到了以色列時任總理拉賓的接見。
剛回到以色列,沙拉面臨最重要和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讓3個孩子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里健康成長。當時正值阿以沖突升級,他們所在的特拉維夫市不斷發(fā)生爆炸。雖然危險時刻存在,沙拉仍鼓勵3個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本國語言。她還經常在爆炸間歇帶孩子觀看爆炸后的場面,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能在戰(zhàn)爭中成長,你們將成為優(yōu)秀的人。”
由于剛剛離開中國時間不長,沙拉在教育孩子上不免帶有許多“中國特色”。比如,孩子們不疊被子,不燒水,也不做飯,放下書包就坐到了電視前,不管沙拉多忙多累,孩子也不會幫她做一點家務。
為養(yǎng)家糊口,沙拉只能賣春卷。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她硬憑記憶學習上海老人們開粉、打春卷皮,然后將春卷拿到街上叫賣。那時她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們能考上大學。
沙拉的做法引起了鄰居大嬸的不滿,指責她:“猶太家庭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崩咸脑?,讓她如醍醐灌頂。她回憶說:“雖然這樣的教育手段看上去很殘酷,但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決定要徹底改變過去的教育方式,以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和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p>
沙拉在家里開設了“勞動倫理學”課程,建立了一項有償生活制,家里所有東西不再無償使用,包括餐食和服務。每個孩子一頓飯必須交納100新阿高洛(以色列貨幣單位,100新阿高洛約合2元人民幣),無論誰請沙拉洗一次衣服,都要支付50新阿高洛。
當然,沙拉也會為他們創(chuàng)造賺錢的機會。最典型的一次,是她以每個春卷30新阿高洛價格,批發(fā)給3個孩子每人20個春卷,讓他們按照各自的方式出售,所獲利潤自行支配。
3個孩子賣春卷的方式截然不同:
大兒子以華沒有直接進行買賣,而是在學校舉辦了一場“帶你走進中國”講座。他先講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然后將春卷分成小塊供同學們品嘗。但聽講座的前提是,每人都需支付10新阿高洛購買入場券。這一新鮮的營銷方式,吸引了200名聽眾。以華收入了2000新阿高洛,除上繳學校場地費和給母親的成本費外,還凈賺900新阿高洛。
二兒子輝輝選擇了批發(fā)出售的方式,他以每個春卷40新阿高洛的價格,全部賣給學校的餐廳。除去成本,賺了200新阿高洛,并與餐廳達成了一個供貨協(xié)議:每天向餐廳提供100個春卷。如此,他每天凈賺1000新阿高洛。
小女兒妹妹則選擇了傳統(tǒng)的零售方式,以每個春卷50新阿高洛的價格,在兩個小時全部賣完,除成本外,凈賺400新阿高洛。
雖然3個孩子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每個人不僅賣掉了春卷,而且都賺了錢,這讓沙拉非常高興和意外。她鼓勵孩子們:“只有憑自己勞動賺來的錢,用起來才不會感到愧疚,也才會在不斷的積累中,成為精明的猶太商人。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最優(yōu)秀的人!”
受到鼓勵的3個孩子當下給沙拉承諾,用不了多久,她就會得到3把鑰匙:車鑰匙、別墅鑰匙和首飾盒鑰匙。
正是沙拉的家庭“勞動倫理學”課程,使3個孩子建立了為家庭分擔責任的理念,并為日后成功打下了堅實基礎?,F在,兩個兒子都在30歲以前擁有了億萬資產,小女兒也“學會了優(yōu)雅地生活”,即將在北京一所大學留學。而她也從一名小商販,成為手握400萬美元的鉆石商。孩子們當初承諾的3把鑰匙,沙拉也已全部收到。
有媒體問沙拉:“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愛、智慧和勇敢,哪個最重要?”
沙拉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智慧!人如果沒有智慧,又怎么會懂得愛?有了智慧,才懂得愛是什么,怎么愛,有了愛,人才會變得勇敢。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理想,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們過有償生活,這樣做看似狠心,其實才是最深的愛。不僅讓他們懂得了‘勞動倫理學,調動他們的生存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成為人格健全的人。不管孩子以后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也都能做好。特別在孩子們遇到逆境時,總能看到一輪新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
(慕紗摘自《新聊齋·金視點》2014年第9期.圖/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