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苑楠 陳吉寶 杜瑞卿 楊建偉 馬如斌 聶天南
摘要:將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分蘗苗按不同的分孽數(shù)、不同的移栽時期分成32組,每組重復3次,每次10缽,每缽1穴1苗盆栽,45 d后觀察成活率,根據(jù)成活率及分蘗移栽特點,選取1蘗苗于翌年5月20號移栽,用不同濃度的IBA、NAA混合液澆灌,45 d后觀察成活率、新生分蘗、根長、根數(shù)。結(jié)果表明,IBA濃度在0~0.6 mg/L之間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新生分蘗數(shù)、根長、根數(shù)都有顯著影響,同樣NAA濃度在0~0.6 mg/L之間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新生分蘗數(shù)、根長、根數(shù)也都有顯著影響,而且比IBA影響更大。IBA濃度為0.15、0.30 mg/L,NAA為0.15、0.30 mg/L互相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新生分蘗數(shù)、根長、根數(shù)最好,特別是IBA、NAA濃度都為0.30 mg/L時,對多個指標最好。
關鍵詞:香根草;分蘗移植;成活率;生長素;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S359.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7-0390-03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別稱培地茅、巖蘭草,是禾本科多年叢生的草本植物,原產(chǎn)于印度等國,現(xiàn)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印度、非洲等(亞)熱帶地區(qū),我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云南省等地[1]。香根草具有適應能力強、生長繁殖快、根系發(fā)達、耐旱耐瘠等特性,在水土保持[2]、改良生態(tài)環(huán)境[3-5]等方面有重要價值。目前國內(nèi)對香根草的需求量較大,種苗供不應求,導致種苗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繁殖速度過慢[6-7]。研究表明,通過香根草花序組織、葉鞘、莖段、蘗節(jié)等組織誘導愈傷組織分化出再生苗從而快速繁殖香根草種苗是切實可行的,但該技術的實施需要固定的試驗場所,不適合大面積推廣香根草[8-9]。由于香根草不能正常結(jié)實,目前生產(chǎn)上通??糠种昊蚍痔Y進行繁殖[10-13]。本研究探討生長調(diào)節(jié)劑(IBA、NAA)對香根草幼苗移栽成活率及其生長狀況的影響,旨在為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香根草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香根草種苗由河南省南陽市乾景中藥材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香根草分蘗苗是從定植2年的香根草春生分蘗中分離得來。
1.2 香根草分蘗苗分離
從定植2年的香根草苗圃中挖取整叢種苗,選擇大小一致、無病蟲害的種苗,分別按1、3、5、7個/穴的分蘗數(shù)進行分離,剪去分蘗頂端葉片、過長須根,保留分蘗苗高25 cm,分蘗須根長8 cm左右。
1.3 香根草分蘗苗的培養(yǎng)
將分離的香根草分蘗苗按每缽 1穴種植于直徑為 25 cm 的營養(yǎng)缽內(nèi),每缽裝1 000 g苗圃土。移植好的香根草先在室外遮陰培養(yǎng)15 d,隨后轉(zhuǎn)移至陽光充足的地方繼續(xù)培養(yǎng)30 d,統(tǒng)計成活率。培養(yǎng)期間,每天18:00定時澆水1次,每次每缽澆500 mL自來水,保持土壤濕潤。每處理設置3個重復,每個重復移栽10缽。
1.4 IBA、NAA濃度
按照“1.2”節(jié)的方法取種苗,按1個/穴的分蘗數(shù)進行分離,按照“1.3”節(jié)的方法進行移栽培養(yǎng),移栽當天選用500 mL不同濃度的IBA、NAA混合液澆灌(IBA、NAA濃度分別設為0、0.15、030、0.45、0.60 mg/L),繼續(xù)用自來水澆灌,45 d后統(tǒng)計移栽苗成活率、根長、根數(shù)、新生分蘗數(shù)。每處理設置3個重復,每個重復移栽10缽。
1.5 數(shù)據(jù)處理
對數(shù)據(jù)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對香根草幼苗各生長指標進行相關分析,對IBA、NAA濃度與香根草幼苗各生長指標間進行回歸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栽培時間及苗分蘗數(shù)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著每穴分蘗數(shù)的增加,香根草幼苗的成活率在8個苗齡階段都逐漸增加,平均成活率從20%(1個/穴)逐漸增加至85%(7個/穴)。增加苗齡可以提高成活率,但是效果不如增加單穴分蘗數(shù)顯著。5月20日以前,不同單穴分蘗數(shù)移載后成活率隨著苗齡增加顯著提高,平均成活率從23%(4月5日苗齡)逐漸增加至60%(5月20日苗齡)。5月20日苗齡以后,苗齡增加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影響不顯著,基本維持在61%左右。栽培時間、苗分蘗交互作用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影響顯著。4月5日、4月20日、
5月5日成活率彼此差異顯著;5月20日起,各組間成活率差異不顯著。不同的單穴分蘗數(shù)處理下成活率差異顯著。
2.2 IBA、NAA不同濃度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成活及生長的影響
2.2.1 IBA和NAA不同濃度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不添加IBA的情況下,隨著NAA濃度的增加,幼苗成活率顯著增加;在0.3 mg/L NAA處理下,幼苗成活率達到最高值(73%),隨后雖然有所下降,但是成活率都顯著高于對照。在不添加NAA的情況下,隨著IBA濃度的增加,幼苗成活率也顯著增加,在0.3 mg/L IBA處理下,幼苗成活率達到最高值(83%),隨后雖然有所下降,但是成活率都高于對照。當IBA濃度為0.15、0.30 mg/L時,香根草幼苗成活率較高,且相互間差異不顯著。當NAA濃度為0.15、030、045 mg/L 時,香根幼苗成活率較高,相互間差異不顯著。
2.2.2 IBA、NAA不同濃度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新生分蘗的影響
由表3可知,IBA濃度為0.15、0.30、0.45、0.60 mg/L時,香根草幼苗新生分蘗較多,相互間差異不顯著。NAA濃度為0.15、0.30 、0.45、0.60 mg/L時,新生分蘗較多,相互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對照處理差異顯著。IBA、NAA濃度同為0.15 mg/L時,香根草幼苗新生分蘗最多,該組合最佳。
2.2.3 IBA、NAA不同濃度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根長的影響
由表4可知,IBA濃度為0.30、0.45 mg/L時,香根草幼苗根較長,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濃度差異均顯著。當NAA濃度為0.30、0.45、0.60 mg/L時,香根草幼苗根長都比較長,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與0、0.15 mg/L組處理差異顯著。當IBA、NAA濃度均為0.30 mg/L時,香根草幼苗根長最長(75.33 cm),該組合是最佳組合。
2.2.4 IBA、NAA不同濃度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根數(shù)的影響
由表5可知,當IBA濃度為0.30、0.45 mg/L時,香根草幼苗根數(shù)最多,相互間差異不顯著。當NAA濃度為0.30、0.45、0.60 mg/L時,香根草幼苗根數(shù)比較多,各處理相互間差異不顯著,但與0、0.15 mg/L組間差異顯著。IBA濃度為 0.30 mg/L、NAA濃度為0.45 mg/L時,香根草幼苗根數(shù)最多(41.67條),該組合是最佳組合。
2.3 香根草幼苗各生長指標間的相關分析
IBA、NAA不同濃度組合栽培下的香根草幼苗各生長指標間相關分析見表6,除新生分蘗與成活率相關系數(shù)不顯著外,其他指標間相關系數(shù)均顯著或極顯著。成活率與根長呈顯著正相關,與根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表示根越長、根數(shù)越多,成活率越高。根越長、根數(shù)越多,新生分蘗也會顯著增多。
2.4 香根草幼苗各生長指標與IBA、NAA濃度的回歸分析
由表7可知,新生分蘗(y1)與IBA濃度(x1)和NAA濃度
(x2)有極顯著回歸方程,但IBA濃度(x1)回歸系數(shù)不顯著;根長(y2)與IBA濃度(x1)和NAA濃度(x2)有極顯著回歸方程,但IBA濃度(x1)回歸系數(shù)不顯著;根數(shù)(y3)與IBA濃度(x1)和NAA濃度(x2)有極顯著回歸方程;成活率(y4)與IBA濃度(x1)和NAA濃度(x2)沒有顯著回歸方程。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香根草移栽時,每穴移栽苗分蘗越多,幼苗成活率越高。但是在實際生產(chǎn)中,如果移栽用苗每穴分蘗過多,單位面積種苗圃可提供的種苗數(shù)量會顯著降低,從而顯著提高移栽成本,不利于大規(guī)模香根草移栽。利用單穴分蘗苗移栽,可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種苗圃供數(shù)量,但單穴分蘗移栽的成活率很低。生長素具有生根促生長效果,在種苗移栽過程中,給種苗施加一定量的生長素能顯著提高移栽苗的成活率。因此,對單分蘗香根草移栽中施加一定量的生長素,預期可以提高成活率。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IBA濃度在0~0.6 mg/L之間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新生分蘗數(shù)、根長、根數(shù)影響顯著,同樣NAA濃度在0~0.6 mg/L之間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新生分蘗數(shù)、根長、根數(shù)也影響顯著,而且比IBA影響更大。IBA濃度為0.15、0.30 mg/L,NAA為0.15、0.30 mg/L互相組合對香根草幼苗成活率、新生分蘗數(shù)、根長、根數(shù)最好,特別是IBA、NAA濃度都為0.30 mg/L時,對多個指標最好。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IBA濃度應該適宜,濃度過高能夠抑制幼苗根數(shù)、根長以及新生分蘗的生長。馬國華等研究表明,IBA濃度為0.5 mg/L,香根草愈傷組織效果好[14]。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NAA濃度應適宜,濃度過高能夠抑制幼苗根數(shù)、根長以及新生分蘗的生長。殷麗青研究表明,IBA濃度為0.2~0.5 mg/L時,香根草組培苗的發(fā)根率、根系生長最好,NAA為0.2~0.5 mg/L 時,香根草組培苗的發(fā)根率、根系生長最好,NAA、IBA濃度均為0.2 mg/L時,香根草組培苗發(fā)根率、根系生長優(yōu)于單用IBA或NAA[10]。
參考文獻:
[1]謝保令,郭 勇,覃柳燕,等. 我國香根草的研究和利用現(xiàn)狀[J]. 大眾科技,2007(7):130-132.
[2]程 洪,張新全. 草本植物根系網(wǎng)固土原理的力學試驗探究[J]. 水土保持通報,2002,22(5):20-23.
[3]Abaga N O,Dousset S,Munier-Lamy C A. Effectiveness of vetiver grass(Vetiveria zizanioides L.)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endosulfan in two cotton soils from burkina fas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2014,16(1):95-108.
[4]Kantawanichkul S,Sattayapanich S,van Dien F. 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by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planted with umbrella sedge and vetiver gras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8(6):1345-1351.
[5]文 媛,馮子元,韋世文. 香根草的廣泛用途及其項目開發(fā)價值[J]. 大眾科技,2008(7):133-135.
[6]夏漢平,劉世忠. 香根草優(yōu)良生態(tài)型篩選研究[J]. 草業(yè)學報,2003,12(2):97-105.
[7]Dudai N,Putievsky E,Chaimovitch D,et al. Growth management of vetiver(Vetiveria zizanioides)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81(1):63-71.
[8]Mucciarelli M,Gallino M,Scannerini S,et al.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Vetiveria zizanioides[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3,35(3):267-271.
[9]楊冰冰,夏漢平,馬鎮(zhèn)榮. 香根草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J]. 草業(yè)學報,2007,16(4):93-99.
[10]潘 榕,高亮生. 香根草的主要特點與栽培技術[J]. 福建農(nóng)業(yè)科技,2002(6):55-56.
[11]韓 露,張小平,劉必融,等. 香根草定植前幾種催根法的比較研究[J]. 植物研究,2005,25(3):348-350.
[12]劉金祥,張 瑩,黎婷婷. 3種香根草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tài)特征研究[J]. 草業(yè)學報,2013,22(1):282-287.
[13]劉金祥,張 瑩,曹觀蓉,等. 種植密度對香根草分蘗及腋芽動態(tài)的影響[J].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2,39(17):23-25.
[14]馬國華,夏漢平,羨蘊蘭. 香根草不同外植體誘導體細胞胚胎發(fā)生和器官發(fā)生[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0,8(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