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
《科學生活》:現(xiàn)在的爸爸媽媽越來越重視親子閱讀,孩子也特別愛聽爸爸媽媽講故事,是不是在親子閱讀中,孩子會學到很多東西?這是不是一種非常適合兒童學習的方式?
李博士: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想要讓孩子習得一個“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具體的場景。假如我們想要孩子知道什么是“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抱他一下。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還要學習大量的抽象概念,如何讓這些抽象概念內化,讓兒童真正接受?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們提供每個概念的具體場景,并且是多個場景,讓他們有機會見到這個概念的多個實例,從而能自己概括、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內涵。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將在各種人物、故事、事件中,獲得社會知識、自我認知,最終形成他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傾向。所以最適合兒童的學習方式是觀察式、體驗式學習,繪本則提供了一個個場景、故事,也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科學生活》:您說的這個繪本,和其他故事書相比有什么特點?閱讀繪本對兒童的成長有何幫助?
李博士:繪本也稱“圖畫書”,是由圖畫和文字共同講述一個故事。圖畫不是對文字的簡單圖解,也不是可有可無,對兒童來說,它具有更大的闡釋意義。繪本能夠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積極的閱讀態(tài)度。
繪本畫面精美,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畫面上的很多元素孩子都喜歡,他們喜歡看,多次看,看得久,看得細,觀察力就提高了,閱讀習慣就養(yǎng)成了,畫面上的字就自然認識了,最輕松的認字就是在多次重復閱讀繪本時識字。
繪本內容具體生動,符合兒童的形象思維特征。繪本用平實的語言、具體的人物行為展示主題,并且同一主題經常呈現(xiàn),給兒童提供了豐富的概念實例。
繪本是真正的兒童視角,主題貼近兒童真實的生活。起居、游戲、交友、看病、購物、校園生活……以故事體為主的繪本用具體的場景和精美的圖片,描繪了兒童熟悉的生活。繪本的主角不是兒童就是小動物,使小讀者有親切感、熟悉感,對角色有認同感,能和故事里的角色發(fā)生心靈的共振。他們會模仿故事角色的行為模式、語言風格、興趣愛好,最終他們的語言得到發(fā)展,價值取向得到指引。
繪本圖文互補的特點更是讓小讀者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要自己觀察、對比,用思維活動去補充,這對兒童思維能力的成長大有裨益。在幼兒階段,兒童還不善對于畫面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成人這個時候應該多多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推理。
《科學生活》:您是“大帶小”兒童閱讀推廣團隊的資深志愿者,您在帶教的過程中有哪些技巧和經驗,請您跟家長朋友們分享一下。
李博士:“大帶小”互動式分享閱讀,就是“大人”或者“大孩子”和“小朋友”共讀一本書,雙方就書中的內容開展互動式討論,共同分享閱讀所得。在這個過程中,“大”不僅僅是一個講述者,更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一個傾聽者、分享者,一個支持者、合作者。我們選擇有童趣的、符合兒童認知水平的讀物,兩人以上的人數(shù),以半學習半游戲的方式,一起大聲朗讀,討論難點,自由分享內心感受,交流生活經驗并鼓勵兒童用口述、寫作、繪畫、表演等形式表達讀后感。
閱讀材料的趣味性是第一要素。閱讀的氛圍也很重要,在閱讀過程中要大聲朗讀,團體互動?;樱ā按蟆焙汀靶 敝g的互動,也包括小朋友之間的互動?;?,可以讓孩子們知道:別人可能跟自己看到的不一樣—擺脫自我中心;互動,可以讓一個人的生活體驗,變成一群人的生活體驗。帶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有話題說,愿意說。閱讀反饋形式可以根據(jù)不同繪本、不同兒童而有所不同,讓孩子在表演、繪畫、復述等的過程當中體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