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寫記敘文,在描寫事物時,要根據(jù)文章主題思想和具體內(nèi)容的需要,對描寫手法進行靈活的選擇。對一個事物,既可以寫其整體,也可以寫其局部;對幾個事物,既可以平分筆墨,也可以有詳有略。
一、涵蓋全面,描寫事物的整體形象。
在描寫一個事物時,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描寫,比如一個人,可以描寫他的頭發(fā)、臉型、眼睛、眉毛、睫毛、腰肢、腿腳、雙手等等。從而細致地把人物形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請看一篇高一學生的習作《難忘祖父》,文章這樣寫道——
我還能依稀記得爺爺?shù)哪?,他個子很魁梧,有一米八左右,絳紫色的臉膛。滿臉深深的皺紋,像一條條小河,河里經(jīng)常流淌著汗水。它的頭發(fā)是灰白色的,連眉毛也是灰白色的,牙齒掉得光光的。他腰桿不再挺拔,已彎成了弓箭。他晚年得了浮腫病,走起路來十分艱難,,兩只黢黑的大手,經(jīng)常抱著一個木棍,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他見到我,總是微笑著摸我的頭。
這段文字描寫了爺爺?shù)恼w形象,寫了爺爺?shù)纳聿?,腰桿、面色、皺紋、頭發(fā)、眉毛、牙齒、大手,通過這些描寫,把爺爺身材魁梧、年老體弱、關(guān)愛子孫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了。
二、抓住重點,描寫事物的局部特征。
在描寫一個事物時,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突出重點。比如一個人,只描寫他的某一部位,或者是手,或者是腰,或者是眼睛,或者是皺紋等等。通過這一特征的精刻細雕,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品質(zhì)。
請看一篇高一學生的習作《難忘祖父》,文章寫道——
那次,祖父乘車到我家來,放下手里的花生、紅薯,飯也不吃就要回去。家人怎么也留不住他。我只好把爺爺送到門外,看著爺爺弓著腰遠去的背影,我想起了關(guān)于爺爺?shù)墓适隆?/p>
那年秋天,我洗澡著了涼,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爹和娘都到田里干活去了,爺爺只好背我去七八里外的醫(yī)院。爺爺已經(jīng)70多歲了,腰本來已經(jīng)駝背了,又背著一個幾十斤重的孩子,彎得更狠了。爺爺喘著粗氣,脖子上沾滿汗珠。到醫(yī)院看完病,又把我背回來。
我望著爺爺彎彎的背影,那腰桿被無情的歲月壓彎了,彎成了天上的虹橋,彎成了村莊前破舊的小拱橋,彎成了拉彎的弓箭,再也不能直起來。看著看著,我的眼睛模糊不清了,有淚水從眼角溜出來。
這段文字沒有描寫爺爺?shù)恼w形象,只是抓住爺爺彎曲的腰進行描寫,描寫那彎彎的腰曾經(jīng)背我看病,描寫那腰就像彎彎的虹橋,就像老家門前彎彎的小橋拱,就像拉彎的弓箭。通過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爺爺經(jīng)受的人生磨難,表現(xiàn)了爺爺對我的深愛,同時,也表現(xiàn)了我對爺爺?shù)母屑ぶ椤?/p>
三、平分筆墨,均衡地描寫幾個事物。
在描寫幾個事物時,由于它們處于同等地位,作者對它們的描寫,運用的段落、字數(shù)大致相同。
請看一篇寫景美文《春山聽鳥》,文章寫道——
看呀,多俊的鳥兒!簡直就是花兒。斂翼蹲臥的,是含苞的蓇葖;欲舒翎羽的,是微微啟唇的花蕾;拍打翅膀的,是綻放的花冠。
山楂林中,玉鳥吟哦迷人的歌謠:得兒,得兒,像珠璣滑過玉盤;山雀詠唱抒情的歌調(diào):嘰嘰嚀嚀,嘰嘰嚀嚀,像銀輪子輾過白冰。
槐樹林里,戴紅冠披綠蓑衣的鳥兒,對唱情歌——吱咝,吱咝;戴黑絨帽披藍衫子的鳥兒,自得其樂的獨自歌吟——咯嘰,咯嘰。
楸樹的鳥兒,仿佛從老杜的絕句中飛來,噙著古典的芬芳。撒播一串嚶嚀歌聲,那甜蜜的韻律,隨著漫過來的山風,向遠方流淌。
這段文字描寫了山林中三種鳥兒的叫聲,有山楂林中鳥兒“得兒,得兒”的叫聲,有槐樹林中鳥兒“吱咝吱咝”的叫聲,有楸樹上鳥兒“嚶嚀”的叫聲。作者用了三個段落,每個段落的字數(shù)大致相同,可謂是平分筆墨。
四、分清主次,詳略地描寫幾個事物。
在描寫幾個事物時,由于它們有主有次,地位不同,作者采用了有詳有略的方法。處于重要地位的詳寫,處于次要地位的略寫。
有一篇寫景美文《冬天的桃園》,文章這樣寫道——
冬天,我們到園里撿桃核,撿滿挎包,便在地上挖個窩,每人拿出幾個桃核放進窩里,蓋上泥土,再在窩的周圍劃個圈。然后大家用桃核去砸,誰把桃核砸出圈外,桃核便歸誰。最有趣味的還是雪天,我們們結(jié)伴來到園中。按人數(shù)分成兩組,一組在東,一組在西,然后吶一聲喊,便打起了雪仗。大家抓起一把雪,摶成雪球,扔向?qū)Ψ健S袝r還沒有把雪球摶好,對方已攻到跟前,我們只好隨地抓一把雪撒過去,連抓雪也來不及了,只好搖動樹枝上的雪,灑落在對方頭上。戰(zhàn)場上雪球橫飛,雪霧彌漫。吶喊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這段文字共寫了冬天桃園里的兩件事情:一是砸桃核,一是打雪仗。兩件事前者是略寫,后者是詳寫。為什么這樣安排呢?因為第二件事更能體現(xiàn)冬天桃園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張秀,教師,現(xiàn)居江蘇徐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