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玉紅
(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
高中政治課堂經常會出現(xiàn)老師照本宣科、內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的現(xiàn)象。如何改變呢?要求教師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chuàng)造出學習、思考等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當學生在情境導入中思想活躍,積極發(fā)言,就能提高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梢哉f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
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情境式導入方法的認識。
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材的內容,運用一定事例,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實際上就是“舉例”,這應該是啟發(fā)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周圍處處是活生生的進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講授教材第109 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這一框的“在科學文化的陶冶中升華”時,讓學生看實際案例,感悟到:不注重思想道德修養(yǎng),即使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難以避免人格的缺失,甚至危害他人和社會;只有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才能運用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造福,才能堅定理想信念,更自覺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也啟示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提高科學文化修養(yǎng)。
歌曲最大的好處是從聽覺上吸引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音樂聲中不知不覺進入教學內容。例如,教授教材第71 頁“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一框,就讓學生先聽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在音樂聲中,學生強烈地感受到香港歌手張明敏濃濃的愛國之情。然后上課再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就順暢得多了,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興趣明顯提高了許多,學習熱情也高漲起來。又如,在上“發(fā)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就讓學生欣賞在去年中國好歌曲總決賽中獲得冠軍的霍尊原創(chuàng)歌曲《卷珠簾》,這首濃墨重彩的中國古韻歌曲,經過霍尊細膩舒緩、唯美動聽的演唱,令人為之動容。在這種意境中設問,這首歌曲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喜愛呢?這樣講授“大眾文化”就容易得多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fā)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索,然后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最終找出問題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碧岢鰡栴},既豐富了知識,又增長了智慧,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展開想象、開發(fā)智力。例如,講授教材第71 頁“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一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悲觀的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為了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尊心,魯迅先生寫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提到了“中國的脊梁”,他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睂@一段中的“中國的脊梁”,應該怎樣理解呢?以這一問題為情境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中國的脊梁”就是“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運用對比教學,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印象更深刻,記憶更長久,也能強化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例如,講授教材第7 頁“文化是什么”,有一組發(fā)生在公共汽車上的鏡頭。有兩幅圖:一幅圖是一位西裝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車上抽煙嗆人;另一幅是一位稚氣未脫的學生給老人讓座。對照這兩種情境,讓學生思考“誰更有文化?”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教材第44 頁“要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觀點“傳統(tǒng)文化是財富。它搭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p>
讓學生通過反思,清思路、找問題、尋出路,從思想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達到不斷積累提高。例如,教授教材第87 頁“文化生活中的‘喜’與‘憂’”,關于大眾傳媒對文化生活的影響有兩種不同的判斷:觀點一“大眾傳媒為低俗化的文化消費推波助瀾,助長了狂熱的‘追星’現(xiàn)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眾傳媒肆意擴散?!庇^點二“大眾傳媒使內容豐富、格調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播。人們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之余,看看電視,唱唱歌,讀讀報刊、書籍,玩玩電腦游戲,滿足了精神上的需要。”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會,反思應該如何看待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通過教師創(chuàng)造的各種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課堂在情與景中擴大,幻化成教學的各種意境。發(fā)揮好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效應,不僅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麗麗.高中政治課堂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淺談.新課程學習:中,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