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文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qū)花峴子學校)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從教學中獲得深切的美感體驗,由“知之”到“樂之”,還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教師在感知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時,為教材中蘊涵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所感動,心領神會。然后,調動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將教材中蘊涵的各種美學因素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再到課堂上引導學生體驗,分享這種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詩歌教學。詩歌不僅具有一般的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強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韻和諧而具有其它文學作品不具備的音韻美。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它描寫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的北國雪景,全詞意境壯美,氣勢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體現(xiàn)了一種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難》《水調歌頭》《天凈沙·秋思》等,中學語文教材選編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篇章,這些都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絕佳媒介。教師應善于發(fā)掘這些審美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靈魂得到凈化和升華。
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引導學生感知審美對象。它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審美情感的熏陶起著重要作用,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得到美感體驗和審美陶冶,把學生從有我之境,帶入到無我之境,變課文中的“此情此語”為“我情我語”。
首先,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是以視、聽為核心,在多種感覺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為此,教師應十分重視朗讀教學。朗讀是學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積極感知作品以獲得較多的審美認識。尤其是詩歌,朗讀是學生感悟美,進入情境的重要途徑。
其次,教師還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審美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去感悟文學作品的美。如指導欣賞課文插圖,聽課文錄音帶,看與課文相配套的錄像,使用多媒體課件,師生表演,等等。如教學《沁園春·雪》時,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聽配樂朗誦,輔以北國雪景的畫面。隨著豪邁的朗誦及壯美雪景的畫面,學生的審美心扉就會自然開啟,進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邁的胸襟了。
鑒賞美,實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教師應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鑒賞美,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豐富,發(fā)展學生健康個性和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般說來,審美活動是從對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開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時審美活動不再是對美的對象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積極反映的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去發(fā)現(xiàn)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過自己的感知和想象,產(chǎn)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這種美感積累多了,教師就應指導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導學生從美學角度去評價一部作品,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這時,學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確的審美觀念,既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識別生活中的假惡丑,為創(chuàng)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準備。當然對于從美學角度去鑒賞美,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不必強求,以免弄巧成拙。
語文審美教育活動主要以情動人,通過美的事物激發(fā)人的情感,形成審美體驗,喚起情感共鳴,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華。教師的應充分激發(fā)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感受美。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鳴時,美育才算初步達到目的。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首先,教師應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讓他們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設身處地的去體驗作者的情感。有明確的目標、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需要,采取適當措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教學《香菱學詩》時,可介紹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強占,最后悲慘的遭遇等。激發(fā)學生對香菱的同情,既而在這種基礎上來看香菱苦志學詩,這個人物形象便在學生的心里活起來了。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情感,教師可以和學生交流閱讀體會,進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讀等。最后,靜思默想,也是激發(fā)學生情感好方法。讓學生靜下來,歸結整理自己有點朦朧的情感。這是一個情感發(fā)酵的過程,學生的情感會明晰起來,這樣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為其創(chuàng)造美打下了基礎。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關鍵是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的情感和興趣,這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源泉和動力。學生有了表達的愿望,教師就要提供其實踐機會,引導學生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寫作訓練,是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作文中多讓學生觀察、探索生活的奧妙,繪制生活的彩圖,引導學生盡可能去接觸、感受和認識周圍現(xiàn)實的美。教師既要鼓勵學生每周寫周記,又要引導、選讀、推薦一些優(yōu)秀文章,還要讓學生明確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學習了《孤獨之旅》,學生隨著作者的筆觸沉浸在杜小康成長的孤獨感中,當讀到杜小康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學生的心情也為之一振。這時就可引導他們以《我的孤獨》或《我長大了》為題作文,寫出自己生活中的經(jīng)歷。近年來,話題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題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選材,也不規(guī)定表達方式、體裁的運用,且題目自擬,內容只要與話題有關即可,從而讓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寫作才華,展示寫作個性,真正做到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讓學生獲得抒寫個人情致感悟的自由,這就更為學生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提供了機會。
口語交際也為學生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提供了舞臺。新課程的語文教材將語文實踐活動改為了口語交際,這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當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頗令人擔憂,高中學生講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屢見不鮮。這種狀況與素質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語交際訓練中,注意根據(jù)新課程的,對學生口語上的弱點進行針對性訓練,糾正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偏離中心觀點,前言不搭后語,臨場膽怯等毛病。還可以用林肯等演說家口語訓練成功的例子激勵學生,讓學生以審美的心態(tài)來對待口語訓練。指導學生從語言美、儀態(tài)美、思辨美等方面來要求自己。教師還可設計一些學生有興趣的話題,采取多種形式(辯論會、演講賽、朗誦會等),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語文美育有著廣闊的發(fā)揮空間。這也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yǎng),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語文教學之中,使實施素質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