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來
2013年8月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布消息,全民閱讀立法列入國家立法工作計劃。
社會各界關注“閱讀立法”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看法。贊成者認為此舉為全國持續(xù)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反對者則稱“閱讀是個人的事情,不該作為量化指標”。而不管是贊成者還是反對者,他們均認為將閱讀提升到國家宏觀戰(zhàn)略的層面上,確實是切中了一段時間以來國民閱讀率低迷的時弊。
不消說每日忙忙碌碌為生機奔波的普通國民,為什么即使是在??嘧x的高中生們,其閱讀現(xiàn)狀亦是堪憂呢?
一、應試教育擠占了讀書的時間
為什么連高中生的讀書狀況都堪憂呢,因為現(xiàn)在的高中生讀的是教科書,為的是上好一點的大學。應試教育擠占了讀書的時間,這是最為重要的客觀原因。很多學生每天做作業(yè)都來不及,哪里有時間去讀大部頭的課外書。即使是語文課,要考的內容靠的是死記硬背,不考的內容不管不問。平時的單元教學都集中到了必修課本上那少量的課文上(時間關系,必修課本上的文章也未必上得完整),高三的訓練更是集中在了考點的操練上。課本中的東西又被肢解得十分瑣碎,課文成了終極目標,把芝麻當成了西瓜,而課外那么多大西瓜卻連知道也不知道,一個也沒見過。
二、家長、老師約束了學生的閱讀空間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是有特定語境的。有的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學費乃至家教費用上極其寬容,但孩子的與學習無關的一切愛好被強制割舍。與學習無關的“雜書”(即使是名著)當然不在學習之列,讀它分散精力,耽誤學習,于是列入家庭禁書行列。在學校里,教育往往妥協(xié)于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很多老師一般都不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甚至語重心長地勸學生自修課作業(yè)做完了再多找點題目拓展拓展。許多家長、老師抱怨現(xiàn)在學生寫作能力每況愈下的同時卻從來就沒有想過,僅憑著一本語文課本外加一兩本滿分作文大全怎么可能學好語文?學生即使偶爾能考個不錯的分數,那也只是分數,分數當中包含有多少語文素養(yǎng)呢?
三、消遣式閱讀消解了閱讀的質量
以前的學生可能還存在一個閱讀資源稀缺的問題,想讀書卻沒書讀;現(xiàn)在的學生(特指經濟發(fā)展較好地區(qū))卻處在媒體空前發(fā)達的時代,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樣化,且直接作用于視聽,滿足人的感官刺激,相比之下,書籍閱讀就顯得枯燥乏味。即使有的學生說自己也愛讀書,但是讀的都是低水準的言情、魔幻等。于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不想看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學生整天沉溺于韓日肥皂劇、卡通漫畫、電腦游戲之中。今天中外文學名著的包裝倒是越來越精美,可是能坐下來認真讀完兩本的學生卻越來越少了。我們與其批判《小時代》充滿物欲、成功學卻讓那么多學生甘愿自掏腰包向票房做貢獻,不如多想一想學生的精神世界究竟該如何成長。
策略思考:
一、依托校本資源,建設書香校園
一 個勤于閱讀、書香四溢的民族是興盛的、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而一個漠視閱讀、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停滯的、前途可悲的。學校的發(fā)展也是如此,近年來無錫地區(qū)發(fā)展勢頭迅猛的天一中學、錫山高中便是十分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學校。重視學生閱讀,帶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發(fā)展,帶來的更是學生心靈世界的豐富與強大。
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校本資源其實是語文教師。如果一所學校實實在在重視學生課外閱讀,愿意鼓勵學生多讀書,那語文教師的熱情一定會得到激發(fā),從而會千方百計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果學校僅僅是唯分數是從,到最后連教師自己都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了。
其次,聯(lián)系當地乃至全國的文化名人做讀書講座。名人親臨現(xiàn)場的引領作用是巨大的,有時聽其一席言,勝讀十本書。
另外,辦好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讀書節(jié)是我校的一個傳統(tǒng),并在發(fā)展中不斷地完善,由一系列具體的活動作為載體,比如設立班級圖書角、知識競賽、圖書跳蚤市場、書評比賽、朗誦比賽等,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鼓勵學生讀書的氛圍。
事實上,把一所學校建設成書香校園,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最重要的內涵。
二、 精心挑選,推薦書目
光喊口號是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的,還應做一些具體的事情讓學生知道讀什么,怎么讀。當然,教師本身應該是一個熱愛閱讀,并有著較為寬泛的閱讀面的人。
首先要做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校圖書館中學生可借閱的圖書資源,然后從中精心挑選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然后,做一次充分的學情調查,了解學生不喜歡讀什么書,喜歡讀什么書,讀過什么書,想讀什么書等,最后形成一份清單。
其次,是怎么推薦的事情了。我不建議光列一張書單往教室里一貼。我認識一位同行,她在這方面做過兩年的探索,值得借鑒。從高一開始,每學年她向學生推薦了幾十本書(我驚訝于她閱讀的“雜”),并陳述了推薦理由。
她對學生說:“我為高一的同學們選了幾十本書,寫了幾句推薦的話。說實話我無法確知做這件事是不是一定有‘意義,但我想試試看。總不能先確保所做的事肯定‘偉大光榮正確才去做,不是嗎?有些念頭產生了,覺得是有益的,利大于弊的,那么就該去試試看。”
當然,推薦的書可以有幾十本,并不是要求學生通讀之,這樣也不現(xiàn)實。學生挑自己感興趣的就行,男生愿讀的,女生未必愿意,反之亦然。其實,一提到課外閱讀,就覺得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的事,這種觀念是狹隘的,這個課外,既是語文課的課外,也是所有課的課外。
三、創(chuàng)設平臺,心得交流
當我們解決了讀什么的問題之后,便是引導學生如何讓閱讀落在實處,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一方面,對學生進行讀法指導。如精讀與泛讀的結合、如何速讀瀏覽等方法。教學生學會摘抄、剪裁、編寫讀書卡、編寫閱讀提綱等方法,讓他們把零碎的知識集中起來,劃歸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不必動輒讓學生去閱讀那些他們實際讀不懂、讀不出趣味的“名著”,只有等學生的積累包括人生閱歷到一定程度,他自然會覺得《紅樓夢》比《小時代》好看。
另一方面,在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時不宜動不動就出一張試卷來檢測,好像不跟江蘇省的名著閱讀考查掛起鉤來就覺得沒有抓手。個人認為,教師應該運用智慧,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可以在課前三到五分鐘演講的時候,設立“開卷五分鐘”“時事五分鐘”等專題欄目,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檢查了學生的閱讀情況。
另外,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想到自己做學生的時候,學校組織去看了電影,回頭語文老師要求寫觀后感;或者組織去哪里旅游了一趟,回頭語文老師馬上又要求寫游記;上了什么課文,就要寫讀后感。這些事都是大部分學生較為反感的事情。但并不是說學生反感的事情 一定沒有意義,寫寫隨筆,尤其是寫寫讀書筆記還是很有必要的。其實在新的網絡環(huán)境下,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革新的。
比如,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建立一個網站作為平臺。學生可以把隨筆上傳到網站上,經語文老師審核后發(fā)表出來,其他同學可以跟帖交流。你說說你感興趣的書,我說說我感興趣的書,彼此都有很多話要說,有好多故事要講。全班四五十個同學這樣一交流,我們的知識很快就豐富起來,我們自己說話、寫文章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班級讀書的風氣也就此形成。其實這也是班級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下來,這個班級將留下極為寶貴的學生時代的回憶,而這份回憶是精神層面的。曹勇軍老師曾把學生的演講稿集結為《高三(10)在六樓》,便是一次極有意義的嘗試和示范。
有的家長和老師總認為,喜歡讀書的學生往往喜歡讀一些閑書、壞書。我認為,這種觀點要么是看到了個案,要么是他們自己的觀念很狹隘。真實的情況是,不喜歡讀書的人才會讀壞書,讀那些庸俗的、快餐式的甚至低級趣味的書。如果一味地限制其讀課外書,那他的課外閱讀就是在時刻提防的緊張狀態(tài)下進行的,哪些書能給予他暫時的感官刺激他就偷偷摸摸讀什么書。
少年時代讀的書往往能形成更為長久和牢固的記憶,少年時代養(yǎng)成的讀書習慣往往會伴隨終身。欲改變國民不愛閱讀的現(xiàn)狀,莫如先改變學生沒時間讀書、被限制讀書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