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
和諧是當今社會的共同追求,同樣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課堂教學的追求。和諧的課堂不是靜態(tài)的完美,而是動態(tài)的協調,因為矛盾與沖突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有矛盾才有發(fā)展,有沖突才有促進,課堂教學當然也不例外。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在教學中?!袄谩疀_突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即人為地為掌握知識而設置各種矛盾,在互相沖突中促使學生學習質量不斷上升”。那么,什么是認知沖突呢?皮亞杰認為:“認知沖突是個體已有觀點與新的問題情境相互矛盾,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平衡。當個體不能通過同化的方式處理面臨的刺激情境或問題情境時,認知沖突就出現了?!弊鳛閷W生而言,為了消除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必然會通過順應的方式,使自己的認知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會產生碰撞與交鋒,最終有所突破,達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認識,課堂進入和諧的更高境界。
作為教師而言,如何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構建和諧課堂呢?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暗藏陷阱,誘發(fā)沖突,尋求和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直接地把問題呈現給學生,或者過多地為學生鋪設臺階,學習活動喪失了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知結果,難以體會到問題的產生與發(fā)展。作為教師,應通過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經驗以及教材內容,發(fā)現學生的認知矛盾,找準矛盾的生發(fā)點,尋找機會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引導他們探究數學知識。
【案例】分數化小數
【環(huán)節(jié)目標】理解“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只含有質因數2和5,這個分數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數”。
……
經過一番研究,學生得出了“一個分數,如果分母只含有質因數2和5,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如果還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一結論。
師:真聰明!這個結論這么快就被你們發(fā)現了!下面我們就利用結論來判斷下列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分組逐一出示,生搶答。
第一組:(能) (不能)(生情緒高漲,速度很快)
第二組:(不能) (不能) (不能)
(師詢問理由并不斷激勵判斷快的同學)
第三組:(不能) (不能) (生激動不已,仍大喊“不能”)
師(停頓,故作疑問):不能嗎?真得不能嗎?……動筆除除看!
生計算,發(fā)現能化成有限小
數……(一時嘩然,不知所措)
師:壞了,難道剛才得出的結論有問題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迫不及待開始議論,終于——
生:不是最簡分數,還能再約分呢??梢约s成,這時再根據結論來判斷,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數的!
(其他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贊賞地點頭):看來,這個結論得進行一點修改,判斷一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有個前提,那就是……
生(齊聲興奮地):一個最簡分
數……
上述案例中,“最簡分數”這個前提往往是學生在判斷過程中容易忽略的。教師沒有直白地告知、死板地說教,而是通過設置知識“陷阱”,誘導學生發(fā)生錯誤,在質疑中引發(fā)認知沖突,從而有意識地把學生思維深處的東西挖掘出來,幫助學生檢驗思維過程,反思他們的想法該如何改變,在經過認知沖突后重建正確的概念,使得前后認知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思維和諧發(fā)展。
二、激發(fā)矛盾,深化沖突,促進和諧
在教學中,常常有一些易錯點容易誘發(fā)學生的錯誤,這些易錯點既有知識層面的,也有思維層面的。教學中,如果先作提醒,學生往往習過就忘,印象不深;如果直接告知,學生的思維錯誤則很難暴露,達不到對知識本身的真正理解。教學中,可以結合易錯點設置矛盾,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對有爭議的現象進行深入思考,激發(fā)強烈的認知沖突,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有效避免錯誤。
【案例】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
【環(huán)節(jié)目標】正確、合理地運用運算律使得計算簡便。
出示:(+)÷。
要求: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生計算,匯報:因為除法可以轉化為乘法,又因為24是分母4和6的公倍數,所以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
結合匯報,板書:(+)÷=×24+×24=6+4=10。
再出示:÷(+)。
(同樣的要求開始計算,受上題影響,學生依葫蘆畫瓢,再次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結合匯報,板書:÷(+)=×4+×6=+=。
師(不動聲色):運用運算律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這道題如果就按原來的運算順序,同學們會算嗎?
生(自信):會?。ú灰詾槿唬@個問題太簡單了嘛)……
不一會兒,教室里開始騷動起來。
師(故意地):怎么啦?有什么問題嗎?
生(疑惑地):咦?算出來的答案怎么會不一樣呢?。òl(fā)現有問題了,可還沒找到原因)
小組討論。
討論中,或舉例,或驗證,最終發(fā)現這兩道題的“結構”不一樣,無論從意義上或是算理上都不能夠采用以上的“簡算”方法。并且還交流得出了兩道題的結果應該互為倒數,第二道題要想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采用1除的形式,轉化為1÷(+)÷的形式。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利用認知沖突激化矛盾,在矛盾中促進和諧的妙用。教學中,教師在發(fā)現學生出現學習錯誤之后,沒有直接予以糾錯,而是不動聲色,引導學生再次按原順序進行計算,通過比較計算結果,發(fā)現矛盾,產生沖突,進而主動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分析錯誤原因。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過程,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形形色色,他們出錯的地方也千變萬化,暴露和呈現學生的錯誤往往能夠成為教學真正的起點。在正確與錯誤的交鋒中,找出癥結所在,從而化解矛盾,消除錯誤概念,形成正確觀點。
三、設置障礙,強化沖突,展現和諧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不易理解或難以言傳的知識點,可以通過體驗進行感知。在此過程中,可以巧妙地設置思維障礙,讓學生經歷思維上的挫折,引發(fā)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識的重點和關鍵點上,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認識倒數
【環(huán)節(jié)目標】理解倒數的意義,知道“1的倒數是它本身,0沒有倒數”。
師:這里有一組算式,請同學們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計時10秒鐘,開始!
3×( )=1 ×( )=1
×( )=1 1×( )=1
0×( )=1
(生迅速動筆,但10秒到了,卻無人完成,大家面面相覷。)
師(故作生氣):停!時間到,動作太慢了!誰來匯報!
生匯報,至最后一題,全班終于忍不住了(大聲地):這題不好做!
師(故作疑問):不好做嗎?為什么呀?
生:因為找不到一個數和0相乘等于1的,0乘任何數都等于0!
師(暗笑,目的達到):哦!老師大意了,這道式子不好做,先單獨放在一邊!
……
接下來結合這組式子講解倒數的概念及求倒數的方法。
……
師:同學們很聰明,很快就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技巧。那么有沒有哪一個數,它的倒數比較特殊呢?
生:有,1的倒數還是1!
師:噢!1的倒數還是它本身,(突然地)那么0的倒數是幾呢?
生(一愣,瞬間有感而發(fā)):找不到數和0相乘得1的,所以0根本就沒有倒數!
……
有關倒數的知識中,“1”和“0”是兩個特殊的數,尤其是0,為了讓學生理解0沒有倒數,教師通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講解:“因為乘積為1的兩個數才互為倒數,而0不能作除數,所以……”“因為0乘任何數都等于0,所以……”或者是采用填空、判斷、選擇等題型來強化“0沒有倒數”這個概念。上述案例中,教師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設置障礙,把學生置于矛盾氛圍中無從下手,使學生產生解決矛盾的迫切心理需求。當學生們面對括號產生不好填的想法時,他們已經意會到“0和任何數相乘都不可能得到1”,而“0沒有倒數”這一結論自然就油然而生,產生共鳴,課堂的和諧也一覽無余了!
和諧的課堂是美好的,有認知沖突的課堂是充滿生命力的。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引發(fā)思維活力,當歷經挫折矛盾散去一切又歸于平靜時,它又回歸到和諧的更高境界。因此,和諧的課堂是多種元素的動態(tài)融合與有機統(tǒng)一,教師要適時、巧妙地設置認知沖突,激發(fā)興趣,喚醒經驗,激活思維,萌生創(chuàng)造力,從而不斷追求和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