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下,新課程理念逐漸深入到日常的教學研究中。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由單一的知識技能灌輸轉變?yōu)橹R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理念[1]。新課程理念的滲透,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是一種全新的考驗。本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初中力學情境教學進行了實踐和探究。
【關鍵詞】初中;力學;情境教學
在情境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將情境教學的理論應用到初中力學的教學過程中,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了情境化的設計與實踐。情景化教學目前已經成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方法,如何在初中物理學的層面上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將學生帶入到課堂情境中,是現(xiàn)在初中物理教學的熱點話題。本文結合教學案例做出了一些探究和分析,總結出了一些教學經驗和心得。
一、力學情境化教學的教學設計
本文中以初中教材力學中的兩節(jié)課作為案例,將情境教學代入到課堂教學中。
(一)摩擦力
課題引入:請A和B兩位同學利用一根玻璃棒進行拔河比賽,先請兩位同學戴上橡膠手套拔河。
教師: 比一比誰拔河比賽勝利了?是因為拉力大所以贏了嗎?
再將玻璃棒上涂上凡士林油,然后請兩位同學重新戴上橡膠手套進行拔河。學生發(fā)現(xiàn)此時無法握住玻璃棒。
教師:為什么這次無法握住玻璃棒了呢?同樣的玻璃棒,兩位同學兩次握住的感覺一樣嗎?
A和B:不一樣,戴著橡膠手套可以輕易握住玻璃棒,涂了凡士林油后,玻璃棒很滑,無法握住它。
教師:通過兩位同學與我們分享的體驗,我們可以說剛才發(fā)生的現(xiàn)象都是與兩個物體接觸面間存在的摩擦力有關,那么為什么摩擦這么神奇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物體表面間的摩擦力。
[課后分析]由于學生事先預習了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對于情境的引入十分配合。
教學過程:讓我們大家先一起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將文具盒在課桌表面拖動,會感受到有一種阻礙文具盒前進的力,這就是摩擦力。當A物體在B物體表面滑動時,受到一種阻礙A物體前進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滑動摩擦力。
教師:根據(jù)剛才的表述,同學們可以舉一些生活中關于滑動摩擦力的例子嗎?
學生們:推桌子、擦黑板、用拖把拖地。
教師:那么根據(jù)生活的經驗,你們覺得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們:物體表面的材質(粗糙程度),物體的重力(物體接觸面間的壓力),還有物體的運動速度。
思考:a.如何研究某種因素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b.如何改變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c.如何改變接觸面的大???d.如何改變物體對接觸面壓力的大小?f.如何改變物體運動速度?
分組實驗:每組選擇一種因素進行實驗和探究
器材:木塊、木板、毛巾、凡士林油、彈簧測力計、砝碼
實驗過后,學生們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大小有關。物體表面越粗糙,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其滑動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圍內,物體的接觸面積大小不能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課后分析]讓學生能夠從理性層面認識摩擦力是教學的難點,通過親身體驗實驗中的經歷,可以使學生對摩擦力的認識更加深入。
既然這些因素可以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在生活中增大或者減小摩擦力以滿足生活需要呢?
教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許多工具上都有一段橡膠,例如剪子,這些橡膠存在于剪子的哪個部分,起什么作用呢?
學生:在剪子的把手部分,橡膠可以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使剪子不容易在手中滑動。
教師:說的很對,在生活中,這種對生活有益處的摩擦力就要設法增大,那么生活中存不存在一些對生活工作有害的摩擦力呢?該如何減小摩擦力呢?
學生:有的,例如軸承,鎖孔,可以在軸承上涂潤滑油,在鎖孔中加入一些鉛筆芯粉末,都能減小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使摩擦力減小。
教師:很好,學以致用。
課后為學生們布置一個情境小作業(y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出如何解決提高筷子提米的成功率的問題。通過這個家庭可以實施的小實驗,不但使學生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增強趣味性,也在小實驗中使學生對摩擦力的認識上升一個高度。
二、教學案例的課后思考
當感性輸入和現(xiàn)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3]。因此當教師在設計物理情境時,首先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經驗、知識,盡可能地設計出感性輸入和現(xiàn)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的情境和問題,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這也就是新課程理念中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起學生對求知的渴望。
三、結論
通過對這次情境教學的實踐,筆者認為,無論我們的備課做得多么完美,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中,會出現(xiàn)一些實際理論和現(xiàn)實的差距,這時需要教師快速的反應和絕對的課堂控制力。每一個情境的代入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在與學生共同在情境中交流時,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不能一味灌輸知識,而是扮演一個傾聽的角色,使學生大膽抒發(fā)自己的觀點,與學生平等的交流。
作者簡介:劉鑾芹,女, 1971年7月出生,安徽宿州人,現(xiàn)工作單位為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中教一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物理課程教學及教研。
參考文獻:
[1]曹蘊瑞.初中力學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常丹丹.情境教學在初中散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袁帥.初中化學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