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玲 王 華 張 艷 張衛(wèi)平 曹海霞 孫美紅 金 燕 褚少鵬
朱小玲: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用氧治療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搶救治療手段之一,氧氣濕化液的使用可避免干燥的氧氣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提高氧療效果和患者的舒適度[1]。但是各種證據表明濕化液污染是造成吸氧患者院內感染不可忽視的因素[2]。如何控制濕化液的細菌污染,減少用氧治療患者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已成為醫(yī)院管理者及護理專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為此我們對使用中的壁式供氧裝置墻壁氧氣連接口處的帶菌情況、濕化液細菌污染情況及濕化液、濕化瓶更換時間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對致病菌與非致病菌檢出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材料 抽取100 個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呼吸內科、消化內科使用中的壁式供氧裝置連接口,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 個,分別以有效氯含量為500 g/L 的消毒液(含氯消毒泡騰片配制)及0.5%聚維酮碘消毒液擦拭后采樣送檢細菌培養(yǎng)。50 個使用中的普通吸氧裝置及50 個使用中的一次性吸氧裝置中濕化液,分別于使用前、使用后6,12,24 h 及2,3,4,5,6,7,8,9,10 d 進行細菌污染情況檢測。
1.2 方法
1.2.1 樣本采集 分別應用有效氯含量為500 g/L 的消毒液棉拭子及0.5%聚維酮碘消毒液棉拭子,螺旋式充分擦拭氧氣連接口內壁,2 min 內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棉拭子涂擦連接口內壁放試管內立即送檢。對普通及一次性吸氧裝置中濕化液標本,均于各時間點以無菌注射器取濕化液1 ml 送培養(yǎng)。
1.2.2 菌落計數 將采集的液體用旋渦器充分洗脫、振蕩,各吸200 μl 加入至2 只φ90 mm 的無菌平皿中,取熔化后并冷卻至45~48 ℃的營養(yǎng)瓊脂18 ml,分別加入到上述平皿中,邊傾注邊搖勻,待營養(yǎng)瓊脂凝固后放入35 ℃培養(yǎng)箱中,48 h后進行菌落計數,按下式計算原采集液中的細菌菌落數:菌落數/ml=2 個平皿菌落數的平均值×5。
1.2.3 菌株鑒定 從上述菌落計數管中無菌吸取100 μl 分別接種φ90 mm 的血平皿、麥康凱平皿、巧克力色平皿和沙保羅平皿,均勻涂布。血平皿、麥康凱平皿、巧克力色平皿置35℃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沙保羅平皿置25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細菌菌株采用bioMerieux ATB Expression 型細菌儀及配套反應板鑒定,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和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3 合格評判標準 參照衛(wèi)生部《醫(yī)院消毒衛(wèi)生標準》GB15982 - 1995 中接觸黏膜的醫(yī)療用品規(guī)定,菌落數≤20 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檢出為合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tata 8.0 軟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百分比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
2.1 兩種消毒方法對供氧裝置連接口處置后菌落檢出數比較(表1)
表1 兩種消毒方法對使用中的壁式供氧裝置連接口處置后有菌落檢出的連接口數(個)
表1顯示,應用有效氯含量為500 g/L 的消毒液及0.5%聚維酮碘消毒液對使用中的壁式供氧裝置連接口擦拭消毒后,兩組檢出有個別非致病菌,且均無致病菌檢出的連接口個數。
2.2 普通及一次性吸氧裝置不同使用時段中濕化液監(jiān)測合格情況比較(表2)
表2 普通及一次性吸氧裝置不同使用時段中濕化液監(jiān)測合格情況比較 個(%)
表2顯示,使用前組普通吸氧裝置中濕化液合格率為96%,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合格率逐漸下降,至使用后24 h合格率僅為60%。而一次性吸氧裝置中濕化液在使用前至使用7 d 內,合格率均為100%,直至第8 天開始合格率才逐步下降。
2.3 濕化液中檢出細菌種類分析 所有普通及一次性吸氧裝置濕化液中共檢出非致病菌菌落355 個,致病菌菌落141個,非致病菌以絲狀真菌及科氏葡萄球菌為主。致病菌分別檢出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埃希菌,且以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占致病菌的57.40%,明顯高于金黃色葡萄球菌(19.90%)及大腸埃希菌(22.70%)所占比例,見表3。
表3 濕化液中檢出細菌情況
吸氧用品是通過管道間接與患者體腔黏膜接觸的器具,是一個極易帶菌的感染源[3],氧氣裝置墻壁連接口處經常暴露在空氣中,可能會有微生物的生長,既往文獻報道顯示常見的污染菌有表皮葡萄球菌、革蘭陽性桿菌及腐生葡萄球菌等[4],所以在連接吸氧裝置前進行消毒很重要。劉花等[5]使用0.5%聚維酮碘及500 mg/L 愛爾施消毒液對壁式供氧裝置墻壁氧氣連接口進行消毒,結果顯示兩者均能有效消毒滅菌。聚維酮碘具有殺菌譜廣等優(yōu)點,但對細菌芽胞殺滅作用較差。我院常規(guī)使用有效氯含量為500 g/L 的消毒液,在此有效氯濃度下,可殺滅病毒、化膿性球菌、細菌芽胞[6]。根據醫(yī)院實際情況,用有效氯含量為500 g/L 的消毒液和0.5%聚維酮碘消毒液對壁式供氧裝置墻壁氧氣連接口消毒,結果均無致病菌生長,且均僅檢出少量雜菌,表明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就氧氣裝置中墻壁連接口的消毒兩種消毒液均可選擇使用。
氧氣濕化液被污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對使用中的普通及一次性吸氧裝置不同使用時段中濕化液,進行微生物學監(jiān)測,發(fā)現在安裝及更換濕化瓶時,注意無菌操作,將人為污染的概率降至最低,結果發(fā)現普通氧氣裝置濕化液在使用前有致病菌污染,使用24 h 合格率明顯降低,污染很嚴重。一次性吸氧裝置中的濕化液在使用前至使用7 d內,未檢出致病微生物,第8 天時合格率為84%,濕化液檢測出致病菌。表2可見,濕化液檢測不合格率與使用時間成正相關,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不合格率明顯上升,國內有學者研究認為,可能的原因是患者長時間使用后導致呼吸道分泌物經氧氣濕化瓶導管返流入濕化瓶內,污染了濕化液[7]。進一步的濕化液中細菌譜分析結果顯示,雖然非致病菌占大多數,但也有較多數量的致病菌如: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的檢出,特別是銅綠假單胞菌占了總致病菌的57.4%,與國內劉楊等[8]學者的研究結果相接近。這些致病菌污染氧氣,使吸入的氧氣產生大量帶菌的氣溶膠,隨患者的吸入沉積于肺部的毛細支氣管和肺泡導致患者感染及反復感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本著經濟、有效、方便的原則,可以用有效氯含量為500 g/L 的消毒液處置氧氣裝置墻壁連接口;氧氣濕化瓶及濕化液合理的更換頻率是避免院內感染重要手段,普通吸氧裝置中濕化瓶及濕化液在加強使用前消毒的同時,建議使用后每日更換,一次性吸氧裝置中的濕化液建議使用時限不超過7 d。在日常護理工作管理過程中,各醫(yī)院可結合其他一些規(guī)章制度[9],建立適合的患者給氧操作規(guī)范,同時注重掌握各自醫(yī)院致病菌的院內感染情況,為有效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及控制院內感染提供指導方向。
[1]張廷軒,孫麗靜,張楠楠,等.氧氣濕化瓶消毒方法及保存時限的方法探討[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3,42(11):1254 -1257.
[2]王 靖,張方蘭,丁太平,等.病房氧氣濕化器細菌污染的調查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2):190 -191.
[3]錢曉紅,周秋英,陳秀萍.氧療用品集中消毒與分散消毒的效果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3):2125 -2126.
[4]鐘月桂,王譚楓,黃 敏,等.神經外科重癥監(jiān)護室空氣微生物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微生物學雜志,2010(7):651 -652.
[5]劉 花,初紫晶,趙琪珩,等.醫(yī)院壁式供氧裝置墻壁氧氣連接口消毒前后細菌培養(yǎng)的對比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2):2512 -2513.
[6]王麗平,林小燕,茍菊香,等.手衛(wèi)生消毒劑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8):4598 -4600.
[7]單 亞.氧氣濕化瓶(液)污染概況和原因綜合分析以及控制污染的對策[J].淮海醫(yī)藥,2013,31(1):94 -96.
[8]劉 楊,張秋瑩,殷玉華,等.重癥監(jiān)護室常用醫(yī)療器具使用中病原菌攜帶情況[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1):64 -65.
[9]高秀鳳,徐筱萍,鄭 崢,等.氧氣濕化瓶更換頻率的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3,20(4):596 -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