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妝糕人”是起源于閩南民間的糯米彩塑藝術,爾后傳至臺灣。它是閩臺兩地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但目前兩地捏“妝糕人”藝術的發(fā)展呈現萎靡的現狀,其生態(tài)條件也令人堪憂。本文通過對閩臺兩地捏“妝糕人”藝術的考察,了解到閩臺“妝糕人”是一種扎根于民間且非常獨特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也初步分析了閩臺“妝糕人”從起源到興盛至沒落的過程,并介紹了傳統(tǒng)“妝糕人”的制作工具、題材、材料、技法,進而深入分析了“妝糕人”藝術行業(yè)處境低迷的原由。因此在文章中懇切地呼吁相關部門能對此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給予重視和保護,同時也希望閩臺兩地民間捏“妝糕人”藝人,能多接觸多交流,讓這一生長在海峽兩岸的“藝苑奇葩”重新綻放。
關鍵詞:閩臺;民間工藝;妝糕人
Abstract: “ Rice Sculpture” is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color sculpture that originated in Minnan area,and it spread to Taiwan afterwards. It is on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Fujian and Taiwan.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inch “ Rice Sculpture” art had already indicated the sluggish situation, its ecological conditions make people feel worried as well.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e research of pinch “ Rice Sculpture”in Fujian and Taiwan,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understood that“ Rice Sculpture”is rooted in folk culture and it is a sort of unique local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his article also contains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about its developmental process from origin to the prosperity then to decline, and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tools, theme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Rice Sculpture”,then to make a deeper discuss of the decline reason of “ Rice Sculpture”. Therefore,to earnestly called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to protect it. Meanwhil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hope that the artists of pinch “ Rice Sculptur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may have mor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putation of this valuable folk art.
Keywords: Fujian and Taiwan,folk crafts,Rice Sculpture
閩臺兩地的捏“妝糕人”手工藝,是一種很獨特的閩南民間藝術,深受民間百姓歡迎的傳統(tǒng)小型糯米彩塑藝術品。“妝糕人”是閩南、臺灣等地區(qū)的鄉(xiāng)土叫法。閩臺“妝糕人”內容豐富多樣、色彩鮮妍濃烈、造型生動別致、質地瑩潤光潔,它既源自民間,又植根于民間。閩南話有句俗諺云“水(漂亮)啊好像‘妝糕人”,足以表達人們對它的贊美與肯定。閩臺“妝糕人”無論運用材料、塑法和造型等方面,均與北方面人及民間泥人之藝術特點有所不同。兩相比較可以看出,北方面人較有現代化的民間裝飾趣味,而閩臺“妝糕人”則更多保存古典的佛道傳統(tǒng)造型程式的民間裝飾風格和較多的抽象意味,又明顯受古代梨園戲的地方情趣及閩南民間戲曲、布袋戲等造型之影響,顯示出南北兩種藝術各有千秋?!皧y糕人”的大小通常為十來公分,多塑于竹簽之上,有些瓜果花卉或塑于卡片紙,有的塑禽鳥于金屬圈上,幾分鐘即可捏成,常作為兒童手中玩物或插疊于糕包果盒,也作為民俗節(jié)期隆重排場的供品觀賞,這已經成為閩臺傳統(tǒng)的地方風俗。
一、閩臺“妝糕人”之起源考察
閩臺“妝糕人”的起源,從現存資料及多位藝人講述中可以了解到,最為可靠的發(fā)源地是位于文化古城泉州近郊的雙洋前洋村。1村里三百多人口均為張姓的同宗族,歷史上全村家家都捏祖?zhèn)鞯摹皧y糕人”,并以此為主要的職業(yè)行當。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尚維持其村坊行業(yè)。
泉州在宋、元時代即為世界著名大港,經濟、文化十分繁榮,城鄉(xiāng)遍布無數手工作坊。這種“妝糕人”藝術是否即屬泉南最古老的手藝之一?這個閩南唯一的捏“妝糕人”村之歷史究竟從何朝代開始?今查看有關地方傳記史料均無從考據,因為這種民間小手藝在過去不為史家所重視,根本談不上被載入史藉文獻,亦不為學術界所重視。我訪問過幾位該村年歲均80以上的老藝人,他們只知祖輩在清初就是專事捏“妝糕人”手藝,至于最早傳自哪一朝代,他們也無法說清楚了。如果電視劇《天寶軼事》有可靠的史料為據,那么,根據所說閩南捏“妝糕人”的歷史,則可追溯到唐代。但根據我們調查該村從事糯米彩塑老藝人的敘述,可以確切地表明其“妝糕人”手藝歷史,至少在三百多年前就已存在。例如全村最高年紀93歲的老手藝人張銀土,從小隨父學捏“妝糕人”手藝,他父親的曾祖父也是以捏糯米手藝為業(yè),他又將此手藝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又如老手藝人張金水、張景山之“妝糕人”手藝,也是由其祖輩傳授下來的。因此說,前洋村糯米手藝已祖?zhèn)鞑幌掳?、九代人了,以此推斷在清康熙年間即已有這種“妝糕人”手藝了。
二、閩臺“妝糕人”之題材、工具、材料、技法
閩南捏“妝糕人”彩塑之取材多為民間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戲曲故事,如“觀音、童子、善才、良女”“哪叱鬧?!薄叭厝〗洝薄鞍讼蛇^?!薄澳鹿鹩鞄洝薄疤覉@三結義”“西游記” 及“紅樓夢”人物等,采用三五個人配套。此外還有飛禽走獸、龍鳳麒麟、魚蝦水族、鮮果彩花及現代人物等等,內容豐富多樣。據說,僅祖?zhèn)鞯墓叛b人物各按不同面貌程式塑之,就達五六十套之多。
捏“妝糕人”藝人手藝高超,但工具箱卻十分簡單。一只小木箱,長二至三尺,其寬一尺多,高一尺五六寸。木箱上面有一個細木架,好像梳妝臺的樣子,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放糯米粉料,用濕紗布蓋上,以防風吹干。又有剪刀一把,用于分剪粉料及塑造形象。又有濕毛巾一塊,用于擦凈工具。木箱上層有一塊約兩公分厚的平滑木板,上有細孔洞,以便藝人可以將塑好的糕人仔插于小孔上。藝人們也總是能非??焖偈炀毜啬蟪龈鞣N精美、生動的糕人仔,而且僅用三、五件工具:一支窄竹刀、一柄角梳、一把小剪及一片扁骨簪(一頭弧形一頭尖),當然他們使用這些簡單的工具而能塑造出那么精彩紛呈的糕人仔,主要是靠他們的心靈手巧及精湛的技藝。他們每每塑完之后,即把糕人仔插于平滑木板的孔上。然后便用空罐頭殼制成能夠轉動的叫賣具,搖搖罐子,發(fā)出“咕咕咕”響聲,用來吸引小孩2。
制作“妝糕人”,做好粉料是很關鍵的。粉料是取上等糯米粞(閩南話:cui,粉漿)為主要原料,配粳米粉近半。將糯米粞事先在蒸籠中蒸透蒸熟,加水拌和。根據柔軟度的需要,有時適宜加入少許同樣已蒸熟的面粉。糯米質黏、透明而軟,粳米較硬,面漿綢韌,但粉性不透明。其中最要緊的是煮糯米粞和搓拌的功夫,也就是說必須使之熟透和充分攪拌,務必加以搓揉使其成為柔韌性強、容易捏塑,又不粘手的粉料。再調成各種色料,塑做糕人仔才不會發(fā)酶和龜裂。若煮拌加工得法,“妝糕人”可以保存數年不壞。至于粉料的顏色,除糯米粞煮后為灰白色,干則堅硬成半透明狀,本身可作一種色料使用外,其它色料,即取民間制造色紙所用之染料調配糯米粉料。如此,則色澤光潤有透明感,不同于面人之粉質粗糙,色彩無光。但現在為了方便,部分的粉料也有用色膏拌的。主要顏色有黑、赭、黃、乳白、大紅、鮮紫、桃紅、翠綠、草綠等色。這些基本色料還可以兩種顏色相互捏合搓勻,而調出第三種色,與繪畫色彩調色規(guī)律相同,因此可以配出五顏六色來。但作為捏塑“妝糕人”對顏色的要求,則多取單純鮮艷之民間傳統(tǒng)用色規(guī)范處理,其設色不在于層次、種類之多少,而在于利用形與色的組合交換,取得對比的活力和鮮明性。有的配色方法可取數種粉料擰轉疊合,搓成色彩條紋相間、并置之復雜效果,或交錯捏成不規(guī)則之色彩暈化漸變,猶似美麗的彩釉窯變紋,均為捏“妝糕人”彩塑之特技。
觀藝人用祖?zhèn)鞣蟆皧y糕人”,他們運用手指和手掌的搓、捏、揉、按之技巧,十分靈活自如,好似隨心所欲般,可看出他們置身于其中,一邊做還一邊自我欣賞,欣賞了再捏,簡直就是在自我陶醉。這也印證那句話“欣賞之中都寓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3這所有的一切均是順手拈來,自下而上,隨意自如,迅速捏塑、象征象形,意趣妙生。他們的基本捏法先是搓一色料折為左、右腿,兩尾端貼鞋,二腿粘附竹簽上。捏兩片色料包二腿作褲管狀,另捏數片作圍裙等飾。搓二團色料按扁包于雙肩和手臂處作衣袖,搓小粒白料或粉紅料搓捏置袖管下作為手,再于手邊一剪,顯出姆指,其余合指部份用小角梳一按顯數痕以作手指,稍捏轉成手勢。又加胸飾:搓細長條黃色料,以角梳橫向按滾即成一長珠串,繞貼胸前。搓一色料,按扁貼于領口。頭部另塑:搓橢圓形白膏或粉紅料插于短竹簽作頭臉,開臉方法,即以骨簪尖頭從鼻底插入并挑出鼻子,刮極細條黑料壓入眉眼部位,刮極細條白料作眼白,刮一點紅料入作嘴唇。捏一塊黑料作發(fā),上加小團為冠,用角梳輕按二下即現無數發(fā)紋,壓一薄片大紅料或桃紅料,以簪刮起縐卷貼于發(fā)間作鮮花。頭部塑完,即剪短其竹簽插入領口。順手捏兩片彩料貼于腳下,或作花葉或示云彩,或加彩帶繚繞。最后點涂金粉液于頭飾衣裙或貼金、銀箔。近些年多采用電化鋁廢片貼金,長久不氧化,以使民間工藝品具有閃光華美之趣。如此等等,一尊“妝糕人”就塑完成了。諸如此法捏塑糕人仔,輕巧而別致。這種塑完下身方接頭部之法,與北方面人自頭塑至腳方法相異。另如捏塑金魚,三、五分鐘即成斑斕奇趣,似真非真,特具一格。
三、閩南“妝糕人”藝術之生態(tài)考察
閩南捏“妝糕人”的手藝人出外賣手藝主要在泉州、廈門、漳州、晉江、惠安、同安、莆田、仙游、閩侯、福清和福州等地,又南至潮州、汕頭、廣南,解放前也到金門、臺灣。在閩南的泉州和廈門,是捏“妝糕人”主要的代表地區(qū)。其中泉州泉南的“妝糕人”手藝較為傳統(tǒng)、正宗,可以說是閩南“妝糕人”的源頭。近二三十年來,泉州僅剩十來人仿學捏“妝糕人”。比較常見的藝人,是今北鼓樓旁邊及泉港一帶的兩位六七十歲的藝人。他們均系泉南張氏雙洋前洋村人,一直以來都是以捏塑“妝糕人”為生。他們所塑內容多是戲劇故事人物及雞鴨禽鳥。泉州西街開元寺的東西塔片區(qū),也常有一位近八十歲的老藝人,他多以面粉為主,摻合糯米粉等料,善捏十幾公分大的古代仕女,兼捏些花卉和小孩喜歡的玩食,里面包有貢糖的壽桃、紅米龜等。他前幾年還在捏,可能年邁,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出來行業(yè)。據說當年泉州泉南張氏雙洋前洋村之捏“妝糕人”手藝是不輕易外傳的,在閩南各地偶有見者多為張氏手藝人流動賣藝。它盡管對其他地區(qū)均頗有影響,尤其是對閩臺諸縣,廈門、漳州、晉江、莆田、海澄、金門及臺灣等地。但各地到訪學者,似僅得其鳳毛麟角。追溯歷史,泉南張氏雙洋前洋村捏“妝糕人”,幾百年來在閩臺乃獨樹一幟。
到了近代,廈門的捏“妝糕人”也十分興盛。廈門本島,歷來隸屬于泉州府同安縣,4又以地處漳、泉二州之間的三角地帶,鴉片戰(zhàn)爭后,廈門成了五口通商口岸。由于港口經濟一時繁榮,閩南手藝人紛紛云集于此。因此,捏“妝糕人”這一門民間手藝,自然也興盛于廈門的大街小巷。一直到了解放后,廈門街面上仍然可見很多捏“妝糕人”藝人。據說泉南有一捏“妝糕人”老手藝人張春池,曾流落至現廈門思明區(qū)八卦埕定居,手藝亦頗為精湛,他早已在三十多年前去世了。前段時間,在廈門南湖公園里偶遇一位捏“妝糕人”藝人,叫林建國。今年57歲的他,10歲起就跟著父親學捏“妝糕人”。其人物形象多取材于佛道故事、閩南戲曲人物。但林建國還是“與時俱進”地捏出了美羊羊、機器貓等當前孩子們較為喜愛的卡通形象。不過讓他最遺憾的還是苦于沒有人繼承這門手藝,因為現今大多數年輕人對此項技藝毫無興趣。除此之外,時常還可見到閩南各地捏“妝糕人”手藝人游走于廈、漳、泉等地小攤販,他們雖保留某些民間特色,但比之傳統(tǒng)捏“妝糕人”,卻因過多的寫實性導致格調自是比傳統(tǒng)的遜色。
四、金門、臺灣“妝糕人”藝術之生態(tài)考察
金門的“妝糕人”。金門縣,古稱“浯洲”、“仙洲”,以“固若金湯、雄鎮(zhèn)海門”之意而稱“金門”,位于福建省東南部海域泉州圍頭灣與廈門灣內。解放前金門就屬廈門管轄,由于金門島居民多閩南人、特別是廈門祖籍的居多,因此兩島民俗語言相通、雞犬之聲相聞,自然也有捏“妝糕人”這一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以前兩岸對峙時,那些早年從閩南或移居或嫁到金門的人,雖已鬢發(fā)斑白,卻仍懷念故鄉(xiāng)閩南的風土人情,乃至不忘兒時喜玩的“妝糕人”,請人千方百計從泉州、廈門繞過香港帶“妝糕人”到金門,以此便有“妝糕人解鄉(xiāng)愁”之說。隨著近年來兩島交流的熱絡,很多金門人也來閩南訂做各種戲曲故事人物等“妝糕人”之樣品帶往金門,近些年更有不少金胞直接來閩南花較高價尋覓采購。如今金門還有捏“妝糕人”的藝人。因廈門、金門民間藝術原系一脈相承的關系,金門捏“妝糕人”的藝術風貌仍基本保留明顯的閩南傳統(tǒng)特色。如今有海上“小三通”,來往金門島很方便,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從金門碼頭坐車,經過五、六分鐘的路程到達水頭村。村內景色宜人,聽導游介紹,經常會有捏“妝糕人”的藝人來此捏售,基本上還是保持閩南風格的“妝糕人”,但比起廈門、泉州一帶多了一些“風師爺”的題材。
臺灣的“妝糕人”。因閩南百姓大量出洋謀生僑居海外,捏“妝糕人”手藝也隨之流傳至臺灣和南洋一帶.臺灣與閩南自古以來關系密切,清初曾隸屬泉州府,而后又與廈門同為臺廈道,才有“臺灣四面俱海,舟楫相通,唯泉、廈爾”之說。5至上世紀40年代,臺灣臺北縣板橋市尚存一家捏此“妝糕人”的小店鋪,還兼塑果蔬、壽桃、紅米龜等,多用于民俗、祭祀之供品,據親眼見者說,其技藝十分精巧。據說十五年前臺北市敦化北路還常見一位捏“妝糕人”的手藝人,亦善靈巧地捏各種人物、動物之民間傳統(tǒng)題材的“妝糕人”,頗受當地群眾和外國游客的歡迎。近年來捏“妝糕人”藝術在寶島臺灣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從事捏“妝糕人”藝術的臺灣民間藝人既有在各旅游點擺攤設點,也有在學校里傳授技藝的老師;他們潛心于糯米塑藝術的天地間,制做出了許多匠心獨運、栩栩如生的“妝糕人”藝術品。
臺灣的“妝糕人”作品不但有濃郁的臺灣鄉(xiāng)土氣息,還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有觀世音、如來佛、福娃娃、布老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花卉、果蔬等,都是“妝糕人”的題材,一個個色彩鮮艷、形象傳神。就連傳統(tǒng)的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這種抽象概念,臺灣藝人們也全能以生動、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在反映傳統(tǒng)內容的同時,現代題材的“妝糕人”作品,在臺灣糯米塑中也能看到,如卡通片里的人物,泰迪熊、機器貓等。臺灣“妝糕人”在創(chuàng)作材料上,對傳統(tǒng)的材料成分進行了改進,在糯米中加入了色素和明膠,制成了一種新型的粉料。用這種材料做成的“妝糕人”,不僅色彩很鮮艷,可塑性比較強,而且結實耐磨,保存的時間最長可達20年。
結論
閩臺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捏“妝糕人”彩塑,是很令廣大民眾喜愛的糯米塑工藝品。從民族、民間藝術傳統(tǒng)的研究角度來說,它不僅作為民間美術本身有其特殊的藝術價值,應予重視和保護,而且在其用色和造型及塑法等技藝方面,對于現代的雕塑和繪畫,包括油畫等西方畫種,走我們本民族風格的探討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滋養(yǎng)。并且它與二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我國民間傳統(tǒng)繪畫,有著共同的藝術特質,可給我們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提供寶貴的啟迪。當然我們更希望,兩岸民間糯米塑藝人能多接觸多交流,讓這一生長在祖國東南沿海的“藝苑奇芭”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曾智煥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M].方志出版社,北
京,2000年, p89
2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廈門市志》[M].方志出版社,北
京,2004年,p3664
3朱光潛著.《朱光潛談美》[M].金城出版社,北京,2006年,
p190
4高令印著.《廈門文化叢書》[M].廈門宗教,鷺江出版社,廈門,
2002年,p212
5連橫著.《臺灣通史》[M].商務印書館,北京,1983年,p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