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理,季 瀏
心理控制源、身體自我與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相關(guān)研究
蔡 理1,季 瀏2
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運用身體自我量表(PSPP)、內(nèi)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及機遇量表(IPC)以及體育鍛煉影響因素自陳問卷對南京市大學生進行測試和調(diào)查,以身體自我為中介變量,對心理控制源、身體自我與業(yè)余體育鍛煉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考察。結(jié)果表明:(1)南京市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傾向于外控,存在顯著性別差異;(2)控制源與體育鍛煉的參與水平有顯著相關(guān);(3)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身體自我相關(guān);(4)身體自我、心理控制源對體育鍛煉水平的預(yù)測活動是通過兩個途徑完成的。
心理控制源;身體自我;體育鍛煉
“控制源”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結(jié)果的責任的認知定向。它是身心健康的重要預(yù)測源,能較好地預(yù)測健康行為。與外部控制型的人相比,內(nèi)部控制型的人在經(jīng)受應(yīng)激挫折以后,有較少的抑郁或軀體癥狀,能更成功地應(yīng)對壓力事件。
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guān)心理控制源和鍛煉行為關(guān)系的研究并不多見。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控制源與鍛煉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1-5]。健康控制源的內(nèi)控信念與鍛煉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高度內(nèi)控的個體比外控者更可能參加鍛煉。鍛煉可以顯著降低應(yīng)激反應(yīng)、提高自尊、增強控制源的內(nèi)控傾向。(2)控制源與鍛煉行為關(guān)系的中介變量[6-10]。研究者們提出年齡、身體自我、健康價值觀、對鍛煉重要性的信念、其它的潛在促進因素等中介變量。(3)控制源對鍛煉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機制[11-14]。研究者們從身體控制感、態(tài)度和行為控制感等不同的角度來探索控制源影響鍛煉行為的機制。
資料顯示,身體自我可作為中介變量來加以分析。身體自我是指個體意識到的身體性自我存在,涉及個體對自己的相貌、體格、體能等的看法和評價,是個體自我價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鍛煉心理學研究表明[15],身體自我與特定的身體活動和健康行為有關(guān),如參與或回避競技運動、休閑活動、體育鍛煉或減體重的策略訓練等。它的變化能引起整體自尊水平的同方向變化。因此,本研究考慮將身體自我作為預(yù)測體育鍛煉狀況的中介變量,探索并驗證心理控制源對鍛煉行為的影響路徑。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南京4所高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1 000名一到四年級的在校本科生,其中理工科學生312名,文科學生296名,藝術(shù)類大學生217名。收回問卷853份,有效回收率82.5%。
1.2 測量工具
1.2.1 控制源測量工具 本研究選擇內(nèi)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及機遇量表(簡稱IPC量表),IPC量表包括三個獨立的組成部分:內(nèi)控性(I)、有勢力的他人(P)、機遇(C)。整個量表共有24個條目,每一分量表包含8個條目,以7分制評定。所有條目均以第一人稱陳述,評分從-3(很不同意)至+3(很同意),計算總分時加上24以抵消負分。
1.2.2 身體自我的測量工具 選用徐霞等人修訂自Fox等1990年編制的身體自我量表(PSPP)作為測量工具。該量表包括身體自我價值(主量表)和運動能力、身體狀況、身體吸引力、身體素質(zhì)4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6個題目,共30個條目組成。每題的得分范圍為1-4分,每個分量表總分范圍為6-24分。采用4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身體自我程度越高。
1.2.3 體育鍛煉影響因素自陳問卷 本研究采用開放式自陳問卷。問卷有兩部分:一是促進體育鍛煉的因素,一是阻礙體育鍛煉的因素。每部分僅要求被調(diào)查者寫出5個句子。促進體育鍛煉的因素分為身體、心理、交流、學習和習慣5類。阻礙體育鍛煉的因素分為客觀和主觀2類。
1.3 統(tǒng)計分析
對問卷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和 LISREL 8.5(學生版)上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的基本情況
2.1.1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的總體情況 根據(jù)大學生在IPC量表上的得分情況,根據(jù)得分的頻數(shù)分布圖和偏峰度系數(shù),大學生在該量表上的得分近似于正態(tài)分布。本次調(diào)查共取得有效數(shù)據(jù)825個,經(jīng)統(tǒng)計得到南京市大學生內(nèi)控型量表的分值均數(shù)為32.58,SD=4.388,與常模相比較低,且分布較為集中;有勢力的他人量表分值為27.273,SD=7.658機遇量表分值27.807,SD=6.881與常模相比均有顯著差異,說明大學生在事務(wù)的抉擇上受外來因素影響比較大。
2.1.2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人口學變量的關(guān)系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在性別方面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可以看出,他控分量表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機遇分量表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得分(見表1)。這說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在專業(yè)方面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差異不顯著。在內(nèi)控維度上,理科高于文科;在他控維度上文科高于理科,機遇維度上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專業(yè)差異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在城鄉(xiāng)來源方面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顯示內(nèi)控維度、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均沒有顯著差異(見表3)。
表3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城鄉(xiāng)差異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2.1.3 大學生心理控制能力的年級差異分析 由表4可看出在心理控制源三個維度上低年級學生的平均分都比高年級組學生的高,但標準差也高。說明低年級組自控能力的離散程度大,T檢驗顯示兩組學生在內(nèi)控維度上的差異非常顯著,但在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表4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年級差異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2.1.4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性別、專業(yè)、年級2×2× 2多因變量方差分析 以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得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專業(yè)和年級為自變量,進行2(性別)×2(專業(yè))×2(年級)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5,表明大學生心理控制源性別主效應(yīng)顯著(F=35.9,P<0.001);年級、專業(yè)心理控制源主效應(yīng)不顯著,性別×年級交互效應(yīng)顯著(F=13.442,P<0.05),其余因子交互效應(yīng)不顯著;性別×專業(yè)、年級×專業(yè)、性別×年級×專業(yè)心理控制源交互效應(yīng)不顯著。這驗證了心理控制源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
表5 性別、專業(yè)、年級對心理控制源的影響(方差分析表)
2.2 心理控制源、身體自我與體育鍛煉情況的相關(guān)分析
主要探討心理控制源和身體自我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參與感、持久性和效果認知的影響,表6為各研究變量的相關(guān)矩陣。從中可以看出,第一,體育鍛煉(參與感、持久性、滿意度)與身體自我各維度顯著正相關(guān)。第二,體育鍛煉的量、體育鍛煉的堅持性與內(nèi)控維度顯著相關(guān),與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顯著負相關(guān)。有勢力的他人維度和機遇維度在體育鍛煉過程的初期作用明顯,而內(nèi)控維度更多的對體育鍛煉的持續(xù)性和效果影響更大。第三,內(nèi)控與身體自我各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他控與身體自我中身體吸引力、運動技能均顯著負相關(guān)。機控與身體自我各維度呈負相關(guān)。
表6 各研究變量的相關(guān)矩陣
為考察心理控制源與身體自我各維度之間的關(guān)系,本研究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統(tǒng)計(見表7)。假設(shè)模型的卡方檢驗值為24.87,P<0.001,說明假設(shè)模型整體檢驗非常顯著。這說明內(nèi)控維度越高的大學生,身體自我的程度越高。
表7 內(nèi)控維度對身體自我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統(tǒng)計
為考察內(nèi)控維度與體育鍛煉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本研究對結(jié)果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統(tǒng)計(見表8)。假設(shè)模型的卡方檢驗值為1.35,P=0.39,說明假設(shè)模型整體檢驗并不顯著,即內(nèi)控維度對體育鍛煉量的預(yù)測作用并不很明顯。
表8 內(nèi)控維度對體育鍛煉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統(tǒng)計
2.3 心理控制源、身體自我與體育鍛煉效果預(yù)測作用的分析結(jié)果
本研究采用3種回歸方程進行估計:一用中介變量(身體自我價值感)對自變量(內(nèi)控維度)進行回歸;二用因變量(體育鍛煉活動等級)對自變量(內(nèi)控維度)進行回歸。三用因變量(體育活動等級)對自變量和中介變量同時進行回歸(見表9)。
從表9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方程里,自變量對中介變量有非常明顯的影響作用。它解釋了中介變量總變差的26%。在第二方程里,自變量對因變量有非常顯著的低度負影響作用。它和自變量共同解釋了因變量總變量的2.3%。第三方程中,中介變量對因變量起著顯著的低度影響。它和自變量共同解釋了因變量總變量的5%。自變量與中介變量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tolerence=0.69)。自變量內(nèi)控維度對因變量身體活動等級不能做因果關(guān)系的預(yù)測。但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支持自變量內(nèi)控維度通過中介變量身體自我共同對身體活動等級做預(yù)測。
2.4 運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SEM)建立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因素的路徑模型
根據(jù)上述多元回歸分析所得結(jié)果,進一步采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建立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因素的路徑模型(詳見圖1)。根據(jù)理論假設(shè),以身體自我為中介變量,分別以內(nèi)控維度、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為自變量建立結(jié)構(gòu)模型(分別命名為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然后進行分析和修正,最終得出比較滿意的模型。
圖1 以身體自我為中介變量的內(nèi)控維度與體育鍛煉效果的關(guān)系
模型一的擬合指數(shù)NNFI.IFI、CFI等于或大于0.90,RMSEA小于0.05,這說明模型擬合的比較完好。從路徑圖(圖1)可以看出,第一,內(nèi)控維度對運動量的預(yù)測主要是通過身體素質(zhì)的中介作用,這說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量主要取決于他們對身體素質(zhì)的穩(wěn)定的內(nèi)部歸因。第二,內(nèi)控維度既通過身體吸引力的中介作用對體育鍛煉參與感發(fā)生作用(0.49),也對體育鍛煉參與感產(chǎn)生直接影響(0.24),這說明大學生對身體吸引力的持續(xù)關(guān)注是決定其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第三,內(nèi)控維度也會通過身體素質(zhì)的中介作用對體育鍛煉的持久性發(fā)揮作用(0.48),這說明對身體素質(zhì)的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關(guān)注是大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第四,內(nèi)控維度通過身體素質(zhì)、身體吸引力、運動技能對體育鍛煉滿意感起預(yù)測作用,其中通過身體素質(zhì)(0.48)和身體吸引力(0.34)對體育鍛煉滿意感的預(yù)測作用較顯著。這大概與體育鍛煉對改善身體素質(zhì)和身體吸引力的效果比較明顯有關(guān)。
圖2 以身體自我為中介變量的他控維度與體育鍛煉效果的關(guān)系
模型二的擬合指數(shù)NNFI.IFI、CFI等于或大于0.90,RMSEA小于0.05,這說明模型擬合的比較完好。如圖2所示,他控維度對體育鍛煉的預(yù)測水平有兩條路徑。第一條是直接對體育鍛煉的參與感、持久性和效果滿意度產(chǎn)生影響,對體育鍛煉的量沒有預(yù)測作用。第二條是通過身體吸引力和運動技能對體育鍛煉的參與感、持久性和效果滿意度發(fā)生作用。
模型三擬合指數(shù)NNFI、IFI、CFI等于或大于0.90,RMSEA小于0.05,這說明模型擬合的比較完好。如圖3所示,機遇維度對體育鍛煉效果的影響是通過對體育鍛煉參與感的預(yù)測發(fā)生的,但是效果不顯著。
圖3 以身體自我為中介變量的機遇維度與體育鍛煉效果的關(guān)系
3.1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對體育鍛煉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南京市大學生在控制源的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上的得分均與常模有差異,這說明大學生在事務(wù)的抉擇上比較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包括父母、師長、同伴,媒體、情緒等,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16]。而且,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南京市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在他控和機遇兩個維度上存在比較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在他控和機遇這兩個量表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這說明與男生相比較,女生更傾向于外部控制,她們更容易把行為結(jié)果歸因于外部壓力,如命運、機遇、他人等。這有可能是源于兩性不同的社會角色分工、現(xiàn)實的壓力以及傳統(tǒng)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本次調(diào)查分析了內(nèi)控維度與體育鍛煉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在體育鍛煉的運動量、參與感、持久性和效果滿意度上,內(nèi)控維度較高與內(nèi)控維度較低的大學生有一定的差異。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在體育鍛煉過程的初期作用明顯,而內(nèi)控維度更多的在體育鍛煉的持續(xù)性和效果上影響更大。內(nèi)控維度越高的大學生,鍛煉的堅持性越好,參加體育鍛煉的效果越好,體育鍛煉的量也越大。這一結(jié)論驗證了以往的研究,支持心理控制源對體育鍛煉的預(yù)測作用。
3.2 身體自我各維度對體育鍛煉的影響
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南京市大學生身體自我的性別差異比較顯著。男生在運動技能、身體吸引力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反映出男生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運動技能、身體吸引力的滿意度高于女生,這可能是大學男生身體發(fā)育已進入成熟期的表現(xiàn),也可能與女生對身體自我的評價受到社會評價等方面的反饋和比較有關(guān)系。南京市大學生身體自我總體上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年級發(fā)展趨勢,即1年級到2年級是不斷升高,3年級到4年級不斷下降,到4年級下降到最低點??赡苁且驗榈湍昙墪r間比較充裕,學習、生活壓力小,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比較多,高年級面臨就業(yè)或繼續(xù)深造的壓力,生活中容易出現(xiàn)緊張、焦躁情緒,影響身體健康,而且鍛煉時間比較少,因此,身體自我下降。
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身體自我的各維度可以作為中介變量對體育鍛煉進行預(yù)測。內(nèi)控維度與身體自我及其4個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它對預(yù)測大學生運動等級、運動的持久性、運動的滿意度等有一定的作用,而這種作用是可以通過中介變量身體自我完成的。
3.3 心理控制源、身體自我和體育鍛煉情況的模型
運用結(jié)構(gòu)方程建模發(fā)現(xiàn),心理控制源對體育鍛煉水平既有直接的預(yù)測作用,也通過身體自我的中介作用對后者產(chǎn)生間接的影響。
路徑模型顯示,內(nèi)控維度對鍛煉持久性的預(yù)測最顯著的是通過身體素質(zhì)的中介作用。這說明大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是源于他們對身體素質(zhì)的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關(guān)注,希望通過體育鍛煉來改善體質(zhì)。此外,內(nèi)控維度對體育鍛煉滿意感的預(yù)測作用主要是通過身體素質(zhì)和身體吸引力這兩條路徑,這大概是由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善身體素質(zhì)和身體吸引力。也可能是因為媒體、輿論等對身體吸引力的關(guān)注,增強了大學生的鍛煉意愿。
路徑模型顯示,他控維度對體育鍛煉行為的預(yù)測最為顯著的是通過身體吸引力的中介作用。這說明大學生可能會因為他人對身體意向、身體魅力等因素的評價而引起鍛煉行為的改變。因此,在強調(diào)身體吸引力的項目如健美操、瑜伽、拉丁舞,強調(diào)運動技能的項目如籃球中,大學生們更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而且,集體項目比個人項目的體育運動鍛煉效果更容易受到他控因素的影響,運動中其他個體的身體意向、運動技巧、參與性和評論都可能會對個體參加體育運動的持久性和效果的評價產(chǎn)生影響。
(1)南京市大學生心理控制源更傾向于外控,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南京市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專業(yè)、城鄉(xiāng)等因素上無顯著差異。
(2)南京市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與身體自我相關(guān)。個體身體自我越強,體育鍛煉的量越大。對女性體育鍛煉產(chǎn)生影響的維度是身體吸引力和身體素質(zhì)維度,對男性體育鍛煉產(chǎn)生影響的維度是運動技能與身體素質(zhì)維度。
(3)南京市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與心理控制源相關(guān)。內(nèi)控維度與體育鍛煉的堅持性、體育鍛煉的量顯著相關(guān),內(nèi)控程度越高,個體業(yè)余鍛煉的量越大,體育鍛煉活動的持久性和效果認知也越好;他控維度和機遇維度與體育鍛煉的量顯著負相關(guān),對體育鍛煉的持久性相關(guān)不顯著。
(4)南京市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與身體自我相關(guān)。內(nèi)控維度的個體在身體自我的各個維度得分較高,而有勢力他人維度、機遇維度與身體自我呈負相關(guān)。
(5)內(nèi)部控制源、身體自我、對鍛煉重要性的感知對體育鍛煉具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作用,三者相結(jié)合比其中單獨任一種更能預(yù)測體育鍛煉的堅持性、鍛煉量和鍛煉效果。
[1] Haupt,Gene Lloyd.The Role of Physical Self-Efficacy,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Locus of Control and Values in Adherence to Aerobic Dance Exercise Programs[J].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996,57(4-A):1508.
[2] Sunsern,Rachanee.Effects of an Exercise Program on Stress,Self-Esteem,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in Thai Post-Menopausal Women[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0,61(4-B):1877.
[3] 全東明,劉珍妮,李剛.海洛因依賴者心理控制源[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1,1(3):217.
[4] 謝曉非.成就動機、冒險傾向與控制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8(3):413-420.
[5] 張鋒,畢重增,陳本友.自我價值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1(6):6-9.
[6] Labbe,Elise E.,Welsh,Cay.Children and Running: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Self-Efficacy,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3,16:85.
[7] Burk,Cyndi,Kimiecik,Jay.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cus of Control,Value,and Exercise[J].Health Values:The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Education&Promotion,1994,18(6):14-23.
[8] Andrew Steptoe&Jane Wardle.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Behavior Revisited: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Young Adults from 18 Countrie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92:659-672.
[9] Wallston,Ken.Special Issu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Chronic Illness[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5,10(2):301-302.
[10] Guinn,Bobby,Vincent,Etc.Exercise Locus of Control,Behavior,and Intention Among Mexican American Youth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6,28(1):115-126.
[11] Feldman,R.S.Understand Psychology[M].Mcgraw-Hill,Inc,C.1993:524.
[12] Chatzisarantis,Nikos L.D.,Brunel U.The Cognitive Processes by Which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Predic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2,7(6):685-699.
[13] Hagger,Martin S.,Armitage,Christopher J..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Loci of Control and Causality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 Leisure-Time Exercise Context[J].Journal of Applied Biobehavioral Research,2004,9(1):45-64.
[14] 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
[15] Ryan E.Rhodes,Kerry S.Courneya.Threshold Assessment of Attitude,Subjective Norm,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for Predicting Exercise Intention and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5,6:349-361.
[16] 王登峰.Rotter心理控制源量表的大學生試用常模的修訂[J].心理學報,1991,23(3):292-298.
Correlation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ntrol,Physical Self and Physical Exercise
CAI Li1,JI Liu2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 method,PSPP,internal control,others in power and opportunities scale(IPC)and physical exercise influence factor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anjing.Physical self is used as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control source,physical self and amateur physical exercise.The result shows that:(1)Nanjing university students'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is inclined to external control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2)The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levels;(3)There is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source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hysical self.(4)Physical self and mental control sources predict exercise levels in two ways.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physical self;physical exercise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3-0103-06
10.15942/j.jcsu.2015.03.20
G804.8
A
1001-9154(2015)03-0103-06
蔡理,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E-mail:njucaili@hotmail.com。
1.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蘇南京210097;2.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200241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 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