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朋 劉巍 徐玄沖
1.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中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力量特征研究
董德朋 劉巍 徐玄沖
1.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和旋外、內肌群,測試速度包括0°/s和180°/s,測試結果由專職人員提供并打印。
1.2.2 測試指標 本研究選取0°/s速度下的相對峰力矩(PT/BW0°/s)和相對平均峰力矩(APT/BW0°/s)作為摔跤運動員最大力量素質的肌力指標[3-4];180°/s速度下的相對峰力矩(PT/BW180°/s)和相對平均功率(AP180°/s)作為快速力量素質的肌力指標[4];180°/s速度下功疲勞指數(shù)(WF180°/s)作為力量耐力素質的肌力指標[5-6];0°/s與180°/s速度下的屈伸力矩比(H/Q0°/s或180°/s)、旋外內力矩比(O/I0°/s或180°/s)以及異側同名肌群比(L/R0°/s或180°/s)作為穩(wěn)定性力量的肌力指標[7]。
1.2.3 測試方案 (1)咨詢運動員的基本情況,包括身高、體重以及傷病等問題。(2)帶領自由式摔跤運動員進行10-15min的準備活動,在準備活動之前告知運動員重點對肩關節(jié)進行針對性的準備活動,防止測試拉傷,提高適應。(3)準備活動完成后,帶領運動員到實驗室,調試機器,設置參數(shù),同時按照儀器操作手冊要求對運動員進行了固定,講解了注意事項。(4)本研究采用0°/s和180°/s的速度進行測試,每名運動員在各速度下進行3次亞極量的練習,以減小測量誤差[8],在0°/s下的測試所獲得的指標結果為持續(xù)5s所得(時間間隔30s),而180°/s下的測試則運動20次,相對峰力矩用前4次最大力矩與體重計算所得,相對平均峰力矩由前四次均值與體重所得,而WF180°/s指標由公式所得(本研究采用前5次力矩均值減后5次力矩均值之差與前5次力矩均值之比,再乘以100計算所得),運動過程中測試人員給以鼓勵。(5)記錄測試數(shù)值、解綁、打印測試報告。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 本研究運用SPSS 13.0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測試指標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兩個組別的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三個組別的對比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1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肌力特征
由表2可知,我國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在不同速度下的PT/BW、APT/BW以及AP指標均為伸肌大于屈?。≒<0.01或P<0.001),WF180°/s肌力指標則屈肌大于伸肌,但是該指標為低優(yōu)指標,即數(shù)值越小,說明運動員的力量耐力水平越高。由此看來,該項目男子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伸肌肌力水平明顯優(yōu)于屈肌。在異側屈、伸各肌力指標對比中發(fā)現(xiàn),盡管大多數(shù)指標為右側大于左側,但均未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從穩(wěn)定性力量的肌力指標對比中發(fā)現(xiàn),0°/s速度下的H/Q和L/R也均未出現(xiàn)顯著性(P>0.05),而180°/s速度下的H/Q和L/R則出現(xiàn)了顯著性(P<0.05)。
表2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各力量素質肌力(屈、伸)
2.2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旋外、內肌力特征
表3顯示,自由跤運動員的肩關節(jié)兩側旋外的PT/BW、APT/BW以及AP指標均小于旋內(P<0.01或P<0.001),WF180°/s則相反。因此,該項目男子運動員肩關節(jié)各肌力表現(xiàn)為旋內優(yōu)于旋外的特征。同時,左右側旋外的對比、O/I0°/s、O/I180°/s肌力指標的異側對比、L/R0°/s、L/R180°/s肌力指標的旋外與旋內對比也均表現(xiàn)出了顯著性差異。
2.3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力比較
2.3.1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最大力量肌力比較 表4顯示,從屈伸肌力來看,健將與優(yōu)秀運動員肩關節(jié)左屈、右屈的 PT/BW0°/s和APT/BW0°/s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健將與一般運動員肩關節(jié)右屈、右伸的 PT/BW0°/s和左伸、右屈的 APT/BW0°/s也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均為健將大于一般;優(yōu)秀與一般運動員的比較中也表現(xiàn)出類似的特征。從旋內、外肌力來看,健將運動員與優(yōu)秀運動員左旋外、右旋內的PT/BW0°/s、APT/BW0°/s,右旋外的APT/BW0°/s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或 P<0.01)。健將與一般的比較中,肩關節(jié)右旋內的PT/ BW0°/s和左旋外的APT/BW0°/s存在顯著性,且健將運動員優(yōu)于一般運動員;優(yōu)秀與一般的比較中,差異性與前兩者相似。
表4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最大力量肌力分析
2.3.2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快速力量肌力比較 表5顯示,從屈伸肌力來看,健將運動員與優(yōu)秀運動員肩關節(jié)左屈的PT/BW180°/s、右屈和右伸的AP180°/s顯著大于優(yōu)秀運動員(P<0.05或P<0.01);健將與一般的比較中,肩關節(jié)右屈和右伸的AP180°/s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優(yōu)秀與一般的對比中部分指標存在相反的現(xiàn)象,比如左伸的 PT/ BW180°/s和左屈、右伸的 AP180°/s。從旋內外肌力來看,健將運動員左旋外和右旋內的AP180°/s明顯高于優(yōu)秀運動員;在與一般運動員的對比中,肩關節(jié)左旋內的PT/BW180°/s和左旋外的AP180°/s肌力指標優(yōu)于一般運動員;優(yōu)秀與一般運動員的對比中僅右旋內的AP180°/s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表5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快速力量(屈、伸)肌力分析
續(xù)表5
2.3.3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力量耐力肌力比較 健將與優(yōu)秀運動員對比中(表6),除左伸的WF180°/s沒有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動作形式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均為健將優(yōu)于優(yōu)秀。健將與一般運動員的對比時,肩關節(jié)各動作的WF180°/s均優(yōu)于一般運動員。在旋內、外肌力指標對比中,健將運動員在右旋外、旋內的WF180°/s明顯優(yōu)于優(yōu)秀運動員,在左旋內、右旋外以及右旋內的WF180°/s明顯優(yōu)于一般運動員,而優(yōu)秀運動員在左旋內、右旋外的WF180°/s上優(yōu)于一般運動員。
表6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力量耐力(屈、伸)肌力分析
2.3.4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力量肌力比較 從表7中可知,健將運動員與優(yōu)秀運動員的肩關節(jié)右側H/Q0°/s以及屈肌群的L/R0°/s和L/R180°/s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健將與一般運動員的比較中,右側 H/Q0°/s、屈肌群的 L/R0°/s、L/R180°/s以及伸肌群的 L/R180°/s均明顯大于一般運動員;優(yōu)秀與一般的比較中,右側H/Q0°/s和伸肌群的L/R0°/s出現(xiàn)了顯著性差異。從旋轉肌群來看,健將與優(yōu)秀運動員肩關節(jié)左側的O/I0°/s和O/I180°/s均存在差異(P<0.05或P<0.01),旋內的L/R0°/s存在臨界差異性(P=0.053),旋外的L/R180°/s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O/I表現(xiàn)出小于優(yōu)秀運動員的特征,而L/R表現(xiàn)出大于優(yōu)秀運動員的特征;健將與一般的對比中,僅左側的O/I0°/s和右側的O/I180°/s存在差異性;優(yōu)秀與一般的對比中,僅右側的O/I180°/s和旋外的L/R180°/s存在差異。
表7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穩(wěn)定性力量(屈、伸)肌力分析
續(xù)表7
2.4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力量素質與運動水平的變化關系
由于不同力量素質具有多個指標,且部分指標的單位并不一致,為了便于分析各力量素質與運動水平的關系,采用百分位法對各肌力指標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公式1)。
基于此,本研究繪制了肩關節(jié)屈、伸與旋轉肌群的各力量素質(標準化得分)隨運動水平變化示意圖(見圖1-4)。首先,從4個圖中各力量素質標準分大小來看,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與回旋肌群的最大力量均較其他力量素質標準化得分高;其次,由不同水平運動員各力量素質標準分比較得知,健將運動員肩關節(jié)無論是屈、伸肌群還是旋轉肌群,各力量素質標準化得分均優(yōu)于低水平運動員;最后,該部位肌群各力量素質與運動水平并非是單線性的對應關系,肩關節(jié)屈、伸與回旋肌群的這種變化表現(xiàn)為一致性。
圖1 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與旋轉的最大力量標準分變化示意圖
圖2 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與旋轉的快速力量標準分變化示意圖
圖3 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與旋轉的力量耐力標準分變化示意圖
圖4 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與旋轉的穩(wěn)定性力量標準分變化示意圖
3.1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屈、伸肌力分析
從屈、伸肌力特征可知,男子自由跤運動員的伸肌顯著優(yōu)于屈肌,這一結果與我國女子摔跤運動員的肌力特征相似[10],因此,我國該項目運動員肩關節(jié)伸肌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均優(yōu)于屈肌肌群。本研究還顯示了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右側的屈、伸大于左側,但是并未出現(xiàn)顯著性(P>0.05),Roger的研究表示,兩側肌群力矩差異在15%以內不易造成運動損傷[11]。從整體來看,該項目男子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左右側肌力較為平衡。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力量肌力指標顯示,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的L/R肌力指標在85%-100%之間,而該指標的合理范圍應該在90% -110%[12],這是造成該部位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外學者Escamilla等人也證明了這一點[13],進一步說明了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的支持和保護性力量訓練還較為欠缺。
同時,在0°/s速度下H/Q的對比和L/R均未出現(xiàn)顯著性(P>0.05),而180°/s速度下的H/Q和L/R則出現(xiàn)顯著性(P<0.05),這似乎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在靜力狀態(tài)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衡與穩(wěn)定能力較好,但是在動力下的這種穩(wěn)定能力較易被打破,這將導致男子自由跤運動員在比賽中與對手進行對抗時,應對不同速度的變化能力相對不足。這也將進一步降低其他力量形式的發(fā)揮,甚至導致運動損傷的出現(xiàn)。因此推測,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快速狀態(tài)下的穩(wěn)定支撐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3.2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旋內、外肌力分析
就肩關節(jié)旋轉動作的各肌力特征而言,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的旋內各肌力指標均優(yōu)于旋外,證明了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旋內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力量耐力大于旋外,這符合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的專項運動特征。也證明了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在訓練中對旋內主要作用肌的訓練刺激較大,背闊肌和胸大肌的提升,必然有利于自由跤運動員的提抱和扭摔。但是,在穩(wěn)定性力量的肌力指標對比中,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O/I肌力指標在45%-70%范圍內。而以往研究顯示,運動員肩關節(jié)旋外內比的評價標準為2:3(66.7%)[14],進一步從表3中發(fā)現(xiàn),僅右側的O/I180°/s肌力指標在標準范圍內,而左側不同速度下的O/I肌力指標比值均較低(50%以下)。這一結論則證明了肩關節(jié)旋外肌群力量的薄弱,Yildiz等人認為,在作用于肩關節(jié)旋轉運動的一對拮抗肌中,若原動機的收縮力量明顯大于拮抗肌,會造成肩關節(jié)運動中拮抗肌和原動機力量的失衡,而長期的處于這種失衡狀態(tài)便會引起該關節(jié)運動損傷[15]。同時,肩關節(jié)的左右旋外比僅在70%-90%,也不符合正常的異側同名肌力比范圍[12],同樣證明了左側旋外肌肉力量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而肩關節(jié)O/I指標的左右對比和L/R指標的旋外、內對比則證明了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旋轉運動的不平衡性,這也可能成為該項目男子運動員肩關節(jié)經(jīng)常出現(xiàn)損傷的原因之一。由此說明,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力量亟需進一步加強,尤其對左肩外旋肌群的力量素質。
3.3 不同水平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力分析
在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最大力量肌力比較中,就屈、伸動作而言,高水平自由跤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可能并不是取勝的唯一因素,如部分指標存在健將低于優(yōu)秀運動員。但不能否認的是,最大力量仍是該項目運動員的基礎性力量,這從健將和優(yōu)秀運動員均顯著高于一般級別運動員得以證明。就肩關節(jié)旋轉動作而言,健將、優(yōu)秀運動員與一般運動員的比較同樣證明了最大力量的重要地位,同時,健將與優(yōu)秀的比較也證明了僅僅一味的追求該部位肌群最大力量的發(fā)展,并不能保證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由此推測,低水平運動員提高最大力量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競技能力,但是若想向更高層次邁進,一味的追求最大力量的提高并不是一種有效途徑,即這種對應關系隨著運動水平的提升而減弱(本研究中健將運動員在部分指標上低于優(yōu)秀運動員)。
在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快速力量肌力比較中,就屈、伸而言,健將運動員肩關節(jié)左屈的PT/BW180°/s和右屈、右伸的AP180°/s肌力指標均較其他水平的運動員優(yōu)秀。結合之前健將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并不是最高的結論,可以推斷,在具有一定最大力量基礎上的快速力量發(fā)展,可能更有利于自由跤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同時,優(yōu)秀運動員與一般運動員的比較則證明了沒有較強的最大力量作為基礎,一味發(fā)展快速力量,并不利于自由跤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類似的結果也表現(xiàn)在了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旋轉的相應指標上。由此看來,一般運動員目前首先急需提高的是最大力量素質,而優(yōu)秀運動員則需要提高的是快速力量素質。
就不同水平運動員肩關節(jié)力量耐力指標的比較而言,運動員的力量耐力水平隨運動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告訴我們,具有較好的力量耐力水平,能為運動員長時間保持最大功率的輸出提供保障,也就更適合該項目持續(xù)性高強度的比賽需要。另外,從穩(wěn)定性力量肌力指標中發(fā)現(xiàn),健將、優(yōu)秀以及一般運動員肩關節(jié)存在多種肌力指標數(shù)值不在合理范圍之內的現(xiàn)象,例如優(yōu)秀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屈伸力矩比,健將、一般運動員肩關節(jié)的旋內外力矩比等。綜合來看,無論是肩關節(jié)的屈、伸還是旋內、旋外,我國各個級別的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力量水平整體較差,尤其是快速條件下的旋轉所涉及的肌群更為嚴重,這勢必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
3.4 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力量素質與運動水平的變化關系分析
本研究為了探討肩關節(jié)各力量素質隨運動水平的變化關系,采用百分位法對各肌力指標進行了計算,并匯算出各力量素質標準分(圖1-圖4)。研究顯示,各級別運動員的最大力量標準分均大于其他力量形式,從而證明了肩關節(jié)的最大力量素質仍然是該項目運動員的基礎性力量。同時還發(fā)現(xiàn),該部位屈、伸與旋轉肌群的各力量素質與運動水平的線性對應關系并非為單線性關系。而是隨著運動水平的提升,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肌群的最大力量與之關系出現(xiàn)弱化現(xiàn)象,而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則表現(xiàn)出與運動水平更為緊密的線性對應關系,同時,該部位屈、伸與旋轉的這種變化表現(xiàn)為一致性。由此推測,男子自由跤運動員在最大力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應該優(yōu)先發(fā)展快速力量與力量耐力,尤其是快速力量,這可能更有利于運動水平的實質性提高。
(1)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伸肌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優(yōu)于屈肌肌群;就旋轉肌群而言,肩關節(jié)的旋內肌群優(yōu)于旋外肌群的肌力特征。
(2)從肩關節(jié)屈、伸肌群的穩(wěn)定性肌力指標中發(fā)現(xiàn),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在靜力狀態(tài)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衡與穩(wěn)定力量較好,快速狀態(tài)下這種穩(wěn)定能力較易被打破,說明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快速運動狀態(tài)下的支撐和保護性力量能力不足;
(3)就旋轉肌群而言,O/I指標的左右對比和L/R指標的旋外、旋內對比證明了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肩關節(jié)旋轉運動的不平衡性,進一步推測我國男子自由跤運動員需要加強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力量訓練。
(4)最大力量仍然是該項目運動員肩關節(jié)力量素質的一個重要基礎性力量,然而一味的追求最大力量的提升,并不一定是一種有效途徑。研究認為,運動員的最大力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應該優(yōu)先發(fā)展快速力量與力量耐力(尤其是快速力量),這可能更有利于運動水平的實質性提高。
[1] Eckenrode BJ,Logerstedt DS,Sennel BJ.Rehabilit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Collegiate Wrestlers Following a Posterior Shoulder Stabilization Procedure[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09,39(7):550-559.
[2] Jancosko JJ,Kazanjian JE.Shoulder Injuries in the Throwing Athlete[J].Phys Sportsmed,2012,40(1):84-90.
[3] Ryser DK,Erickson RP,Cahalan T.Isometric and Isokinetic Hip Abductor Strength in Persons with Above-knee Amputations[J].Arch Phys Med Rehabil,1988,69(10):840-845.
[4] 王清.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tài)診斷和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與建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5] Lumex Inc.CygexII Testing Protocol[M].NY:Cybex Division of Lumex,1975.
[6] 華立君.等速測試系統(tǒng)在體育科研中的應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7(4):33-35.
[7] Baldon RM,Lobato DF,Carvalho LP,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Eccentrichip Isokinetic Torque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J].J Sport Rehabil,2012,21(1):26-33.
[8] Gautrey CN,Watson T,Mitchell A.The Effect of Isokinetic Testing Speed on the Reliability of Muscle Fatigue Indicators During a Hip Abductor-Adductor Fatigue Protocol[J].Int J Sports Med,2013,34(7):646-653.
[9] 叢湖平.體育統(tǒng)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何子紅,馮連世,張豪杰,等.優(yōu)秀女子摔跤運動員體能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1):89-95.
[11] Roger E,Thomas R.Kinanthropometry and Exercise Physiology Laboratory Manual:Tests,Procedures and Data[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1.
[12] Davies GJ.A Compendium of Isokinetics in Clinical Usage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M].USA:La Crosse,1992.
[13] Escamilla RF,Andrews JR.Shoulder Muscle Recruitment Patterns and Related Biomechanics During Upper Extremity Sports[J].Sport Med,2009,39(7):569-590.
[14] 王向東,任景萍,王曉岐.優(yōu)秀男子古典式摔跤運動員主要關節(jié)肌力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5):69-74.
[15] Yildiz,Aydin T,Sekir U,et al.Shoulder Terminal Range Eccentric Antagonist/Concentric Agonist Strength Ratios in Overhead Athlete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6,16(3):174-180.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shoulder muscle strength feature of freestyle wrestlers in China.Methods:Through the ISOMED 2000 muscle testing system,the flexion,extension and rotation motion of the shoulder of male free wrestlers(12masters,9 good and 15general ones)are analyzed.Results:(1)The extensor is better than flexor muscle strength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uscle and internal rotation is superior(P<0.05).(2)The balance and stability strength in the static state(0o/s)is good,but the stability in the fast state(180o/s)is easy to be broken.(3)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T/BW0o/s,APT/BW0o/s,AP180°/s,WF180°/sand other indicators of shoulder join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thletes(P<0.05).(4)there are significant features in H/Q0o/s、O/I0o/s、L/R0o/s、H/Q180°/sand other muscle strength indexes. Conclusion:(1)The stability strength of shoulder joint in dynamic condi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especially the stability strength of fast state.(2)There is non-equilibrium in flexion,extension muscles or rotary internal,external muscles of shoulder joints.Sports injury can be avoided through strengthening balance training of shoulder joints.(3)When wrestlers maximum strength has developed to a certain degree,priorities should be given to fast speed and endurance training because it might be mor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ports performance.
muscle strength;maximal force;speed force;endurance strength
G804.6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3-00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