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CSCL中的社會臨場感研究

      2015-07-28 00:28:04
      成人教育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階段

      ?

      CSCL中的社會臨場感研究

      桑學峰

      (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南京210023)

      【摘要】CSCL(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是基于社會建構(gòu)主義等學習理論,通過社會交互和交流進行協(xié)作使學習者獲得發(fā)展的一種學習范式。社會臨場感是影響其過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CSCL中社會臨場感的形成要經(jīng)過“表達”“感知”“認可”等階段,在CSCL設計時應特別重視。

      【關(guān)鍵詞】CSCL;社會交互;社會臨場感;階段

      一、基本理論

      (一)社會臨場感

      目前,社會臨場感的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視,但對于什么是社會臨場感,各種說法莫衷一是。Ijsselsreijn等人將臨場感分為兩類:實體臨場感(Physical presence)和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實體臨場感是指使用者位于其它地點的感受,即身處其他位置或者是身臨其境的感覺。社會臨場感強調(diào)的是人們之間感受到的彼此存在的心理感覺。[1]社會心理學家Short等人[2]基于人際交流理論于1976年在《電信傳播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社會臨場感是指“對他人存在的感知”,具體來說就是指在利用媒體進行溝通的過程中,一個人被視為“真實的人”的程度以及與他人聯(lián)系的感知程度。該理論認為社會臨場感是媒體的一種特性,不同的媒體擁有不同的社會臨場感。Gunawardena(1997)教授認為,社會臨場感是學習者在參與媒體交互時感覺到的作為真實的人的程度,這一概念強調(diào)了對媒體交互和對交互感知的重要性。當學習者用同一種媒體進行學習時,獲得的社會臨場感的程度取決于媒體的交互功能及學習者對交互的感知。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和新興技術(shù)的發(fā)展,在線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許多研究者開始質(zhì)疑媒體的屬性是否決定了社會臨場感,并開始認為個人對臨場感的感知比媒體自身屬性更為重要。例如Garrison[3]將社會臨場感定義為學習者在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中從社會和情感上把自我投射為真實的人的能力。筆者認為,各種關(guān)于社會臨場感的描述并不是相對立的,只是分別站在“技術(shù)角度”和“人的角度”去分析。綜合以上的概念,社會臨場感是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將學習者作為“真實的人”的感知,這種感知既包括自己對他人的感知,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感知。社會臨場感由媒體的特征和學習者自身共同決定。

      (二) CSCL中的社會交互

      在CSCL環(huán)境中,交互的種類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學習者與學習內(nèi)容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學習者與學習界面的交互和替代性交互(不直接參與交互,通過觀察其他人的交互行為獲得相應知識經(jīng)驗等),[4]我們通常將學習者與學習者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稱為社會交互。社會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CSCL成功與否取決于社會交互是否充分,Ouamani[5]甚至將CSCL定義為一種運用計算機或網(wǎng)絡通過社會交互而進行的一種學習范式。以這種觀點為前提,所有的團體學習、知識的社會建構(gòu)及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都與社會交互有著緊密聯(lián)系。擁有不同認知水平、社會經(jīng)驗的學習者參與遠程協(xié)作學習的含義已經(jīng)不只是狹義地獲取知識和經(jīng)驗,而是在一個理想的CSCL環(huán)境中,通過共同協(xié)作完成協(xié)作任務,突破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知識、技能、情感及在非建構(gòu)環(huán)境中進行應用的過程。對團隊學習的支持和突破時空的特點使教育者們相信CSCL環(huán)境會成為未來遠程教育中最有前途的教學平臺。

      然而近幾年的CSCL實踐卻發(fā)現(xiàn),CSCL中的學習者并不主動地去發(fā)布和分享知識,參與討論,學生身處CSCl環(huán)境中卻只是一個孤獨的信息處理器,缺乏面對面學習中存在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學習效率低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CSCL的應用前景。Karel Kreijns[6]對CSCL進行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的CSCL應用中阻礙社會交互的兩個障礙:首先,由于基于面對面的協(xié)作學習中社會交互是自發(fā)進行的,教育者便想當然認為CSCL環(huán)境中社會交互也不需要刺激就能夠產(chǎn)生;其次,由于教育政策的干預,教育者們只關(guān)注與學習任務有關(guān)的社會交互而忽略了社會交互中的社會情感成分,這可以間接地對學習過程產(chǎn)生很大影響。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們發(fā)現(xiàn),引入社會臨場感理論,增強CSCL環(huán)境中的社會臨場感,能夠使學習者彼此間感受到對方的存在,縮短學習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建立互相信任和情感依賴,促進社會交互的產(chǎn)生。由此可以看出,CSCL中社會臨場感有助于克服社會交互中的兩個障礙,有效促進協(xié)作學習活動的開展。

      二、CSCL中社會臨場感的作用

      (一)社會臨場感影響學習的結(jié)果

      學習結(jié)果的評價有兩個維度:學習滿意度和學習績效。學習滿意度指學習者主觀的學習感受。學習績效指客觀地反映對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的表征,如學習成績。社會臨場感是促進CSCL中學習成員學習滿意度和績效的關(guān)鍵,高層次的社會臨場感能夠產(chǎn)生更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引起和維持高效的網(wǎng)絡互動,使學習者意識到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中存在的多維視角和廣泛思維,引導其更好地融入到學習中去,增強學習者的學習滿足感,增進學習深度,提高合作學習的水平,進而提高學習的滿意度和學習績效。相反,社會臨場感較低,則會導致學習者在網(wǎng)絡學習中遭受挫敗感并產(chǎn)生低迷的情緒,感受不到自己在學習小組中的位置,找不到準確的定位,大大降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會使學習者對協(xié)作學習造成一定的抵觸,嚴重影響學習滿意度和學習績效。例如Richardson[7]等人利用問卷調(diào)查法研究了學習者使用SUNY系統(tǒng)進行在線課程學習的情況,發(fā)現(xiàn)學習者對社會臨場感的感知與對指導教師的滿意度呈正相關(guān)。Garrson[8]等人驗證了在實踐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學習者通過文本交流工具也能夠獲得和表達社會臨場感和情感,能夠促進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學習目標的完成。

      (二)社會臨場感促進社會關(guān)系的形成

      人是社會性動物,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有歸屬感、愛和尊重的需求。在面對面的環(huán)境中,人們可以通過交談等活動去建立人際關(guān)系以滿足需要。同樣,在虛擬學習環(huán)境中人們也有建立社會關(guān)系的需求,然而由于身處不同的時空,人際關(guān)系的獲得受到了限制,其建立方式有其局限性,很多專家學者們認為社會臨場感是理解虛擬學習社區(qū)中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因素。Polhemus和Tu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臨場感對于建立、維持師生和生生之間社會交互的數(shù)量,促進深層次的交互行為和增強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有積極的作用。以小組為單位的CSCL學習中,人際關(guān)系較之于獨立學習要復雜得多。Kreijins[9]提出了社會空間(social space)的概念:社會空間是一種人際/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該網(wǎng)絡形成于群組成員之間,群組成員共享相同的規(guī)范與價值,遵守約定規(guī)則,扮演規(guī)定角色,共享相同理念。理想的社會空間一旦建立,協(xié)作學習小組成員便會形成學習共同體。共同體的形成是進行協(xié)作學習的基礎,只有形成學習共同體,小組成員才能主動分享知識,積極互動。Kreijins經(jīng)過實證研究證實,社會臨場感的建立能夠使學習者們更多地參與交流和協(xié)作,促進社會空間的形成。

      (三)社會臨場感為CSCL環(huán)境中的成員提供了持續(xù)學習的動力

      社會交互由多種成分組成,大致可分為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社會技能成分。認知成分是指與學習任務直接相關(guān)的提問、答疑等交互活動。情感成分指在交互過程中與學習任務不直接相關(guān)的問候、感謝和閑聊等與日常交際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當前教育者們過于注重認知成分而忽略了與學習任務不直接相關(guān)的情感成分,這與小組形成團隊凝聚力息息相關(guān)。社會臨場感是一種內(nèi)心的感覺,是在與CSCL中小組成員的協(xié)作交流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會表現(xiàn)出對學習小組的高度認同和依賴,增加小組成員交流的機會,使情感性交互增加,并形成小組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使個人責任與協(xié)作動機相結(jié)合,主動地進行分享學習資源、參與討論等協(xié)同活動。如果小組成員沒有對小組形成認同感,仍處于個別學習階段,很難主動地去開展協(xié)作學習活動,會導致“搭便車”行為的產(chǎn)生和“吸盤效應”,嚴重影響協(xié)作學習效果。

      三、CSCL中社會臨場感的實現(xiàn)

      (一) CSCL中社會臨場感的實現(xiàn)階段

      在對社會臨場感進行設計之前,應當關(guān)注三個主要的問題:首先,社會臨場感與交流的媒體息息相關(guān),如運用視頻會議進行協(xié)作學習時,學習者之間雖然相互分離,但能夠獲得視覺、聽覺的社會線索。而運用基于文本的交流時,學習者之間雖不能運用視聽覺線索,但可以通過運用表情符號和文字的組織去傳遞社會臨場感。其次,社會臨場感是可以被表達和感知的,社會臨場感縮短了虛擬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的心理距離,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建立了互相信任和積極的討論氛圍。最后,社會臨場感是基于交流媒體提供的社會線索,通過情感傳播和社會交互而產(chǎn)生的。

      1.表達階段(expression)

      在這個階段,學習者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其中包含與社會臨場感有關(guān)的情感的、交互的和與團隊凝聚力有關(guān)的信息。在表達階段,學習者們應當根據(jù)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或平臺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表達和展示自己,以便使其他學習者獲得足夠的線索去獲得感知信息。然而,在實際的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不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潛伏者”,可能是由于個人性格問題,他們不會主動分享和表達信息,但他們的臨場感信息可以通過他們的登錄時間、瀏覽歷史等信息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

      2.感知階段(perception)

      小組中的其他學習者們獲得他人所傳達的信息,對其信息進行提取,感知到信息傳達者的“社會臨場感”,并且獲得自己和信息傳送者屬于同一個團體的感覺,即屬于同一個學習共同體的感覺。在這一階段,需要各種統(tǒng)計工具(如通過文字挖掘技術(shù))將信息中“我們”“大家”等表示凝聚力的詞匯進行突出,并進行提取和感知。通過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將小組成員間的交互頻率進行統(tǒng)計并可視化,可以直觀地展現(xiàn)學習者和團隊之間的關(guān)系,方便學習者提取社會臨場感信息。

      3.認可階段(recognition)

      當一個學習者不斷地表達親密的關(guān)系以創(chuàng)造便于討論的氣氛時,這位學習者被認為是“社會呈現(xiàn)者”(social presenter)。這一階段是成員之間建立信任的關(guān)鍵。學習者之間的信任是形成社會臨場感進而形成高效的學習共同體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前兩個階段的發(fā)展,學習者之間初步建立了信任,進入認可階段,之前只是接受和感知別人信息的學習者決定開始自我表露,展現(xiàn)自己與社會臨場感有關(guān)的信息,“社會呈現(xiàn)者”獲得了其他人的認可,并認為他也是共同體的一員,建立了更深層次的信任,進而進入到下一個循環(huán)過程。

      社會臨場感具有累積的特點,在學習活動中是一直發(fā)展的,直到學習活動結(jié)束,學習共同體解散,但基于此所形成的社會關(guān)系可能會長久地維持下去。

      (二) CSCL中社會臨場感的實現(xiàn)措施

      1.改變當前教育風氣,注重學生情感發(fā)展

      我國雖然提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但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特別是網(wǎng)絡教學中,唯認知主義和知識至上論無時無刻不充滿在網(wǎng)絡課堂內(nèi)。遠程教育者往往只是教學資源的發(fā)送者,學生變?yōu)楸粍訉W習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挖掘自身的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體系。想要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應當強調(diào)情感的重要作用,應當注意到通過網(wǎng)絡進行遠程學習的人不是孤獨的信息處理器,他們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增加他們學習過程中的社會臨場感、減少學習中的孤獨,應當作為網(wǎng)絡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

      2.注意交互式的CSCL學習平臺的開發(fā)

      媒體特點是影響社會臨場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一個理想的CSCL平臺是學習者獲得社會臨場感的基礎。在CSCL平臺開發(fā)時:首先,應當盡可能多地、恰當?shù)貞酶鞣N交互技術(shù)以表達學習者的線索,以便同伴們感知。例如視頻對話、語音交流、文字表述等工具都可以應用在不同的活動當中,為學習同伴提供足夠的線索。其次,為學習者提供專門表達情感的區(qū)域,例如在平臺中可以加入“咖啡屋”這一區(qū)域,在這里學習者們能夠分享他們的個人信息,進行一些社會交際類的閑聊。這可以縮短學習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信任,以便社會臨場感的形成。最后,在平臺中加入覺知工具(Awareness Tools)。CSCL中的覺知工具指的是通過技術(shù)的支持為學習者提供關(guān)于同伴的行為、知識、社會性活動方面的信息,引發(fā)學習者之間相互感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促進有效協(xié)作學習的發(fā)生,提高CSCL的學習效果的工具。[10]例如在CSCL中GAW(Group Awareness Tool)可以將同伴是否處于CSCL環(huán)境中的信息呈獻出來。PT(Participation Tool)可以將同伴的參與度和對小組的貢獻度進行可視化,不僅可以使學習者感受到同伴的存在,還可以增強學習者的動力,避免“搭便車”行為的產(chǎn)生。各種功能的覺知工具的開發(fā)目前是國外的研究重點,值得我們?nèi)ソ梃b。

      3.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注重社會臨場感的培養(yǎng)

      課程設計者和教師應當重視社會臨場感的作用,制定一定的目標并設置學習任務去培養(yǎng)社會臨場感。在具體活動中,教師要經(jīng)常使用幽默輕松的話語,縮小與學習者的心理距離,對學生的觀點和建議積極反饋。鼓勵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與同伴建立和諧的關(guān)系,經(jīng)常使用如“我們”“大家”等概括性詞語。學習者對同伴的意見應積極評價,表情符號的應用、點贊、@和分享功能都能表達一定的社會臨場感。分享生活經(jīng)驗,進行與學習任務不直接相關(guān)的日常交際性對話也能促進社會臨場感的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宓寧寧.虛擬學習社區(qū)中成員的社會存在感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3:18—19.

      [2]Short,J.,Williams,E.,Christie,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London: Wiley,1976: 76—77.

      [3][8]Garrison,D.R.Anderson,T.,Archer,W.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1999,2(2—3) :87—105.

      [4]吳詠荷,托馬斯·希·里夫斯.網(wǎng)絡學習中的有意義交互:社會建構(gòu)主義的視角[J].中國遠程教育,2014,(1) : 15—23.

      [5]Ouamani,F(xiàn).,Saoud,N.B.B.&Ghézala,H.H.B.Management of Socio-cultural Knowledge Using an Ontologybased Socio-cultural User Profile in a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Decision Systems,2014,23(1) :40—54.

      [6]Kreijns,K.,Kirschner,P.A.,Jochems,W.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3,(19) :335—353.

      [7]Richardson,J.C.&Swan,K.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7(1) :68—88.

      [9]Kreijns,K.,Kirschner,P.A.,Marjan Vermeulen[J].Social Aspects of CSCL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3,48(4) :229—242.

      [10]梁妙,鄭蘭琴.支持協(xié)作學習的覺知工具:研究現(xiàn)狀總結(jié)與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2,(8) :30—38.

      (編輯/喬瑞雪)

      The Research on Social Presence in CSCL

      SANG Xue-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s a learning theory 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m,and also a learning form which makes the learners obtain the development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Social pres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the formation of social presence in CSCL should pass the phases of“expression”“perception”“recognition”,which should be specially taken attention in the design of CSCL.

      【Key words】CSCL; social interaction; social presence; phases

      【作者簡介】桑學峰(1988—),男,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shù)教育。

      【基金項目】南京郵電大學重點教改項目“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開放教育資源有效利用研究”,項目編號為JG01713JX13

      【收稿日期】2014-11-09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02.011

      【文章編號】1001-8794(2015)02-0034-04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434

      猜你喜歡
      階段
      二輪復習階段如何安排好學生的練習
      關(guān)于基礎教育階段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
      科學與社會(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搶跑,只能跑得快一時,卻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撫平創(chuàng)傷的五個階段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2
      淺談直銷人成長的四個階段
      《新高考》階段測試卷(五)
      各階段造價控制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41
      《新高考》階段測試卷(四)
      進入中場階段 落實政策為生
      醫(yī)改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抚顺市| 成安县| 武宣县| 黄大仙区| 泸定县| 平果县| 克东县| 海盐县| 五莲县| 米泉市| 邯郸市| 阳高县| 多伦县| 双城市| 金坛市| 宁远县| 盐津县| 岗巴县| 商南县| 蒙山县| 石泉县| 天峻县| 广河县| 莆田市| 衡东县| 绥滨县| 收藏| 麻栗坡县| 武山县| 临泽县| 涪陵区| 莫力| 钟祥市| 乳山市| 渭南市| 三门县| 治多县| 宁夏| 锡林郭勒盟| 武胜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