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華河北省圍場縣御道口小學
語文教學課堂結尾的幾種方法
田艷華
河北省圍場縣御道口小學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好的結尾不只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把課堂教學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課后、直至課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下面就語文教學結尾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語文教學是人文教學,每篇課文學完在結尾時,都由老師范范的教育學生:要學習某人的高尚品質或告訴學生應該明白什么道理,這種枯燥的說教不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達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在教學時,利用課堂的結尾創(chuàng)設情境,努力“閉緊”自己的嘴巴,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談感想、說自己真實的感受,讓學生在說中得到感情的升華,享受審美樂趣。
如在《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的結尾教學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假如我們去給李大釗等革命烈士掃墓,當你站在他們墓碑前的時候,你想對他們所些什么呢?”一句話,將同學們帶到了緬懷革命先烈的情景之中,同學們紛紛發(fā)言:有的說:“李大釗叔叔,你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那種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我深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您及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為國家做貢獻?!庇械膶W生還與當時釣魚島事件事件聯系起來,痛斥日本、美國的罪惡行徑,立志好好學習,制造出先進武器捍衛(wèi)祖國的領土。
在《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檢閱》等課文教學的結尾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面對苦惱的小貓(沒撈到月亮的猴子、沒找到見的人),你想對他說些什么?這樣創(chuàng)設出促進學生展開想象的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想去說,使學生在說中加深對課文內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再說中受到了教育。
學完一篇課文,并不是這篇課文的結束,教師應利用教學結尾巧妙地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課后,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續(xù)編故事,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作文能力。
在《凡卡》教學結尾時,我這樣質疑:對于課文的結尾你滿意嗎?你還想知道什么?而同學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凡卡后來怎么樣了?這時我適時激趣:“在你的心目中,希望凡卡有怎樣的結局?請按自己的想象結合科文續(xù)編故事,看誰寫的富有新意,誰給凡卡安排的結局更讓同學們滿意。”這時,學生們都積極的展開想象寫出了許多不同的結局,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我除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結尾把教學延伸至課后,還結合課文的特點創(chuàng)設懸念,把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自主的進行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草船借箭》的教學結尾,我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是一個有計謀、有膽略的人,他的神機妙算使周瑜欲致他于死地的陰謀沒有得逞,他的聰明才智使周瑜自嘆不如,那么,諸葛亮借箭之后怎樣了?諸葛亮和周瑜又有哪些斗智斗勇的故事呢?如果你們想知道,就到圖書室借閱《三國演義》這部書看吧!通過有目的的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開拓了視野、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和詞匯,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目的。
在一篇課文教學的結尾,有時由于各自的見解不同,對課文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在教學實踐中,我針對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見解,抓住矛盾積極引導學生辯論,讓學生在爭辯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比如在《凡卡》、《精衛(wèi)填?!返慕虒W結尾,我針對“凡卡能不能收到爺爺的的信”、“精衛(wèi)鳥能不能把大海填平”的不同見解,引導學生辯論,學生在不斷深入的辯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辯論意識,減少了盲從,也培養(yǎng)了學生口語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時,學生對不同見解的辯論一時得不到結論,我就鼓勵學生到圖書室或網上查閱資料,尋找答案;或根據自己的見解續(xù)編不同的故事結局讀給同學聽,這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當然不同題材和內容的課文,課堂結尾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在教學古詩時,課堂教學結尾可以讓學生把古詩改寫成故事或散文,或鼓勵學生搜集同一作者的不同古詩進行背誦,或搜集不同作者的表達同一內容的古詩進行比較、背誦;在教完一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可鼓勵學生把他講給別人聽或編成課本劇演給同學看。
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結尾,達到激發(fā)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拓寬學生視野的目的,從而把語文課堂教學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