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材料——“有無信仰的兩個家族”。
在美國,有兩個同時代的家族:一個是有信仰的愛德華茲家族,另一個是無信仰的馬克·尤克斯家族。馬克·尤克斯曾對愛德華茲說:“你信的那個信仰,我永遠(yuǎn)不信!”
美國學(xué)者A.E.Winship1900年做了一項(xiàng)研究,比較這兩個家族,寫成《Jukes-Edwards》一書。他追蹤兩個家族近200年來的繁衍發(fā)展,得出了一組有趣的數(shù)字:愛德華茲家族人口數(shù)1394人,其中大學(xué)教授100人,大學(xué)校長14人,律師70人,法官30人,醫(yī)生60人,作家60人,牧師、神學(xué)家300人,議員3人,副總統(tǒng)1人。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總數(shù)903人,其中流氓310人,坐牢13年以上130人,殺人犯7人,酒徒100人,小偷60人,妓女190人,商人20人,其中有10人是在監(jiān)獄學(xué)會經(jīng)商的。
“兩個家族”之所以天壤之別,實(shí)則源于有無信仰。一般來說,有信仰的人會心存敬畏,會時刻記得“頭頂三尺有神明”,從而自我要求,自我約束。雖獨(dú)處一室,仍感有“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不敢有絲毫的放縱;而缺乏信仰的人則無敬畏之心,進(jìn)而無畏無恥——“我是流氓我怕誰?”就沒有他們不敢干的事。
有人形象地把敬畏比作江河的兩個堤壩,一邊是敬,一邊是畏。江河的堤壩足夠高,不管河水怎么波濤洶涌,都會在可控范圍之內(nèi)。信仰崩塌了,敬畏的堤壩變低了或者破壩了,欲望的河流就會泛濫成災(zāi)。
我一直在試圖思考——“我們有信仰嗎?”我無力回答這個宏大而厚重的問題。在這里,我引用尹振球在《我們時代的精神困境——關(guān)于信仰問題的對話》中一段話:“我們沒有確立所有目的的那個最高目的,沒有確立所有原則的那個最高原則,沒有產(chǎn)生所有信念的那個最高信念,沒有確定一切標(biāo)準(zhǔn)的那個終極標(biāo)準(zhǔn)……所有的一切歸為一點(diǎn),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的信仰,這是我們今天的萬惡之源,萬病之根?!被蛟S能說明一點(diǎn)什么。
這些年來,的確有太多的人把“信仰”給弄丟了!改革頭20多年,重在解決人和物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脫貧”“溫飽”“小康”“翻兩番”,都是物質(zhì)的概念。“真誠”“友情”“適可而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說得少了,甚至為一些人所不屑,覺得這都啥年代了,還談這些,真是“老土”、out了。
我們承認(rèn),每個人都有自己合理合法的私利,我們不反對每個人把自己和家庭生活搞得殷實(shí)一點(diǎn)。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比欢耸且幸稽c(diǎn)精神的,僅在自己的私利和安樂窩里打轉(zhuǎn),充其量只是愛因斯坦所說的“豬欄的理想”而已。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是這樣說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chǔ),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說得好: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shí)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就沒有名副其實(shí)的國土。有了正確的理想信念,為了國家與民族的根本利益發(fā)熱發(fā)光,就會像隕石一樣,在穿透大氣層時不惜消隕自己。
按照本文的標(biāo)題,我想用“逆推法”,人必須自律,而自律的前提是敬畏,敬畏的前提是信仰。所以,尋找信仰,是當(dāng)今中國最大的命題,自然也是中國教育的最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