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鳳
劉鳳,現(xiàn)任江蘇省張家港市少年宮副主任,張家港市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
莎士比亞說,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最近,我的床頭被臺灣學者所著的《蔣勛說紅樓夢》占據(jù),厚厚一沓,若捧在手,沉甸甸的。你若來隨便翻翻,會發(fā)現(xiàn)我看過的書都不那么“干凈”。
閱讀時我習慣拿筆,喜歡把筆繞著手指轉。沒有了筆,我便如魚兒離開了水,渾身不自在。一筆在手便“自動”轉起來,到后來就成了我改不了也不想改的惡習。看到共鳴之處或有感觸之時,我總忍不住在文字旁邊涂涂畫畫,雁過留痕。
如今,翻找出從前我看過的書里注寫文字和標記確實有些意思。那是在老師們沒教給我批注閱讀方法時所作,雖不規(guī)范,也不做作,無偽飾。最關鍵的是,如今復看的感受不一定再有我當時記錄的那些感受了。先來說說我批注的形式:有劃線的,有寫字的,還有做標記的,甚至畫花草,有的還用各種顏色的筆涂寫??偨Y出來,我最喜歡打五角星,然后是三角形,再來就是單下劃線、雙下劃線,亦或把關鍵字圈點或框圍起來……這些大概只能算作我閱讀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了。
再來看我曾旁批寫下的內(nèi)容:有寫“一派胡言!”“若我是她,一定……”有寫“強者面前都是路,弱者面前全是山”等慷慨激昂的論調(diào),有寫“我想要的是一只可握的手和一顆理解我的心”“躲在小樓成一統(tǒng),也無風雪也無風”等顯現(xiàn)少女煩憂的文句;還有表達“那低頭垂頸間,是一種尋求寧靜的姿態(tài)”“繁花不解惠蘭意,流年匆匆,何必他人識?”的詩情;更有“雨,溫柔的滴嗒,敲打我心鍵,奏一曲清新悅耳的交響鳴歌”“為了那一霎的璀璨,你散出七色的神光。五月的鄉(xiāng)野,不夠你漫天遍地的懷敞。金色的麥浪,禁不住為你一曲曲吟唱……極目追尋,你一定看到澄澈目光里含淚的夢與念想”“觀園一片晴方好,結草銜環(huán)筑暖巢……不忍驚雀,緩步輕繞,人與鳥鳴兩不擾”等對大自然向往羨慕的辭賦。
再后來發(fā)現(xiàn),我這種愛涂愛畫的習慣,其實就是批注的閱讀方法?;剡^頭來看,批注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圈點勾畫中義正辭嚴,在擦擦寫寫里求同存異,在分析點評后感悟領會,在寫滿處警醒自己,在留白中一解千愁。批注,讓自己對比過去的自己,讓自己發(fā)現(xiàn)全新的自己。
有一次,看見同事J老師桌上有周國平著的《安靜》,忍不住拿起來翻翻。在別人眼里,她是有個性的同事,一般人不太和她多交流。我和她交往也是淡如水的。突然發(fā)現(xiàn),J的書上也不甚“干凈”,頓時覺得如遇知音。細看,她的圈劃與點評,與我心有戚戚焉,可謂同心之言其嗅如蘭。從此之后,我就真的與她親近起來。感謝她的那些批注,當了“紅娘”,能彼此珍視。果不其然,她之后的所言所行,我都是十分的贊同和理解。J看書很多,文學功底很深厚,喜歡《紅樓夢》。關于這部著作,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從她作的批注就可以領略一二。
話題轉回自己。關于紅樓的悟讀文章也翻過不少,那么多“紅學”家,記得我的大學老師講課時曾說過劉心武的“紅評”是最經(jīng)典的。我還依稀記得,劉心武老師《獨在花陰下穿茉莉花》是從評寫迎春開始的,還和探春放一起比評。青春無敵呀,那時的我不明就里,盡管作者是以第三者眼光來將當時與現(xiàn)代論比。可我固執(zhí)地只喜歡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故而旁批:性格決定命運,不喜歡迎春,太憂郁懦弱無能!此乃青春年少、血氣方剛時讀后的真實寫照啊。劉心武老師也說了,曹雪芹不一定在歌頌誰、批判誰,無所謂探春對迎春錯。
而如今,身為初中孩子的媽媽,年近不惑,享受閱讀,不時批注,仿佛覺得能陋室生輝,能紅袖添香。讀蔣勛先生說紅樓夢,就真的感覺到《紅樓夢》如他所言,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了。也完全可以理解蔣先生為何“我是把《紅樓夢》 當‘佛經(jīng)’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的根因了。我在這些話的旁邊不敢再輕易下筆,只是輕輕地把這些諍言劃出,暗暗咀嚼消化。
此時,在我眼里,“批注”已不只是“批注”?!芭笔悄且粋€時間點即時評判的看法和見解,“注”是一步步走來獨特的閱讀腳印和歷程,它記錄了我閱讀生涯的真實的感觸和體悟。每每回首,我總能看到一個不同的我。說話間,我仿佛又進入了那半畝方塘,掬一捧淡淡書香,氤氳在溫暖的燈光里,來一番靜態(tài)的靈魂對話。
我依然轉著我的筆,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