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
最近聽了幾堂高中語文公開課,幾位老師風格各異,各有所長,讓聽課的我頗受啟發(fā);同時,他們各自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的對學情的把握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新課程背景下,應該如何針對學情來備好課、上好課,我認為,高中語文教學應關(guān)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背景
有的老師為了追求課堂的活躍,會經(jīng)常采用競賽、搶答等方式來組織教學,這樣的課堂熱鬧、活潑,學生參與度高,但是不禁會給人一些疑惑,似乎學生反應得太快了,是問題設(shè)置得太簡單、膚淺,還是學生沒有沉下心來進入課文的情境中去深入地思考和品讀?語文教學的審美樂趣和思維、探究的樂趣是否在這樣的熱鬧中丟失了呢?學生隨著年齡增長其心智也在成熟,我們總讓他停留在低幼的階段,有一天他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
從身心規(guī)律上說,年齡越小的學生越喜愛趣味性、游戲性的教學方式,所以,初中教學與高中教學是有很大差異的。到了高中,所學內(nèi)容也更深、更偏重于思辨性,這時,老師一方面不能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教學內(nèi)容上,另一方面又不能一下子把內(nèi)容拔得太高或挖得太深,而讓課堂陷入沉悶與無趣。語文教學不能過于追求熱鬧,因為好文章是需要用心去品讀、去涵詠的,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手段多樣、鮮活的同時,也要明白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有內(nèi)涵、有思想、有美感的東西有越來越多的需求,老師有義務帶領(lǐng)他們?nèi)デ笾⑷ヌ剿?、去磨煉思想?/p>
從學科規(guī)律上說,針對一些需要投入深沉情感或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更不能去追求所謂的熱鬧,從而破壞了好文章的情感美或思想魅力,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等。引導學生學會品讀、學會深入思考,這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學生的預習情況
一般來說,老師在上某一篇課文時,都會布置學生預習,但是學生是怎樣預習的,到一個什么程度,不同的學生做得好與差的情況,恐怕我們的了解往往是很籠統(tǒng)或很零散的。而這些參差不齊的情況往往會制約我們的教學。其實不是每一篇課文都需要預習,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文章做不同的要求。對必須預習的課文,應該有具體的要求,列出條目來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完成,老師還要有相應的檢查。否則,有的學生只是讀了一遍課文,但卻借助參考書(不主張學生用有詳解的參考書,更不允許學生提前去看參考書,這會導致部分學生過于依賴這些書的解讀,生吞活剝,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已經(jīng)將課文學了一遍,這就會導致課堂上有的學生跟不上,有的學生又覺得沒意思。還有一種教法就是不要讓學生預習,就像在考場上一樣面對一篇完全陌生的課文,讓每一個學生完全充滿新鮮感地進入課堂學習、思考狀態(tài),這種先入為主貼“標簽”式的學習,有時候更有利于學生開動腦筋,從而激發(fā)他們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能。
三、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
任何教學內(nèi)容都是需要老師精心準備的,在備課時老師也必然會有對知識、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預設(shè),這是必須的。然而,預設(shè)不等于在上課時機械地按程序走,更不等于學生的想法和反應必須跟老師擬定的“答案”一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要考慮到教學的生成性,打造動態(tài)課堂。
具體而言,一是能根據(jù)學生的理解程度或提出的疑問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思路,包括在難度、容量方面的取舍,比如,學生的探究活動如果開展不起來,是哪里卡殼了,老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疏導;二是能對學生的回答有一個比較中肯而又較為開放的評定,不能“唯標準答案是從”,還可以就學生的回答引出一些新的內(nèi)容或思路。當然,現(xiàn)在也有一些老師走向了另一些誤區(qū),要么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教學目標或教學重點,面對學生采取的是一種“繳械投降”的消極做法,而導致課堂失控;另一種就是學生答什么都說“很好”,這種無原則、無判斷的贊美,其實是對教學的一種不負責任。
四、學生練習反饋的情況
學生的作業(yè),特別是考試,是最能反映學情的信息來源。老師必須重視練習或試卷中表現(xiàn)出的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審題的情況、習慣的問題、答題技巧問題,在講評練習或試卷時做到有的放矢。這一點對于畢業(yè)班來說至關(guān)重要,因為知識與能力的遷移、發(fā)現(xiàn)問題及解決問題是我們教學的重要目的。
五、學生的不同層次
同一個年級有班級差異,老師在面對不同班級時所采取的教學策略肯定要有所不同。而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的,這其實更能考驗老師。我們一般主張要面對大多數(shù),優(yōu)先解決大多數(shù)學生不明白或急需掌握的知識,然后才是針對尖子生和后進生的內(nèi)容,這在操作上是有一定難度的。除了課堂上要有重點、難點、易錯點的講解和突破以外,課下的單獨輔導或交流也是彌補課堂不足的辦法。
另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任務的規(guī)定上(主要是作業(yè)布置上)也是可以區(qū)別對待的,這對語文學科來說有相當?shù)碾y度,因為本學科的知識層次并無明顯的梯度,而學生也不大愿意把他們分成不同的等級。這時,也許可以在完成的寬嚴度上靈活處理,對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多完成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任務,而對基礎(chǔ)相對較薄弱、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在量上、目標上可以打一些折扣。這一點,有時在個別交流中更好操作,比如,推薦給不同學生讀的書,寫作上要達到的量的要求、層級要求等方面,就可以有差別。
古人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需要我們用整個教學生涯去探索。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僅需要老師在備課、上課、課后輔導時做一個“有心人”,它還對老師的個人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尊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僅體現(xiàn)了老師的胸懷,更需要老師有足夠的學養(yǎng)和應變能力,而這也正是新課標對我們提出的全新要求。
參考文獻:
劉瑋靜.高中語文模塊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D].魯東大學,20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