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楠
張思中外語教學法,是華東師大第一附中特級教師張思中在20世紀70年代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而成的一種外語教學法。人們把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的內(nèi)容概括為16個字:適當集中、反復(fù)循環(huán)、閱讀原著、因材施教。即在一定條件下,集中適當?shù)臅r間,運用一定量的材料,對學生進行一定難度的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科學地反復(fù)、循環(huán)強化,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對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分組復(fù)式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得,防止并克服心理上的失敗定勢,從而對所要達到的目標產(chǎn)生一種成功的渴望,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成功的把握,建立心理上的優(yōu)勢。
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的課堂步驟是在其教學原則的指導(dǎo)下,根據(jù)教師和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形式。描寫一種典型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技巧作為外語教學的標準模式是不可取的,但描寫一種具體的課堂形式有助于教師工作者研究、對比和借鑒。在這里,本文試圖描述某校初中三年級的一個班級(男生32人,女生30人)應(yīng)用張思中教學法理論的全過程:
1.Free talk(英語)(1分鐘)
2.老師提示學生回憶他們已預(yù)習的內(nèi)容(英語)(3分鐘)
(1)學生進行對話練習,有8對16名學生參加了練習。(英語)(8分鐘)(2)練習內(nèi)容:(省略)
3.學習課文(7分鐘)
(1)老師給部分學生一些有英語句子提示的紙條。(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3)拿紙條的學生根據(jù)要求進行role play練習,內(nèi)容和課文有關(guān),目的是加強、鞏固。
4.閱讀理解(10分鐘)
(1)全體學生自己閱讀理解材料并說明讀完后做完形填空。(2)兩名學生朗誦材料,目的在于檢查語音語調(diào)。(3)兩名學生復(fù)述材料,目的在于檢查材料意思掌握情況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5.老師解釋語言點(6分鐘)
(1)老師把語言點寫在黑板上。(2)老師用漢語說出黑板上的句子,要求學生翻譯成英語,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以上知識點的用法。(3)全體學生閱讀課文以加強理解和記憶。
6.聽力練習(9分鐘)
(1)學生拿出英語輔導(dǎo)報聽錄音完成報上練習。①聽一遍錄音。②完成一項練習,如看圖選擇問題。(2)有五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報告所選擇的答案。(3)第二次聽錄音,檢查答案。
從以上的步驟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課堂上,老師講課不足十分鐘,將近一半的學生參加了課堂活動,整個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這與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學生不再是聽眾,而真正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融入課堂教學當中,但是從上面的教學步驟中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足:我認為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講課時間過短,部分學生不太清楚教學進行的方式和目的。學生多練習固然是好,但過于頻繁,部分學生很難集中精力,教師缺少對班級整體學生的控制力,在別的學生朗誦或是復(fù)述課文的時候,很難保證其余學生精力集中,總體看來,教學的安排有些松散,也許還會有一些學生都不知道教學的重點是什么。但總體看來,整個課堂的氣氛很活躍,老師教得愉快,學生學得輕松。
任何教學法都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張法也是如此。總之,張思中的十六字教學法,為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英語教育總結(jié)了一套極具中國特色的學習與教學方法,為20多年來英語的普及打開了一條快捷、有效的通道。對國外教學理論的生搬硬套顯然是行不通的,張法正是密切結(jié)合我國的外語教學實踐,符合中國學生的需要。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在當今的教學中存在種種缺陷,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忽視它在教學改革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教學法的發(fā)展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相信我們在總結(jié)前人的理論與經(jīng)驗的同時,結(jié)合中國教育的情況會制訂出屬于我們特色的、科學的中國外語教學法。
參考文獻:
王宏偉,王忠民.張思中外語教學法在大英詞匯教學中的應(yīng)用[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