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端等
摘要:本文闡述了金保工程的含義,在分析C/S/S和B/S/S架構的基礎上,以唐山市“金保工程”市域網設計為例,闡述了基于C/S/S和B/S/S三層架構的“金保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現方法,充分顯示了基于成熟架構的軟件開發(fā)方法的優(yōu)越性。
關鍵詞:“金保工程”;電子政務;三層架構
【中圖分類號】G434
0.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加快了社會經濟的信息化進程,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是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3年8月,金保工程正式在國家立項,標志著我國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金保工程”概述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中央、省、市三級網絡為依托,支持勞動保障業(yè)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jiān)管和宏觀決策等核心應用,覆蓋全國的統一的勞動保障電子政務工程。
“金保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建立統一的覆蓋各項業(yè)務的集中式資源數據庫,實現城區(qū)內廣域網實時連接,在街道普遍建立勞動保障信息發(fā)布站,實現勞動保障主要業(yè)務的全過程計算機管理,大部分業(yè)務應用系統能夠使用統一軟件,初步建立硬件設備配置標準、網絡之間的接口標準、數據傳遞方式統一的全國養(yǎng)老保險信息系統,實現養(yǎng)老保險全國聯網。
2. C/S/S和B/S/S三層體系結構
與傳統的 C/S 結構相比,三層體系結構的應用系統把業(yè)務邏輯獨立出來,形成了一種新的由表示層、業(yè)務邏輯層和數據層構成的三層體系結構。
C/S/S 結構的客戶端一般為應用程序,通過網絡向應用服務器發(fā)送請求,應用服務器接受請求后生成相應的 SQL 語句并通過數據庫接口訪問數據庫,最后把結果通過網絡返回給客戶端。
B/S/S 結構的用戶界面為幾乎每臺電腦上都內嵌的 Web 瀏覽器,客戶端采用不斷成熟的 Web 技術下載應用并在瀏覽器上執(zhí)行。它的一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實現,但主要的事務邏輯在服務器端實現。
3.“金保工程”三層架構的分析
根據勞動和保障部關于信息化建設和金保工程的建設要求及《河北省金保工程總體規(guī)劃》的要求,結合唐山市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具體情況,唐山市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以電子政務標準體系和勞動及社會保障標準體系為指導,以投融資與運營模式和項目實施監(jiān)理模式為依托,按照多層架構的模式將系統自上而下分為表現組件與業(yè)務組件、業(yè)務運作支撐平臺、IT基礎設施三個層次,監(jiān)控及管理、信息安全是貫穿三個層次的兩大體系。
應用支撐平臺采用先進的、流行的三(多)層技術體系架構,分別為:用戶層、業(yè)務邏輯層、數據存儲層。
用戶界面層:通過用戶權限和信息權限過濾后,統一用戶界面顯示,接收用戶界面操作和查詢請求,將業(yè)務邏輯處理后的數據生成用戶界面。
業(yè)務邏輯層:負責按照用戶界面層提交的請求,并按照業(yè)務邏輯提取、過濾和處理數據,并將處理完的數據包返回給用戶界面層,進行顯示。
數據存儲層:負責系統數據和信息的存儲、檢索、優(yōu)化、自我故障診斷/恢復,以及業(yè)務數據。
三層架構的處理方式是:業(yè)務邏輯分布到應用服務器上,數據庫上不再具有業(yè)務邏輯處理單元,而只負責基礎業(yè)務數據的管理,主要的計算任務由應用服務器完成,從而充分利用了應用服務器在并發(fā)處理和邏輯計算方面的優(yōu)勢。另外,應用服務器還可以做集群的配制,即在物理上,統一應用管理多臺應用服務器對外部請求的分配和并行處理。這樣,當計算請求并發(fā)量巨大時,集群的多臺應用服務器之間可以動態(tài)的進行任務分配,實現負載均衡,保證了系統性能不會因為大量并發(fā)用戶的訪問而急劇下降,另外系統也同時具備了很好的可擴展性和伸縮性,即在請求并發(fā)量增大或減少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或減少應用服務器數量,以便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硬件資源。
采用三層架構將業(yè)務邏輯處理集中到應用服務器,應用服務器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并發(fā)處理能力。我們根據社保行業(yè)的特點,需要快速、準確的響應,所以采取C/S與B/S混合軟件體系結構,設計了一套B/S/S體系結構與C/S/S體系結構相結合的框架體系。B/S/S體系結構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勞動保障系統的業(yè)務經辦,而C/S/S體系結構主要完成與定點醫(yī)療結構的大量數據交換處理。通過采用此種混合模式不但可以解決社保內部經辦機構業(yè)務經辦多元化的需求(特別是街道、社區(qū)社會保險所業(yè)務經辦),同時也能夠解決定點醫(yī)療機構與社會保險機構信息系統跨平臺、跨結構之間的數據交換。
4.結束語
總體上講,整個社保業(yè)務分別為公共業(yè)務管理、各險種支付管理、綜合查詢統計、IC卡接口和外部系統接口五個部分,而社會保險管理信息系統真正使這五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目前,隨著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一個集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工傷、生育保險為一體的“五保合一”的社會保險信息管理系統正在全國各地建立,它不僅能夠處理單位與個人的保險業(yè)務,而且強化了與銀行、下屬單位、上下級保險機構以及醫(y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聯網。
參考文獻
[1] 初英智.全國金保系統建設綜述[J].中國勞動保障,2004, 12(11): 7-9.
[2] 蔡松源. 金保工程網絡平臺建設研究[J].信息技術,2014, 6: 158-166.
[3] 劉海林, “金保工程”中服務器和存儲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信息與電腦.2011,11:100-102.
[4] Bidgoli,Hossein Handbook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San Diego:Academic Press,c1999
[5]JohnsonR E."Components,Frameworks,Patterns"[J].ACM SIGSOFT 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1997,2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