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景
近來,河南省鄭州市西三環(huán)快速路因半年連塌15次,成為輿論焦點。在媒體此前的報道中,該道路被戲稱為“塌塌不休”、“坑坑不息”,更有媒體稱該工程為“豆腐腦”工程,連豆腐渣都不如。9月24日晚,鄭州市政府西三環(huán)路面塌陷專家調查組向社會公布塌陷原因及整治方案,稱9月底前全面開展綜合整治工作,力爭兩個月內完成整治任務。但是,政府專家組的結論仍遭到質疑,對于“兩個月完成整治任務”的承諾,有關方面也表示懷疑。截至發(fā)稿,仍沒有哪個單位為這15次塌方承擔責任。(2015年10月13日《中國青年報》)
不久前,就“塌塌不休”工程有現場勘查專家直言:“離15塌不遠了!”沒想到,一語成讖?!岸堂彼綄覍野l(fā)生,與其說是自然條件造成的,不如說是人為因素所致。道路“半年15塌”,顯然離不開偷工減料、設計缺陷、規(guī)劃混亂等原因,往深一點說,是規(guī)劃缺乏敬畏之心而造成的“短命”工程。假如規(guī)劃者和設計者將眼光放遠一點,作出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設計,就不至于導致“半年15塌”。從半年13塌開始就引起輿論廣泛關注,令人遺憾的是,半年15塌了,問責仍舊遙遙無期。
按理說,查清塌方原因,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應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然而,對政府來說,一般都想著用“投入小、工期短”的公司:對施工方來說,則想著如何選用材料來降低成本,如何精簡工藝來省時、省力;對監(jiān)理,位來說,也是靠“打點”,睜一只眼半一只眼。恰恰源于此,才最終導致連豆腐渣都不如的“塌塌不休”工程。值得一提的是,距離政府對塌方事件啟動問責機制已經近一個月,事件的最終調查結果仍然沒有公布。
面對耗資數十億元的工程,道路半年塌陷15次,此等“短命”現象不得不引人深思。道路為什么“半年15塌”?答案也許并不難找。一是開發(fā)商偷工減料,以次代優(yōu)。二是政府監(jiān)管不力,開發(fā)商蒙混過關。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執(zhí)法不嚴,違法成本太低。四是責任意識之缺失。類似于城市道路塌方的案例,我們見得并不少。一個關鍵原因,是因為問責沒有真正“硬”起來,才使得道路“半年15塌”。如果道路施工項目都做到讓參建者對施工質量終身擔責,還會出觀“半年15塌”嗎?
在問責缺位的前提下,一切皆有可能,“半年15塌”就是最好的說明。啟動問責機制,不僅需要高高舉起,更需要重重落下,否則責而不罰跟形同虛設沒什么兩樣。投資數十億元,“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膽”的道路,讓人情何以堪?白花花的銀子搭進去了,但道路卻一塌再塌,如此勞民傷財的“豆腐渣工程”是誰拍腦袋決定的?有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征求公眾意見?這些都需要調查清楚,給民眾一個滿意的交代。
一言概之,“問責坍塌”比道路坍塌更可怕,畢竟道路坍塌可以拆了再修補,但“問責坍塌”會讓政府公信為、隨之“坍塌”,一旦民心也隨之“坍塌”,后果將不堪設想。從這個意義上說,“離16塌不遠了”絕不能再次上演,因為公共決策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拷問。當務之急,如果決策部門亟需妥善化解“半年15塌”,讓問責起到“殺雞儆猴”作用,只有建立這樣的“高壓線”,才能實現標本兼治,最終讓“半年15塌”丟進歷史垃圾箱,畫上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