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改革的整合,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使小學語文課堂異彩紛呈。
[關鍵詞]適時 適機 適度 異彩紛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8-038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呻S之而來,信息技術下的語文課堂又招來了不少非議:多媒體在課堂上的運用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影響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淡化了學生的情感;忽視了板書的作用;無法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成了課堂上的“放映員”。其實,這些擔憂是有必要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多媒體存在這樣的弊端,就否定了它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我認為遵循適時、適機、適度的原則,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可以使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如虎添翼,使小學語文課堂異彩紛呈。下面我結合自己教學中的實踐談談我對多媒體的運用。
一、適時運用多媒體,營造情境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于提供刺激、增強氛圍,還在于語文學習需要熏陶感染。利用信息技術的精巧設計,可以把學生帶入一種真切、生動的情境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語言文字學習效率。如教學《怒吼吧,黃河》一課時,我首先播放《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的視頻。那深沉激昂的歌聲,雄壯的樂曲,洶涌澎湃的黃河……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一種精神振奮的氛圍中。可見,多媒體為調動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手段。利用音樂和視覺相結合的方法,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身臨其境的情感世界。
二、適機運用多媒體,潛心會文本
多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畫面靈動,感染力強等特點。適機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一,巧妙設疑。語文課文中的“疑”對于自主閱讀極為可貴。學生讀中有疑,教師求之不得;學生心中無疑時,教師還要想辦法設置疑問,而且要設得巧妙、有深度、有高度。有時,一個別具匠心的課件往往能助教師一臂之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一夜的工作》,當學生感悟到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工作的崇高境界時,我演示一段配樂的課件,教師根據畫面配上深情的解說:夜已經深了,星星疲倦地眨著眼,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正專注地伏案工作。如果此時此刻,你就在總理身邊,你會想些什么?你會做些什么?你又會輕輕地說些什么?(屏幕上出現:我會想___________________,我會做________________,我會輕輕地說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指導朗讀。朗讀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的“結果”上,更體現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學生讀好課文,既要引導學生“讀進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要指導學生讀出來——把作者思想感情恰當地表達出來。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一課時,我播放一段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片斷后,再讓學生拿起課本讀書,學生的情感立刻融入文本中,語調時而低沉悲切,時而悲憤激昂。
三、適度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要有明確的目標。不管是利用多媒體提供先前經驗,還是利用多媒體提供認知線索,教師都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把握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使用多媒體。
如《孟母斷織勸學》是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將劇本演一演。如果學生沒能深入品味文本,那么演一演時,就難以達到效果。在上課時,我扣住了“斷織”這一關鍵詞。但是古代的手工織布,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于是我播放了一段孟母織布的視頻:昏黃的燈光下,孟子在夜讀,孟母在織布;孟子已入睡,織布機還在咔咔地響著……看完視頻后,我引導學生說出感受。學生說:“孟母織布太累了?!薄懊夏改敲葱量嗟乜棽拣B(yǎng)家,孟子卻不好好讀書,還逃學,真是太不懂事了!”……然后,我再將話題切入“斷織”一詞,深入文本品讀。學生通過視頻,既初步了解古代的織布機,還深切地體會到織布的艱辛。所以,后來在表演劇本時,有一位“小孟子”發(fā)了瘋似的去搶“孟母”手中的剪刀,表演得十分動情感人。這得歸功于多媒體課件,是它激活了學生心中的情感因素。課后評課時,有教師點評到:“如果能有視頻播放孟母斷織的鏡頭就好了,這樣給學生模仿的例子,會有更多的學生演好這個課本劇。”但我不這樣認為,如果讓學生接著看下去,這就會遏制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扼殺了他們對劇本個性化人物的塑造。所以多媒體的使用一定要適度。學生的學習就像蹦臺階,蹦得高的跑得快。當臺階跨度過大,學生蹦不過去的時候,多媒體就成為學習所必需的踏板。
總之,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一定要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改革的整合,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化解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深化學生情感活動,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師教得生動活潑。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使我們的語文課生動起來,多姿多彩起來。
(特約編輯 陳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