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金平,馮 虹 ,趙 敏,夏遠軍
(1.四川省綿陽市人民醫(yī)院 骨科,綿陽 621000;2.四川省綿陽市人民醫(yī)院 信息管理科,綿陽 621000;3.廣東省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 創(chuàng)傷骨科,廣州 51001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見骨折類型,據統(tǒng)計,其占所有骨折的1.4%,早期手術是目前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基本原則[1,2]。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板(anatomical 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s,ALPFP)和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是目前較為有效的固定方式[3,4]。但是兩種方法各有利弊,ALPFP為偏心固定,對于小粗隆缺損患者固定較為困難,PFNA雖固定可靠,但手術難度及費用較高,因此適應癥各有不同。本文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間我科接診的66例老年EvanⅢ、Ⅳ股骨粗隆間骨折伴骨質疏松患者,分別行ALPFP和PFNA固定,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間我科接診的66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年齡均>65歲,平均69.6±1.9歲,其中男39例,女27例。致傷原因:高處跌落傷12例,車禍傷36例,其余均為自行跌倒受傷。根據Evans分型[6]:III型41例,IV型25例。66例患者中伴高血壓21例,糖尿病27例,冠心病14例,慢性支氣管炎9例。術前均已嚴格按內科治療控制癥狀,術前檢查滿足手術要求。所有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每組33例,兩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單。在C臂X線機透視下牽引復位,并糾正外旋畸形,直至對位對線佳。由助手維持牽引復位狀態(tài),主刀醫(yī)師于大轉子頂點沿大腿外側向下作長約6~8厘米縱行切口,暴露股骨端。根據骨折形態(tài)、骨折線長度選擇所需的解剖型鎖定板。將板放于股骨外側面,在近端三個孔內股骨頸方向平行鉆入三枚克氏針,觀察組取尖頂距10厘米,對照組15厘米。X線位置滿意后,依次上螺釘,保證有2枚通過股骨距。C臂機透視滿意后縫合傷口,加壓包扎。對照組:X臂機透視下牽引復位,并由助手維持體位,取股骨大粗隆頂點進針,插入導針,透視滿意后,插入螺旋刀片,安裝定位器,插入近端髓內釘,透視滿意后,旋緊螺釘,沖洗并縫合傷口。如小粗隆游離,可以鋼絲捆扎。
1.3 圍手術期處理及術后隨訪 所有患者圍手術期予抗骨質疏松治療,主要是補充維D鈣咀嚼片(安士制藥(中山)有限公司)0.6g/d,連續(xù)2周;同時予鮭降鈣素50Iu(商品名:密鈣息,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肌肉注射,1次/天,連續(xù)1周;隨后1次/2天,連續(xù)1周,隨后改為1次/周,連續(xù)兩周后結束一個療程。術前術后采用韓國SPUS型骨密度檢測儀(北京愛普瑞萊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骨密度。術后予對癥治療,按期拆線,指導患者不負重功能鍛煉,一個月后部分負重。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隨防一年,末次隨訪進行Sander評分,術后1、6、12個月門診復查X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和內固定位置。
1.4 觀察指標 術后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髖關節(jié)功能按Sander評分標準[5]進行評定:優(yōu):患髖無疼痛,活動度正常,頸干角120°,下肢無外旋、短縮畸形;良:患髖偶感疼痛;活動度基本正常,頸干角110°,下肢輕微外旋或內翻,短縮<1cm;差:繼發(fā)股骨干骨折患髖影響功能頸干角100°,下肢外旋內翻短縮2 cm.骨密度以T值表示,-1 ~ 1為正常,<-2.5為骨質疏松。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重復測量數據采用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及術后1周和末次隨訪時骨密度檢查比較 見表1。兩組間術前、術后及末次兩組骨密度無明顯差異;但兩組末次隨訪時骨密度明顯升高,在正常范圍,均高于術前及術后一周,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及術后1周和末次隨訪時骨密度檢查比較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見表2。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下地時間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兩組均未發(fā)生髖內翻、內固定松動、斷裂,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隨訪一年X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時間觀察組(4.6±0.3)月,對照組(3.8±0.4)月,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191,P< 0.001)。兩組患者末次隨訪Sander評分優(yōu)良率分別為觀察組98%(32/33),對照組93.9%(31/33),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isher's確切概率法P=1.000)。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占所有老年骨折的3%~4%[6],多發(fā)生于伴骨質疏松患者。傷后3~6天手術治療是目前公認的首選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措施[7]。目前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髓內固定、髓外固定、關節(jié)置換及外固定架固定、DHS和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等術式,但各種術式各有利弊,目前尚無統(tǒng)一標準[8]。臨床多根據骨折類型、移位程度、骨質疏松程度決定術式。ALPFP和PFNA是目前常用的兩種術式,ALPFP損傷小、固定牢靠、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而PFNA固定穩(wěn)定,可防止髖內翻與縮短畸形[9],目前對這兩種研究的比較很多,但尚無定論,尤其對于伴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采用何種方式合適臨床上報道不多,基于此,我們進行了本研究。
本研究提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下地時間高于對照組,說明ALPFP手術操作簡單,較為廉價,但是相對PFNA而言,其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而術后下地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是由于前者屬于髓外固定,且對于股骨大粗隆分離患者,愈合時間較長,這與研究顯示的骨折愈合時間一致,這與朱奕等的研究是一致的[9]。研究也提示,末次隨訪觀察組Sander評分優(yōu)良率98%(32/33),對照組93.9%(31/33),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并發(fā)癥方面,兩組均未發(fā)生髖內翻、內固定松動、斷裂,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說明雖然創(chuàng)傷略大,但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無明顯影響。
Evans-Janson分型是診斷和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標準之一,他們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復位后骨折是否穩(wěn)定而將粗隆間骨折分為4型(除外反轉子間骨折)。III、IV型骨折小粗隆皆移位,或粉碎,或不可復位,尤其對于骨質疏松患者,大小粗隆不易固定,因此在術前必須仔細測量骨密度,分析X線表現,選擇合適的術式,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前術后兩組骨密度并無明顯差異,說明對于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兩種手術方法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影響因素在與骨折的分型及患者的全身情況及經濟情況。
本研究結果也提示,ALPFP可達到與PFNA相當的效果,由于其對骨折及骨膜壓迫較輕,可降低斷釘概率[10]。ALPFP的近端有3枚鎖定松質骨螺釘,成倒品字經過股骨頸成三維結構固定,避免了單枚螺釘抗旋轉差的缺點,對骨折近端有較強固定作用.同時,很多研究報道Evan III,IV型骨折合并冠狀面及大小轉子分類,不能行直接固定,而PFN主釘位于髓內限制了自矢狀位拉力螺釘固定,僅可以鋼絲捆扎固定,因此容易導致固定不穩(wěn)定,不能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這是PFNA的缺點所在。
綜上所述,與PFNA相比,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剛板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Evan Ⅲ、Ⅳ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時間短、住院費用低,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佳,雖然術中出血量略高,術后下地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略長,但對愈后無不良影響,但對于、全身情況不佳、大小粗隆分離的骨質疏松患者,PFNA不失為一種有效術式。但是,由于本研究隨訪時間尚短,缺乏大樣本統(tǒng)計,因此可能產生偏倚,另外,相關生物力學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1]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 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e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 [J]. J Bone Joint Surg Anl, 2011, 83 (5): 643.
[2]Stocks GW. 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 [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2, 84(5): 869.
[3]Cole PA, Bhandari M. The Gamma Nail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e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87(12): 2823.
[4]Hsueh KK, Fang CK, Chen CM, et al. Risk factor in sliding hip screw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an evlution of 937 patients[J]. Int Orthop,2010, 8: 1273-2176.
[5]Sandowski C Lubbeke ASaudan M et al. 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e and transverse in 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use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 or 295 degrees screw-plat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J BoneJoint Surg Am 2012, 84(3): 372-381.
[6]曾德輝, 陳輝. 股骨近端鎖定板與動力髖螺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J]. 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 2011, 39(4): 438-440.
[7]徐峰, 呂建元, 徐文學. 動力髖螺釘空心鉸刀在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運用[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志, 2009, 2(24): 113.
[8]周志剛, 彭成忠, 張勇軍. DHS和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3, 10(4):41-43.
[9]Jacobs R, Mcclain O, Armsrong HJ. Internal fixation Of intcrtrochanteric fracture: a clinical and biomechanical study [J]. Clin Orthop, 2010, 146: 62.
[10]來秋山, 邵佳, 陳清漢, 等. 股骨近端鎖定板治療老年粉碎性股骨轉子間骨折[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7): 711-712.
[11]朱奕, 張長青. 內固定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生物力學特性. 國際骨科學雜志[J]. 2010, 31(2):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