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
摘 要:隨著現(xiàn)代技術逐漸進入課堂,課堂教學也變得絢麗多彩,但課堂語言的重要作用是現(xiàn)在技術永遠無法取代的。初三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課堂語言的表述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課堂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教學語言;課堂效率;創(chuàng)新能力
教師教學的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語言。初三,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課堂語言的表述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新一輪課改浪潮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更好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進行探討。我認為,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做到課堂語言具有科學性、藝術性。下面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就化學教學的課堂語言運用方面談一些體會。
一、課堂語言準確,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課本上的概念、化學用語都有其確定的含義,每一個概念、定律都有自己的條件。教師要掌握好語言的準備性和知識的“階段性”,防止知識點的遺漏或者對知識點講得過于死板,如若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上的誤差,以致影響學生將來對化學知識的接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大降低。
比如,上《物質構成的奧秘》這節(jié)新課時,講原子呈電中性的原因是由于“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所具有的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因而整個原子呈電中性”時,若隨意地將“原子不顯電性”改說成了“原子不帶電”,將“質子帶正電荷”簡單地說成“質子帶正電”,就會忽視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犯了科學性錯誤。又如,當我們將某一溶質的溶液倒入試管中進行演示實驗時,常常會指著試管對學生說“這是某一溶質”,雖然僅僅漏講了“溶液”兩個字,在這里基本不會影響學生的理解效果,可是,為以后講解“金屬和鹽溶液反應而跟鹽的固體不能反應”這個問題就設置了障礙,使學生在這個問題的理解上就會存在困難。
對化學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在化學教學中的課堂語言要力求準確、規(guī)范,符合科學性,但是對于青年教師,有時也會想當然,憑著自己的想法有意無意地篡改概念。這些問題的解決只有通過多聽有經驗的教師講課,多與老教師交流,才能不斷地進步和提升,進而克服這些不良現(xiàn)象。
二、課堂語言精練,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精煉指教師授課時要把握住本節(jié)課的關鍵知識點,突出本堂課的知識重點,減少語言上的過度重復而達到少而精,達到“一語可以明百意”。這樣可以騰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我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通過認真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通常的做法是唯恐學生理解不完整,對于簡單的概念多次機械重復地講,有時廢話連篇,根本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智力的開發(fā)。為了實現(xiàn)精煉,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知識點時,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學語言的質量,如何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去理解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對課本知識以及概念有著良好的剖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課堂語言通俗,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有些化學概念、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化學內容又可以憑借較為生動具體的語言,使其顯得易識、易記、易懂。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貼近學生的語言,把知識講得形象、通俗,這樣便于學生深刻理解和牢固記憶。如,講到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時,其操作步驟可用“一檢二裝三固定,四熱五收在瓶中,六拿導管七撤燈”來概括,可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即組裝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裝入藥品,固定裝置,點燃酒精燈加熱,收集氣體,撤離導氣管,熄滅酒精燈。
四、課堂語言幽默,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對化學課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會學”,而且要使學生“樂學”。要想實現(xiàn)樂學的目的,優(yōu)化教學語言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因此,對于化學教師來說,嫻熟地掌握語言藝術,把幽默的語言帶進課堂,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才能使課堂和諧歡快。例如,在講到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不同金屬同時與同一鹽溶液的反應,或一種金屬投入到幾種鹽溶液的混合溶液中,可能發(fā)生反應的順序時,本人就提出了一個“距離產生美原則”,也就是金屬與鹽中的金屬,離得越遠,越容易發(fā)生反應。如Fe加到Cu(NO3)2溶液和Hg(NO3)2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時,可以認為鐵先與Hg(NO3)2溶液反應,只有當溶液中Hg(NO3)2全部反應完后才會與Cu(NO3)2反應;相似的,Zn、Fe同時投入到Cu(NO3)2溶液中,Cu(NO3)2先與Zn反應,只有當Zn全部反應完,才與Fe反應。
因此,我認為化學課堂語言的運用是化學教師的一種才華的展示,在化學教學中巧妙運用幽默、和諧、形象化、藝術化的教學語言可活躍課堂氣氛,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體現(xiàn)其特別的教學魅力和教學藝術。
參考文獻:
趙玲.淺談生物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黑河教育,2009(01).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