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認識楊絳先生,是從教讀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老王》開始的。《老王》是一篇文質(zhì)樸實無華,特別耐人尋味的敘事散文。通篇運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回憶了在那個人情冷漠的特定年代,一位人世間最平凡不過的底層百姓——靠蹬三輪車艱難度日的老王,與楊絳先生一家發(fā)生的幾件凡塵瑣事。追懷了這位遭遇不幸但個性善良的人生過客,表達了作者對老王難以釋懷的“愧怍”之情。
就是這份“愧怍”,深深感動了我,也吸引我走近她,愛上她,更敬仰她。我開始關(guān)注她的作品:《干校六記》《洗澡》《走在人生邊上》《我們仨》《雜憶與雜寫》等,特別喜歡讀楊絳先生的散文。讀楊絳先生的散文,就如同聽一位親切而睿智的長者不喜不悲卻又扣人心弦地娓娓道來,平靜地講敘著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固執(zhí)地以為楊絳先生的散文,就像一塊渾然天成的溫潤寶玉。楊絳先生無論是寫一件事還是記一個人,都能格外客觀、分外理智地冷靜記敘,善用白描的手法,毫不夸張,毫不掩蓋,毫不偏袒。盡己所能地告訴讀者一個真相,一個事實,將個人的愛恨好惡竭力隱去,不失偏頗,極端負責(zé)地任讀者去思索、體會和感受文字背后的真相,宛如一方寶玉的晶瑩剔透。盡管,楊絳先生筆下所敘盡是居家小事,凡塵瑣事,人世俗事,如同鄰人親屬間絮叨攀話,卻于瑣碎樸實間流淌著一股從容淡定的樂觀豁達,一份隨遇而安的不卑不亢。人說:“小女子散文”多是些雞毛蒜皮、風(fēng)花雪月之事,要么無病呻吟,難免矯揉造作。而楊絳先生文采里的家事、瑣事、俗事,卻迥異于當(dāng)下的“杯水風(fēng)波”,而是蘊涵著大智慧、大胸襟、大世界,涌動著歷經(jīng)滄桑之后的浩然正氣,宛如一方寶玉的溫婉圓潤。
文如其人,楊絳先生作為一位文化名人、知識女性,周身洋溢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知性優(yōu)雅。楊絳先生家世優(yōu)越,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17歲與錢鐘書一見傾心,結(jié)下良緣。從此夫唱婦隨,志同道合,相夫教子,一直被錢先生昵稱為“最好的妻”。在《我們仨》的溫情世界里,楊絳先生也心甘情愿地“我不屬于向上爬的典型,也不屬于混飯吃的典型,我只滿足于當(dāng)個賢妻良母”。
楊絳先生是一個愛讀書、愛寫作、愛生活的聰慧女人,是一個愛父母、愛丈夫、愛兒女的多情女人,是一個洞察世事、處事練達、有膽有識的知性女人,是一個百折不撓、寵辱不驚、從容豁達的優(yōu)雅女人。春風(fēng)得意不癲狂忘形,運交華蓋不氣餒志短,困境之中求生存,泥濘路上向前行,黑云壓頂望光明,孤苦伶仃善其身。楊絳先生做人的境界在目前利字當(dāng)頭、物欲橫流的時代,更顯難能可貴。
楊絳先生的一生歷盡滄桑,不說風(fēng)華正茂、大展宏圖時卻噩夢般地經(jīng)歷文化大革命的百般摧殘,單是晚年時親自送走身邊的兩位至愛,都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可楊絳先生以其天空般的胸懷舉重若輕地化解了。不僅如此,還從未中斷過讀書、寫作、翻譯,楊絳先生將自己的才情奉獻給普生大眾,時時盡顯知性優(yōu)雅之氣。
楊絳先生在103歲的生日之際,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在艱苦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質(zhì),就是吃苦。因為艱苦孕育智慧,沒有經(jīng)過艱難困苦,就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親身經(jīng)驗,才能變得聰明能干。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傊行拍?,就像老百姓說的,有念想?!睒闼赜謽O富哲理的話語,透出一份智者的超脫,一份知性的優(yōu)雅。
楊絳先生是一本永遠讀不盡的經(jīng)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