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臣領
又是一年麥收時節(jié)。一望無垠的原野里,金燦燦的麥穗如浪濤般起伏翻滾,繪一幅畫卷,涂一地金色。一股濃濃的麥香隨風飄蕩,彌散在夏日的阡陌間,浸染在繾綣的綠蔭里,讓人陶醉,令人振奮。
兒時的記憶里,粘串便是那時最愛。所謂的粘串,是麥穗剛剛泛黃就開始割來加工吃的一種食品。立夏左右,麥穗泛黃、麥仁已經(jīng)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到可以收割。此時,割下麥穗,升一堆柴火,將麥穗置于火苗上燒烤之后,將麥仁脫殼。再將脫殼的麥仁放到石磨上,推碾成細長的條狀。而后收集到飯盆里,用蒜泥、鹽巴,香油等佐料攪拌一下,便是天下最美的佳肴了。
那時,每到麥收之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割一些麥穗來做粘串。其實那時的大人們,在割下麥穗的時候,心中并沒有渴望吃到粘串的期待和喜悅,他們的臉上流露的多是心痛和無奈。畢竟麥子還沒有成熟,提前割下麥穗,多是因為青黃不接、饑餓難耐的緣故。
那時,生產(chǎn)隊里都是按工分分糧。孩子多、大人少的家庭,工分自然也少,一年二三百斤的口糧,怎么節(jié)約也總是捉襟見肘。孩子們放學后多是被大人們喊去挖些野菜,和著不多的玉米、黃豆或紅薯面,做一些菜面之類的食物充饑。即便如此省吃儉用,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糧食都不夠吃。
麥收之前的一段時光,也正是農民們一年中生活最為艱難的日子。大多到了麥黃之時,許多人家已是倉罄糧絕的時候。為了活命,忍饑挨餓了許久的農民們,不得不忍痛提前將尚未成熟的麥子割下來,想辦法做成可以果腹的食物充饑,以便全家老少可以度過那段最艱難的日子。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土地實行了包產(chǎn)到戶,農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口糧再也不是農民們擔心的問題,物質生活相對于改革開放之前,有了極大改善。即使再到每年的麥子泛黃時節(jié),農民們也不愁沒有飯吃了。因此,也就沒有人再去做粘串吃了。
盡管一切都已成往事,粘串也早已塵封在兒時的記憶里,但每到麥黃時節(jié),我依然會想起粘串,想起那個貧窮落后、年年鬧饑荒的時代。當我站在麥浪翻滾的農田間,看著沉甸甸的麥穗在夏風中起舞,吸吮著濃濃的麥香,一股趕上了好時光的幸福感,就會不自覺地襲上心頭,嘴角邊就會流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眉宇間也舒展了許多。
(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