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鴻明(黑河人民藝術劇院 黑龍江 黑河 164300)
19世紀小提琴演奏技術的發(fā)展
于鴻明
(黑河人民藝術劇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小提琴演奏在19世紀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進入到一個空前發(fā)展的新階段。在這個時期中,專業(yè)的作曲家進入小提琴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中來,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技藝高超、結構嚴謹、風格多樣的小提琴音樂的精品,大大推動了小提琴演奏技術和表現力的發(fā)展。另外,在這一時期中,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理論家以及教育家層出不窮,學派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不斷加強。
19世紀;小提琴;演奏;技術;發(fā)展
從技術上來看,在19世紀這個階段中,隨著小提琴弓子在結構上的改變和定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前的演奏方式,產生了新的演奏技巧。這一時期中的技巧的總體特征為:內容繁多、變換豐富。本文僅從幾個重要的方面對19世紀的技巧部分進行簡要的概述。
盡管在19世紀中小提琴的持琴姿勢依然紛繁復雜、形式多樣,從胸、肩膀到脖子的姿勢都有,但是現代演奏的方式已經在這一時期中開始孕育,下巴夾琴的方式在這一時期中已經形成。
(一)下巴的位置。費爾斯是第一個在論文中強調現代的下巴持琴方式的人。他說道:小提琴應該放在鎖骨的位置上,下巴應該放在第四根弦的這一邊,而琴應該向E弦方向傾斜。他的這種持琴的方式并沒有被他所有的后繼者所采納,有些人依然喜歡老式的持琴方式,夾在琴身的右邊。但是將琴夾在左邊的姿勢被18世紀晚期許多人所采用。從19世紀開始,費爾斯提倡的下巴持琴的方式成為傳統(tǒng)的演奏方式,尤其是被那些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們所推廣和采用。
(二)支撐。費爾斯所說的持琴方式在以前僅僅對換把動作和一些把位的運動給予臨時支持,隨著下巴所在的位置移到琴身的左邊來之后,這種持琴方式的作用越來越大,它給予了琴更穩(wěn)定、更牢固的支撐,將左手從先前那種換把時小心翼翼地往上爬的運動中解放出來。在整個演奏的姿勢中,演奏者的肩膀、下巴和左手是協(xié)同起來共同支持琴身的,至于這種支持的程度則因人而異。在19世紀早期,盡管羅德和馬扎斯等人推崇用左手和下巴支持琴,帕格尼尼也在他的演奏中額外地加上了左手和下巴的支持,但是在這一時期中,左手不斷減少對琴的控制這一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這毫無疑問是為了適應技術發(fā)展的需要。施波爾從來就不提左手在控制琴中的作用,盡管他一貫使用下巴和肩膀持琴。
(三)琴身的水平位置。琴身的水平位置實際上是隨著下巴的位置和琴的支持方式決定的。下巴持琴的方式導致了人們在普遍意義上都認為,琴身應該具有一個與肩相平的水平高度。這個高度能夠解放左手的運動,尤其是對G弦上的演奏和換把有益,使運弓也更為靈活。
在19世紀初,人們越來越重視弓子對于整個演奏的作用,對弓子的潛能和表現力的挖掘也在不斷增加。
(一)胳膊和肘關節(jié)的位置。演奏者在這一時期中推崇的是琴身往E弦方向傾斜的演奏姿勢,為的是避免運弓的胳膊在演奏G弦時抬得過高,并建議肘關節(jié)盡可能地與身體靠近,讓身體處在一個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中。
(二)手、大拇指和手指的位置。從19世紀開始,手指、拇指和手的位置根據民族風格、音樂需要、個人喜好、演奏者手和手指的大小以及弓子平衡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盡管此時弓子的重量和弓子的結構依然和18世紀末期相仿。隨著奏鳴曲和協(xié)奏曲的不斷盛行,將弓子握在弓毛下面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演奏需要,因此和意大利學派相同的握弓方式正在逐漸取代老式的握弓方法。
(三)手的位置。根據在琴和弓子之間建立一種密切關系的觀念,已經出現了一種新的握弓方式,這種方式預示了現代的持弓理念,它的提出者是費爾斯。他認為小指的指尖應該放在靠近弓子頂端的部位上,食指利用第二個關節(jié)與弓子接觸,它的作用是給弓子施加更大的壓力,并且食指的擺放位置應該和其他手指分開。拇指和中指相對,整個弓桿的重量就是由這兩個手指進行控制的。
(四)拇指的位置。拇指的位置和現代演奏中的位置有一些區(qū)別,它并不像現在這樣保持一定的彎曲狀態(tài),而是一個直的形狀,這樣弓子就能夠比較安全地握住,不會使手指和手腕僵硬。大拇指所在的位置隨演奏者的手的擺放位置而定。小提琴弓子的結構和握弓的方式在19世紀的初期得到定型之后,在拇指的擺放位置上出現了好幾種不同的觀點,但都要求手腕放松。費爾斯要求拇指和中指的位置相對,而卡梯爾則聲稱:拇指應該放在食指和中指位置的中間,用這三個手指來共同控制弓子。巴約要求的是將拇指放在第二個手指和第三個手指的中間。
總之,盡管技術的基本內容,如弓法、換把、雙音等仍然保留了18世紀以來的傳統(tǒng),但是技術的分類越來越細,并且變化越來越紛繁復雜,各種技巧之間的組合使小提琴演奏技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
J622.1
A
1007-0125(2015)05-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