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紅
18世紀末,英王喬治三世以為乾隆皇帝祝壽之名,派出以馬噶爾尼勛爵為首的龐大訪華使團。使團中除外交人員之外,還有科學家、畫家、制圖員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年)便是這個龐大使團中的一名制圖員。
使團船隊進入中國后沿大運河北上進京,船隊在大運河航行了38天,中國運河給亞歷山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亞歷山大繪制了大量有關運河的繪畫作品,向我們呈現(xiàn)出18世紀中國水上交通繁忙與昌盛的景象,如船只過閘、祭祀閘神、船閘的結構、纖夫拉纖、汛堡活動、運河人家等。其中,大量表現(xiàn)運河上水利工程的工作場景的畫作,對于今天研究京杭運河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運河大部分的水閘沒有高低水門,水門的構造也十分簡單,容易控制,修理起來也十分便宜。水閘只是幾塊木板,上下相接安裝在橋砧或石堤兩側的溝槽里,當中留出開口,足夠船只航行。船只過閘時需要相當?shù)募记?,一個船夫站在船頭指揮,船上所有人員站在船旁護板兩側。護板是用獸皮制作的,里面填充了頭發(fā),以避免船只碰到石頭產生振動。水閘只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開放,聚集的船只過閘時需要交納通關稅,用來維護水閘的正常運轉。
上圖描述了船只過閘的情景,船閘(埭)由斜坡形的石臺構成,斜坡大約成40度角。通過絞關將船只從閘的一側拉到閘的另一側,根據(jù)舟船的載重,可以選擇兩副、四副、六副絞盤。當船過閘時,絞盤上的繩子會被拉到船尾,穿過一個鐵環(huán),將船和絞盤連在一起。為了防止船只脫落,還要用一只木棒穩(wěn)妥地插進索套。此時,在船舷的上緣,連接船尾的絞盤上的繩子也會保持一個合適的角度。操作絞盤者會實時對此進行調整,直至船只順利通過閘口。
由于航運繁忙,運河上出現(xiàn)了數(shù)量眾多的水上人家。使團副使斯當東曾記錄到“水面上遇到很多由通州開出的大帆船,這些船系運糧到北京的,在冬季之前要趕回原地方……在這些帆船的甲板上,建成了許多小房間,每船可以容納幾戶人家,估計每船至少住50人。天津和通州之間,我們遇到至少1000只這樣運糧的帆船,在這些船上至少也要有5萬人。還有許多來往航行的其他船只,和靠在兩岸停泊的船只,在這些船上至少也有5萬人。這就是說,只在運河短短這一段水面上,就有10萬流動的水上居民”。雖然斯當東的描述有些夸大真實情況,但從中也能發(fā)現(xiàn)當年運河上的繁榮與興盛。
亞歷山大則通過繪畫勾勒出18世紀中國運河兩岸的社會圖景,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現(xiàn)狀,也為后人提供了感性認識清代運河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