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廣東
【摘要】在學校教育中,信息技術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基礎課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根本宗旨,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情趣和發(fā)展意識,從中了解并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課程學習,初步形成獲取信息以及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為支持學習、促進生活和適應社會提供必要性的有效支撐。由于應試教學及其慣性力量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普遍存在“教師主宰、以教促學”的狀況,直接導致了“高消耗、低收益、低層次運營”的不良發(fā)展之勢。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水平呢?本文試對此作出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有效教學實踐 途徑方法 實踐與思考
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在學校教育中,要想贏得課程教學的和諧健康發(fā)展,作為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應首先解放思想、轉換觀念,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主動從應試模式的“全程主宰”地位中退居下來,努力把自己的“教師”角色轉化為“導師”角色,把“教學”行為轉化為“導學”行為;同時在強調并尊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基礎上,以戰(zhàn)略指向和戰(zhàn)術指導并重發(fā)展為原則,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堅持以情趣教學為抓手,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追求,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開放性課程實踐活動,為促進他們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基鋪路。本文結合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試簡要闡述之。
1、以情趣化教學為抓手,努力實現(xiàn)課程活動的提質增效目標。烏申斯基說強調指出:“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边@與愛因斯坦的“興趣老師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義。信息技術課程雖然不會像其他基礎課程那么枯燥乏味,但是缺乏情趣和活力的信息技術教學依然難以順利地實現(xiàn)持續(xù)提升的課程活動目標。這個道理猶如西方的一則諺語——“即使再美味誘人的餐食,它如果長期地一層不變,總會有令人膩味的那個時候?!睋Q言之,情趣化教學是校園課程活動中的最關鍵詞和首要原則。比如,在輸入法內容教學過程中,鑒于有的學生相對熟練,有的學生比較生疏,筆者一開始就按照實際情況,以“強弱搭配”為原則,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并開展各小組之間的學習競賽活動。如此而為,一方面促進小組內強弱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一方面推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創(chuàng)優(yōu)爭先。而從整體來說,從中贏得“以賽激趣促學”的活動效應。
2、以自主化教學為載體,努力實現(xiàn)課程活動的提質增效目標。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睂W校教育是一項充滿情感性的藝術實踐工程,“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第斯多惠語)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自主化學習,激勵并引導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干勁和聰明智慧,以此培育學生的進取精神呢和成功信念。比如,在教學Powerpoint《插入圖片》內容時,筆者首先借助幻燈顯示學習任務:“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操作方法,請在幻燈中插入一張圖片?!苯又攀肿寣W生去學習探究。全班同學打開Powerpoint后開始在“插入”菜單中查找起來。時間不長,有人就成功地完成了操作任務,這讓同學們既羨慕又驚嘆!原來,他是受到在Word中插入圖片和剪貼畫方法的啟發(fā)。他的經(jīng)驗介紹為同學們增添了精神力量。
3、以開放性教學為平臺,努力實現(xiàn)課程活動的提質增效目標。有專家說過:“過去教科書是課程學習的全部生活,如今社會生活則是課程學習的教科書?!睂τ谛畔⒓夹g課程而言,盡管擁有與生俱來的相對開放性,然而若在教學中不加以有效把握和充分利用的話,那么勢必會難以實現(xiàn)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活動中,開放性因素可體現(xiàn)在任意之處,從課程內容的安排、形式方法的運用、目標任務的設置、鞏固作業(yè)的設計到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都可體現(xiàn)出相當程度的開放性。而且在開放性教學活動中,既可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又能更好地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整體性進步目標。比如輸入法方面,可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而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內容開展學習或比賽活動,只提出在規(guī)定時間內輸入字數(shù)的多少而已。再如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可把理論講述與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階段性考評與日?;u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師的單向化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則顯得更加科學合理、客觀公平。
4、以聯(lián)系性教學為支撐,努力實現(xiàn)課程活動的提質增效目標。在學校教育中,信息技術學科雖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密切關聯(lián),可以集中地表述為“合則共榮、分則互損”現(xiàn)象。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學生發(fā)展需要,把之與雙語、數(shù)理化、史地生、音體美等學科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則既可有效地激發(fā)學習情趣,深化學生的課程意志,又能從中收獲“1+1>2”的互促雙贏效果。比如,對于體育課程中的一些難度較大且在瞬間完成的技術性動作,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xiàn)“緩放、定格、回放”,讓學生在認真觀察和從容體會中突破難點。再如,可通過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演示物理變化過程和化學反應過程,促使學生在“可觀可感”之中實現(xiàn)化難為易、化虛為實的學習目標。還有,鑒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性,教師可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把古今中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經(jīng)典集中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輕易地實現(xiàn)“不出校園門,曉盡天下事”的學習目標。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學無成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多思考、多實踐、多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夠尋求更多更實在的途徑和方法,來實現(xiàn)提質增效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初探》王宏宇 2012,11
[2]《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功能 努力促進信息技術課程的與時俱進》 黃燕燕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