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林
“語文主題學習”課題組聯(lián)系方式
聯(lián)系人:黎老師 電話:18618250915 010-59766299-604 郵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語文主題學習官網(wǎng):http://www.52xyzt.com/jjsd/index.j
1月6日,我校三位教師到河北省臨西縣小學做課交流。課后研討會上,臨西縣教研室孫書海主任動情地說:“‘語文主題學習成就了學生,也成就了老師?!边@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三年來,林州二小的老師們先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再是創(chuàng)造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從典型示范引領到全體參與、整體推行,在短時間內(nèi)使語文教學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老師們認真學習主題實驗的精神實質(zhì),大刀闊斧地削減課堂講授時間,帶領學生讀書,從課本讀到“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從叢書讀到國學經(jīng)典,從課內(nèi)讀到課外。學生愛上了讀書,從“要我讀”變成了“我要讀”。走進課堂,你能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孩子可以背出那么多的兒歌、諺語,還有《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中高年級學生能掌握幾百條成語,背誦上百首詩詞和古文,至于課文中的古詩詞,更是不在話下。凡此種種,都在詮釋著此項實驗的魅力,詮釋著二小的學習理念。有人形容現(xiàn)在的林州二?。簩W校有書香氣,老師有書卷氣,學生有書生氣。
面對學生的迅速成長,面對上級領導、專家學者和兄弟學校的夸獎,林州二小的老師們喜憂參半:學生越來越難教,自己的“水”到底有多深?課堂上有層出不窮的生成,學生有大量的質(zhì)疑,教師常常陷入難以應付的窘境,是不是已經(jīng)教出了“教不了”的學生?是不是造出了“自己舉不動的石頭”?
學生們越來越愛讀書,求知欲旺盛。教師們深感自己有限的知識儲備不能滿足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一向頗為自信的教師們惶恐起來:我們該怎么辦?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啟動之初,郭愛德校長曾說:這樣讀下去,我們很快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生將越來越不好教。林州市教體局郭長生副局長最近在二小看課后由衷感慨:大量閱讀使孩子們快速成長了,學生一天天在“逼迫”著老師成長。他們二人的話正好前后印證。
該怎么辦?二小的老師們決定加大學習的力度,陪孩子們一起成長。
讀
老師們也捧起書本大量讀起來,定期總結自己讀過哪些書,讀到什么程度。學生越來越喜歡刨根問底,他們的課桌上放有各類書籍,往往課堂上每學一篇課文,都會引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如課本上出現(xiàn)一篇《望天門山》,學生就“得隴望蜀”,把李白寫景的詩都讀一遍,自己就完成了知識的整合。
老師只好擴展自己的閱讀面,不但要掌握教材上的課文和相關知識,還得盡可能知道得更多一些。因為孩子們的好奇心一旦被勾起,有時會漫無邊際。他們可能會問一些超出教材預定目標的內(nèi)容,老師不能總是以“這不是現(xiàn)在要學的東西,以后上初中你就知道了”之類的話來搪塞,要就目前學情盡可能多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給他們“說法”,幫助他們開闊視野。
老師們讀書十分認真,以前看過的書也重新讀起,還讀經(jīng)典古文,讀以往不曾觸摸的大部頭,做批注、摘抄??梢哉f,主題學習實驗不止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老師們重新成為了“學生”。
讀中有背。不少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規(guī)定篇目。王艷香老師的學生能把《論語》背誦出80章,她要求自己和學生一起背,但實在是比不過學生。在公開課上,她請教學生背書的訣竅,學生紛紛從不同角度給她“指點迷津”,諸如利用邊角時間、多聽旁人背誦等。這種真學習、真教學的精神讓來二小取經(jīng)的湖南岳陽的老師們當堂鼓起掌來。到河北省臨西縣參加校際學術研討時,李曉云老師發(fā)現(xiàn)當?shù)貙W生剛剛學了《弈秋》,于是當即在課堂上背誦,還請學生當評委指導。
不僅要適當給自己“補課”,有時還得“惡補”。劉艷紅老師的學生讀了《草船借箭》,就興致勃勃地把整本《三國演義》找來讀。為了不至于被學生問倒,在學生討論爭辯時有充分的發(fā)言權,劉老師用幾個晚上把原版書重新讀過。但她坦言:學生的所知加起來,往往是超過自己的。
與學生共讀,也“賽讀”,有的老師常?!鞍@”:沒有學生讀得快,不如學生記得牢,在背誦方面,真是“望洋興嘆”。這里的“洋”,就是指孩子們的記憶力。有的老師這樣跟學生說:我已經(jīng)錯過了記憶的黃金年齡,希望你們以后不會有這樣的遺憾,亡羊補牢也還是有損失,在最好的年齡做該做的事,你們要珍惜大好時光??!
讀書,不止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也讀教育理論、名師著作等。二小的老師們越讀書越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對學生也就越平等和尊重,是讀書使他們愈加謙和而真誠。
聽
前不久,外地老師來看課,六(6)班在班主任王方老師外出學習的情況下,自己組織了一節(jié)成語積累展示課。前一天下午,教務主任對學生做了一點指導。她指著黑板上學生自己寫的“日就月將”這一主題對孩子們說,你們已經(jīng)很不簡單了,就說這個題目,我相信除了其中的“就”字你們可能不會接出一連串的成語,其余三個字你們都能接出來。學生當即大嘩,說“就”字我們也能接出來啊,話音一落他們馬上以“就”字打頭接出幾條成語,教務主任拍手稱贊。
這時,大家發(fā)現(xiàn),教室后面還站著六(1)班的侯華麗老師和她的班長、學科代表、小組長們,原來他們是在現(xiàn)場觀摩。侯老師經(jīng)常帶學生聽別班的課,就是為了與學生一起不斷改進課堂教學。
墻里開花墻外香,十步之外花草芳。教師們相互看課、聽課,成為二小的一個新景觀。取經(jīng)不必上西天,人家的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的臉。有時候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去人家課堂上看看就會豁然開朗。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全校大賽課,老師們會積極到場看課。這種聽課很接地氣,效果非常好。
不但在同一學科間展開聽課,還有“大教研”,就是跨學科、跨學段相互聽課。六年級老師會走進一年級課堂,數(shù)學、英語老師也聽語文老師的課。這種“打通”和“串聯(lián)”,使老師們互通有無、各取所需。高年級的教師對于學生的知識漏洞有很好的把握,可以與低年級的老師討論該如何讓學生打下更好的基礎?!按蠼萄小钡母窬忠坏┬纬?,就不用再催促監(jiān)督,老師們都能主動地學習、探討。
聽專家的報告講座能使老師們擴大視野,呼吸新鮮空氣,防止靈感枯竭??纯慈思以谧鍪裁?、想什么,可以對照自己走到哪里了,不時地重新自我定位一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老師們經(jīng)常聽名家的遠程課,常常是幾遍、十幾遍地看,從中學思想、學理念、學素養(yǎng)、學方法,??闯P?。如果有外地老師來做課,二小的老師們往往是“傾巢而出”,全員到場學習。
寫
二小師生的書法功夫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疤锰谜鋈?,規(guī)規(guī)矩矩寫字”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文化和師生的自覺行為。而老師們的另一個“寫”——寫作,也是二小校園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寫”是“做”的總結和擴展,是教學反思的物化。打開二小的校訊通博客,隨意翻下去,發(fā)現(xiàn)付愛紅老師已經(jīng)寫了800多篇文章。在這個小天地里,她傾訴著自己,打磨著思想,或自述瑣事,或與同事、學生、家長對話,從經(jīng)驗到理論,從實踐到思考,內(nèi)容精彩、豐富。
寫作,讓老師們留下一串串成長的足跡,感覺充實和滿足。博客里有相互的點贊評價,也有家長加入討論,還有學生提的各種意見;既有沙龍式的漫談,也有嚴肅的教育思考。如此,怎么會進步得不快呢?這樣的老師去教學生寫作,應該是事半功倍的。
說
二小的老師現(xiàn)在已很有點“范兒”了,一位當?shù)亟腆w局的領導如是說?!胺秲骸钡囊馑际侵杆麄儾坏珪?,也能說一點了。多年來林州教育人愛做不愛說,給人罕言質(zhì)樸之感?,F(xiàn)在林州二小的老師們敢于積極參與討論,面貌較之以往大不一樣了,不僅能說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jīng)驗體會,還能說得頭頭是道,帶點兒小幽默、小風趣。
“從想到做,再到能說出來,是一個個跨越。原來往往做過了,想過了,覺得自己也很不錯了,但一說出來,就立刻感覺自己的思路不完整、不明晰?!倍〉囊晃焕蠋熯@樣說。
說不出來,怎么辦?很簡單,大家一起“說”。在課題組研究活動上說,在茶余飯后說;說自己的困惑,說自己的探索實踐過程,說對別人上課的評價,說專家觀點、名家做法。大家確定出對“說”的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序、言之有致。老師們都要努力按這個標準去說,多練習,多表達。
過去,二小的老師外出觀摩或研討,常常是只帶耳朵和眼睛去,現(xiàn)在也能帶嘴巴去了。他們能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說出相當有見地的東西,叫人刮目相看?!罢f出來,能讓人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幫助自己提高。況且,笨嘴拙舌的老師怎么教得出能說會道的學生呢?咱們可不能被學生超過太多。”
“說”,使老師們自信了。
研
“從事研究型的教學,成為學者型的教師”——這16個字一直刻在二小老師們的腦海里。這是理想的境界,是努力目標,也是實現(xiàn)途徑。在一般教師看來,這個目標也許是孜孜以求也難以達到的。但二小的老師們認為做多少算多少,做起來就有收獲。教與研一體兩面,教而不研,難免倦?。谎卸唤?,眼高手低。“把我們的實踐拿出來研究,把我們的成果付諸行動。”林州二小的老師充分踐行著主題學習實驗的理念。
如何研?其實也簡單。在日常教學中,更多的是“微型研究”。
從問題到話題?!罢n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沒有遺憾的課堂據(jù)說沒有。那就把這些遺憾變成話題,隨時跟同事議論一下,三言兩語,得點粗淺認識或共識,可能當時就解決了,也可能留下“話把子”,以后再商議。公開課才結束,走出課堂的時候,聽課老師的真心話就不自覺地跳出來了——“你課堂上的話還是多!”講課的老師就思考,大家一起討論:怎樣才能給課堂教學語言有效地“減肥瘦身”?
工作之余談什么,往往是一個學校教師群體精神面貌的寫真。從數(shù)日言不及義到言必稱教學、三句話不離本行,這個轉(zhuǎn)變是可貴的。隨便地扯一扯、聊一聊,就能解決不少看似“不重要”的教學問題。
從話題到議題。在專門的時間里,比如學科組研討或?qū)嶒灲M內(nèi)活動時,教師們集中圍繞一個話題,展開來說個夠、說個透。像上面所說的“上課話多”的問題,還有哪些類似表現(xiàn),一起都來說。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詳細列舉出話碎、重復、愛指責學生等。說清楚了就來研究如何克服,答案也相繼出來,無非是管住自己的嘴,同樣的話不說,或者是叫學生說,或者是換種語言來表達,以免學生生厭,影響他們讀書思考。
從議題到專題。還是這個“話多”的事,既然共識有了,就去某教師課堂上回訪,可以不看其他,就瞄準這一項,大家都來監(jiān)督,看這一堂課教師表現(xiàn)如何,可說可不說的話是否精簡了,必須說的話是不是做到了切中肯綮,評價語言是否精當,都給出懇切的意見。
從專題到課題。這些平日里的“閑言碎語”,作為集體的智慧,是要收集起來的。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討論、如何解決等,寫成文章,形成稿件,就成為了教研成果,可與同行共享。
三年主題實驗,二小的老師們?nèi)缃衲苌铣龊苡锌搭^的課了,不再像過去一樣不自信;能寫出長篇的文章了,不再像過去一樣寫得艱難。研討會上,他們敢說了,也會說了,校長說老師們都在“拔節(jié)”成長。
探索是永恒的,不應有盡頭,“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使二小的老師們體驗到了為人師者的責任和幸福。有了成就感和大方向,奮力成長便成為他們的內(nèi)在訴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