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
(晉中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初探小學活動空間的營造原則
王 棟
(晉中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山西 晉中 030600)
立足于現階段的現實需求,結合清華大學附小和孝泉民族小學兩個優(yōu)秀的設計實例,從活動空間的便捷性、多樣性、尺度的適宜性三個方面探討了小學活動空間的營造原則,使設計方案能滿足學習和交往的空間環(huán)境和氛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小學,活動空間,營造原則
學校是一個珍品收藏的博物館,一個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個傳奇故事發(fā)生的地方。
小學教育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起始,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階段。它不僅僅是兒童學習基礎知識的場所,更是感受生活的地方。因此在小學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更多地從兒童個性的視角出發(fā),嘗試通過創(chuàng)造多樣的、分散的和有趣的建筑空間去鼓勵小學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為模式,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從活動空間的便捷性、多樣性、尺度的適宜性三個方面論述了小學空間的營造原則。
傳統(tǒng)的學校出于老師少而學生多的原因,往往是以管理的便利為核心來考慮活動空間的規(guī)劃布局,學校的設計大多采用運動場地等活動空間集中并脫離教學區(qū)布置,這樣往往形成集體性、監(jiān)獄式的空間,看似分區(qū)合理,卻存在著很大的使用問題——學生課間只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而步行下樓或走到運動場去進行課間活動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會經??吹?,課間時教學樓的走廊里擁擠著希望在這狹窄的空間里得到放松的學生。那么在小學建筑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又該怎樣營造一個便捷的活動空間。
清華附小在設計的過程中,將六個年級根據學生的行為和心理變化分成了低、中、高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一個小單元,獨具特色的小樓和自己的場院在一起,課前課后很快就可以到自己的小院去活動。兩年升級,就會進入下一個不同的家園學習和生活。三個小家園又共同圍合成一個小廣場,供學校集體活動使用(見圖1)。
孝泉民族小學的整體規(guī)劃布局則利用一條縱貫南北又輕微曲折變化的連廊把整個校園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部分包括兩棟基本教學樓和教師辦公樓;西側部分包括計算機教室、階梯教室、語音教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社團活動室、游戲廊、兩個自然實驗室及其準備室等多功能教室群。從空中鳥瞰,各個建筑群之間穿插著大小、形狀不同的院落,就像一個自然生長的樹干,中間的連廊是主干,兩邊的功能建筑群是枝干,通過中間的連廊把所有功能區(qū)聯系起來(見圖2),完美的和環(huán)境融合在了一起,并且營造了許多分散的、多樣的活動空間,課余時間學生們走出教室,有很多選擇的地方可以去放松。
上述兩個案例運用了不同的設計手法來達到小學活動空間的便捷性,它們的本質都是把建筑和活動空間進行了融合,建筑之間有活動空間,活動空間之間又有建筑。這樣的設計使得課間十分鐘,學生們一走出教室,就可以到達活動場所,或交流、或遠眺、亦或追逐。
空間能夠給人的活動帶來可能性,有多少種不同的空間,就會引發(fā)多少種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更多。這些多樣化的場所可以給小學生們提供不同尺度的游戲角落和迷宮式的空間體驗,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們在游戲中去釋放個性[1]。因此在小學空間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法營造出多樣化的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清華附小的整體規(guī)劃布局利用多棟建筑與柱廊組合,把校園空間劃分、圍合、穿通、連接,構成了豐富多樣的大小院落、景象多變的路徑和層層疊疊自然流動的外部空間。特別是在廊空間的營造中,把學生的行為與心理作為設計的依據,塑造出了適合不同年齡學生的交往空間。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對事物還比較陌生,多處于觀察的階段,活動強度較小,走廊設計成一折一折的,有一片一片的墻,營造了不同的空間感受;三、四年級的學生則對朋友的重要性提高了,具有一定的小團體活動,活動強度加大,通過六角形的教室設計,營造了南向特別寬大的走廊,供學生們課間活動;到了五、六年級,考慮到學生們逐漸進入青少年時期,尊嚴是最重要的,設計了一個半室內的中庭,架著高高的玻璃天棚,上面種著植物,光影變化的意境,供學生們思考關于學習和未來發(fā)展的一些問題。各個家園由長長短短的廊子連接,繞著原有的樹木圍成了不同的院子。
孝泉民族小學在設計的過程中,并沒有把學校僅僅視為一個建筑,而是將校園理解為一個微型城市,一個微縮了學生和老師的小社會。設計因此營造出許多類似于城市空間的場所,如街巷、檐廊、連橋、庭院、臺階等,給人以生活場景的感覺,以此達到豐富的小學空間類型,成為教學樓和運動場之間的過渡地帶。在街巷空間里,一側的階梯教室墻面上的窗洞通過充分利用墻厚而處理成凹入的“兒童家具”,可容納很多兒童集體游戲活動,營造了一個并非僅僅是通過性的空間(見圖3)。在檐廊空間里,西側用連續(xù)的1 m進深的混凝土立柱序列形成一個三層通高的柱廊空間,從空間層面上講,扁柱可以阻擋你看周圍,成為兒童們捉迷藏,追逐的好場所,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好的景框。順著檐廊一路走過,透過扁柱之間的空隙看到的景物是變化的,這樣能夠給兒童提供更多變的空間感受;從技術層面上說,西側的大進深扁柱,起到遮擋西曬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視覺層次(見圖4)。在穿越高空間的連橋上,可以放飛心情,感受微風,沐浴陽光,為橋下歡快的同學喝彩。在庭院里,可以舉行升旗、做操等相對正式的集體活動,形成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空間。在大臺階上,可以坐著聊天、游戲、讀書、拍集體照、看比賽等,成為多種活動的場所。
兩個校園分別以不同的立足點利用建筑構件分隔出了多變的活動空間,盡量滿足不同年齡、性格兒童的活動需求,營造一個更加開朗,和諧的環(huán)境,促進學生們之間的交流互動。讓他們可以利用課間更好的感受生活,孕育一個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
在討論活動空間尺度的適宜前,首先應明確尺度的定義。尺度并不是尺寸,它是外物與人體的尺寸比例關系。尺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空間優(yōu)劣與其尺度得宜與否關系甚深,和諧的尺度是空間設計所追求的必要因素。因此,尺度在空間設計中有著普遍而又深刻的意義。
在學校的空間設計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要以他們現在的行為和心理為依據。清華附小和孝泉民族小學都從兒童的尺度出發(fā),避免了大體量建筑的設計,分別根據用地的尺寸大小,將教學樓設計為兩層和三層,與圍合形成的院落比例恰當,營造了適合于小學生的舒適空間(見圖5,圖6)。而且始終生活在正常尺度空間里的學生,空間想象力會比較乏味,在學校的空間營造過程中,適當的不同于正常尺度的空間也是必要的。孝泉民族小學中間連廊處的三層通高扁柱就形成了超出日常體驗的空間高度,抬頭仰望高空,會有更多的想象和感受,以此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在小學活動空間尺度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從兒童的視覺出發(fā),像教學樓的高度、庭院的尺度、臺階的高度等大部分的場所尺度都要適宜兒童的活動。同時考慮到兒童處于成長的啟蒙過程中,還應該營造適當的超常規(guī)尺度空間,一是出于和常規(guī)尺度空間的對比,二是形成不同的空間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學活動空間的設計中,首先要達到空間的便捷性,營造一個有切實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間;再者要利用建筑構件分隔出多樣化的活動場所,增加活動空間的趣味性,促進空間的有效運用;最后要設計適宜于兒童尺度的活動空間,并且結合少量的超常規(guī)空間,給學生多樣的空間想象??偟膩碚f,就是要以活動空間的便捷性、多樣性、尺度的適宜性為原則,設計一個滿足“學習和交往”的空間環(huán)境和氛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1] 華 黎.四川德陽孝泉鎮(zhèn)民族小學災后重建設計回顧[J].城市建筑,2012(2):71-73.
[2] 李若星.身體作為媒介——對談孝泉民族小學學生與對談建筑師華黎[J].世界建筑,2014(5):19.
[3] 段 進.城市空間發(fā)展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Discussion on the creating principle of primary school activity space
Wang Dong
(JinzhongArchitecturalReconnaissance&DesignInstitute,Jinzhong030600,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actual requirements, combining with two excellent design exampl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 and Xiaoquan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from the convenience, diversity, size appropriate three aspects of space activities discussed the creating principle of primary school activity space, made the design scheme to meet the spac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of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promo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primary school, activity space, creating principle
2015-04-08
王 棟(1963- ),男,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1009-6825(2015)17-0003-03
TU2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