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边@就要求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搞“統(tǒng)一化”,而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具有高度的計劃性和組織性。例如,田徑教學中的技能教學,教師按照技能的競技規(guī)范和特點來設計教學進程,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實施教學。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機械模仿,師生之間沒有交流,只有單向的信息傳遞,學生完全沒有獨立的學習時間,無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運動基礎如何,都必須以學習與掌握具有嚴格確定性的運動技術為學習目標。教學活動按照統(tǒng)一步調組織教學,其結果是一部分學生因跟不上學習而喪失學習信心,一部分學生則因缺乏特長發(fā)揮的機會而喪失興趣。體育新課程改變競技化的教材體系,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對終身體育學習有深刻影響的基本技能,改變學習內容與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相互脫節(jié)的狀況,致力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對青少年來講,體育興趣主要是指他關心與參與某種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的一種體現(xiàn)。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這種體育興趣是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現(xiàn)實因素,是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體育新課程在肯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共同規(guī)律的同時,也承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每個學生由于遺傳素質、運動經歷、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認知能力和悟性都有差異,他們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在經過同樣的學習后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結果也是不同的。此外,由于每一個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不同,如農村和城市的區(qū)別,會形成各自獨特的“心理世界”。愛好、特長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在學習中就會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一個新的知識。如,在教授發(fā)展耐力素質內容時,讓學生以相同的速度跟教師沿操場行進跑,部分學生還可以跑得速度更快一些,沒有花費多少力氣;部分學生則已經氣喘吁吁了,達到練習強度了;還有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對人的身體的損耗,沒有必要,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來逃避運動。所以體育的教學,特別是少體校女生的體育教學,更要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創(chuàng)新精神為宗旨。在教學過程設計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他們的體育智力,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個性潛能,將他們的個性能力發(fā)揮出來,增強體育意識,養(yǎng)成自主鍛煉的習慣。在少體校體育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激發(fā)動力
在這個階段中,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參與性的自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一邊思考,一邊討論學習方法,將這種學習方法匯報給教師,接下來教師將啟發(fā)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在課堂將結束時,教師小結本次課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對課的評價。例如,體育課中的耐力跑項目,是少體校女生最怕、最不喜歡的,在這種課中,首先我提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任務,每人都按自己的水平跑,但不能太慢,至少跑1000米。其次,向學生講明本課的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頑強的意志、最快的速度達到終點。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將在怎樣的方法下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討論后學生會有一系列的提議:越野跑、變速跑等。此時,我提醒學生,我在學校的各個場地有圖標設定,學生即提議找圖標比賽。這樣,學生分成若干組,我將圖標大致位置告訴他們后,即有學生自己跑步尋找相應的目標。找到目標后,學生還可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這一階段中,主要是激發(fā)學生鍛煉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學能力。
二、主動探究
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主動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確定學習目標,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討論練習,教師啟發(fā)后,再完成練習。如籃球課中的練習,單獨傳接球是非常枯燥的。在這里,我要求學生將籃球的傳接球技術進行討論,怎樣才能使這種技術應用于他們感興趣的練習中。經過思考后,學生提出了各種方式來練習傳接球技術,如分組“Z”字形傳球、聽反應傳接球等,將學生提出的練習方式進行分析后,學生分組進行練習。課堂將結束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結,這樣便于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能力水平。這一階段中,要讓學生的練習方式更符合實際情況,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體育學習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主動學習
在這一階段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我鍛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我確立學習目標,再討論自己練習的方法,經過教師的點撥,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一堂體育課中,我提出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提高靈敏素質和反應能力,一些男生喜歡打籃球賽;一些女生自組進行“喊數(shù)抱球”的游戲;一些對乒乓球感興趣的學生則玩起了“自創(chuàng)乒乓球”游戲。因為這些活動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經過集體互相討論確定的,所以進行起來也特別順利,特別盡興。一些學生在課堂的結束時,早已經把下次體育課堂上要鍛煉的任務想好了,針對自己的情況做出了決定。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養(yǎng)成自我鍛煉能力的好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體育課堂必須讓學生學會自我鍛煉,學會自主學習。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其自己去探索、去發(fā)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其個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周麗寰.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體育教學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yè),2012(09).
?誗編輯 韓 曉